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寸功的第 46 期分享 原文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亲生病了,要尽心服侍,喂药要亲口尝过确定不烫再喂。不分昼夜的服侍在身边,不敢轻易离开。这个“药先尝”是一个代指,不仅仅包括要喂药先尝尝烫不烫,还有其他,只是说为人子女,照顾父母要做到像给父母喂药的时候能够做到尝药这样的细致细心。 父母年纪大了身边如果没有儿女照顾会有诸多不便,尤其是生病之后,所以一定要好好的照顾父母。不仅要照顾父母,还要细心的照顾,耐心的照顾。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父母过世三年,因时时挂念,常感到悲伤。居住的地方处境要改变,酒肉也要诫绝。这是表面意思。
这就要从古代的礼说起,《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行了,这么长估计也没有耐心读,直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宰我问孔子,守丧三年时间太久了,我觉得一年就差不多。 孔子问他说:丧期还不满三年,你好意思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的话你就去做,反正君子要是你这样守丧的话,吃饭吃不香,听到音乐也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也不安宁,所以君子不会这样做。你要是良心上过得去你就做。 后来宰我走了之后,孔子就说宰我这个人不仁,一个人生下来三年才刚刚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如今服丧三年,天底下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他却不想这样,难道宰我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吗? 《论语·里仁》中还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父母历史以后多年仍未忘记父母的谆谆教诲,心中时常挂念父母,这可以说是孝了。 总结一下:
上边也说过了,居处变的意思就是居住的地方要俭朴,不要太华丽太奢侈。另外酒肉代表的是奢侈的生活,意思就是不要过的太奢侈。这都是对待父母的不尊敬,对待感情的不尊敬,对待礼节的不尊敬。可以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了。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办理丧事要尽到为人子女的礼节,祭祀先祖要尽到为人子女的诚意。对待逝者,应该像生前一般对待。 《论语》中有讲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意思讲的就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民间有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成语叫做上行下效。 如果我们对待父母能够丧尽礼,祭尽诚。这无形当中即使对孩子的一个复制和教育。我们对待宗祖的态度如果诚恳,对待父母能够孝顺且敬重,那么我们的后代也就会如此对待我们。你对父母好,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也就会对你好。如果你对父母不怎么样,对待先祖的态度又很敷衍不敬重,那你的孩子也就会不敬重,对待你也就会像你对待自己父母一样。 讲完上面这些,我最想说的是,我们要在父母在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人生无常,今天也许就是最后一天。所以,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上帝的恩典。 不要总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心怀感恩,在最后的一天尚未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珍惜,把每一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度过。这才是对生命的正确态度。 好啦,本期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