因为西南联大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所以校长也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不过当时被称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 ![]() 三位校长 这三位校长虽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却颇有渊源。张伯苓最年长,蒋梦麟次之,梅贻琦最年轻。张伯苓和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杜威的学生还有胡适、陶行知等),而梅贻琦在少年时代曾是张伯苓的学生。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也是张伯苓的学生,他们结婚时,张伯苓亲赴北京祝贺。 梅贻琦出生在天津,在南开中学创办之前就跟随张伯苓学习,南开中学成立后,成为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后又考取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并于1914年学成归国。在1931-1948年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成立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日本投降后,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 三位校长中,梅贻琦最年轻,但却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这是为什么呢? ![]() 梅贻琦 在梅贻琦担任清华校长期间,正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很多学校的校长被驱逐,清华之前的校长任期也都不长,但清华的学生们却都是拥护梅校长的。这是因为梅校长为人重实干。他寡言少语,但文质彬彬,行事做人颇具绅士风度,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清华大学能够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校长功不可没。特别神奇的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成功者,都会“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的赞誉,他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这绝对是个奇迹! 试举其二三事。 其一,清华大学当时除了政府拨款,还有稳定的庚子赔款,资金相对宽裕,而其他两校则只有政府拨款。但梅贻琦对待三校教授均能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清华在南撤时,带出了部分图书和设备,北大没有带出任何物品,南开则完全被日军炸毁。所以设备图书也都是共用。 其二,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他在礼聘教师方面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果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 西南联大旧址内的碑 其三,当时西南联大办有附中,因教学质量好,自然成为众多人的选择。龙云的女儿在入学考试中未被录取,觉得梅贻琦不给他面子。但当他了解到梅校长自己的小女儿也落选后,对梅校长更加敬佩。龙云的妻子和梅贻琦的妻子成为好朋友,共同为抗战作贡献。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和品德,张伯苓校长、蒋梦麟校长才把建设和管理西南联大的重任交给梅贻琦。 1946年三校北归后,梅贻琦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来梅贻琦到了台北,仍然对清华大学念念不忘,于是建设了新竹清华大学。当1962年故去时,正是蒋梦麟为他撰写了碑文。身后的梅校长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但一个手提包内的清华基金帐目却记录的清清楚楚,可以说他是一个身负巨款的穷光蛋。 ![]() 梅贻琦校长墓 李敖来大陆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说,台湾有一个假的清华大学,却有一个真校长。梅贻琦是清华人永远的校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