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认为你会学习吗?《论语·学而》

 槿心文集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我从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会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然我自己是觉得确实不亦说乎,但是我看到还是有很多同学觉得学习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痛苦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痛苦的事情。

最近学习《论语》,又在思考,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放在这本书的第一篇第一句?直到今天我踏实下心来仔细研读的时候才稍微有所领悟,原来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全书的要旨所在,是要学习论语所必须掌握的“学习学”,也就是我们治学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常讲,学习学习,那什么叫学习?原来学习这两个字是可以分来来谈的。

所谓“学”就是模仿,《尚书》有言:学,效也。就是效法的意思,也就是理解、掌握本领。也有解释为“觉悟”的意思的,这个很类似于我们学会一种事物时候内心的那种恍然的感觉。

习呢,《说文》有言:习,鸟数飞也。也就是不断重复,实践、练习,应用的意思。

那么学而时习的“时”,又怎么解释呢?我们解释最多的就是经常,时长。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在古代典籍《易经》当中,关于“时”的概念的表述非常的重要,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可见这个时的重要性非常的高,在此,我们可以将时理解为,时长、在恰当合适的时机、当下或者随时随地这几种意思。

讲到这我们可以整体的思考一下,是怎样的“学而时习”会令我们感到“不亦说乎”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学会了某样学问,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去应用它解决问题,能够随时随地的实践它以获取新的体验和感受,由此而引发的愉悦的心情,不正是“不亦说乎”吗?

华杉先生讲,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要切记体察,代入自己要事上琢磨,落实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否则,读书也是一种玩物丧志。我很欣赏华杉先生的这句话,因为我本人很爱读书,读过很多书,但是我经历的事情却很少,很少把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出去。这句“玩物丧志”点醒了我,让我突然明白自己只是把读书当做了一种癖好而已,尚未发挥出读书给我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的乐趣,我认为更多的取自于成就感,就是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懂得实践,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之后,才真的切身体验这之中的喜悦和只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喜悦是很不同的一种感觉。就比如上学时候学会了解方程或者几何,考试的时候自己都会做的那种开心一样。

那说到开心呢,这里我们要特别区分一下说和乐。不亦说乎的“说”,是心里很愉悦,是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后边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同,乐是喜形于色的开心,是表现出来的。

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是怎么回事呢?南怀瑾老师曾经怀疑过,万一家里有事或者家里条件并不好,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真是不易苦乎。

在这里我们就又要区分一下朋和友的区别了,在古代,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就是同窗同学,学习一个学问的,师生也有朋友之谊,我们经常说亦师亦友,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朋也有弟子的意思。而这个远方,我以前总认为是空间上的,但其实是我险隘了,这个远方不一定就仅限于空间,它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比方说,孔子后500年,汉朝儒学兴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可算为孔子一个远方的朋了,可以称为有朋自远方来。

这一句表现出来孔子对于远方之朋的渴望,因为孔子当时的学说周游列国都无人采纳,能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当然是喜不自胜,因此开心的都绷不住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当代没有人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人支持自己的学说,这样看来,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自己学是为了自己,久而久之,天地广阔必有知己相逢。

说到宣传自己的学说受到阻碍,这里就最表现出来孔子德行的高尚之处了。这就是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知就是了解认识,愠就是含怒,怨恨。不愠就是讲求一个人的内心修为,不因天弗人怨而愠,不因怀才不遇而愠,不因他人反对而愠,不因他人误解而愠。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态度和求学的态度,一个人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自己做学问学而时习开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支持更开心,即使无人了解自己支持自己,自己也不怨天尤人,不在内心生起嗔恨,就连在这件事上边也要锻炼自己仁德的品性,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

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是见自己;有朋自远方来是见天地;人不知而不愠是见众生。这三点分别对应了一个人为学做人的三重境界,放在《论语》开篇的第一章的第一句,是为了在开篇就给后来的学者一个学习《论语》的学习标准和学习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