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一场自我的救赎

 槿心文集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这是一个教育者对于教育的思考,一定会让你有所感悟

全文6000多字,希望能够耐心读完。

原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里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对自己老师孔子的评价

0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经常学习复习真的很开心吗?我不太赞同了。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学习?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或者自己产生内心愉悦的感受?这也便成了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话题。

然而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已经给了答案,只不过从来都没有人相信。

《论语》开篇第一章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为全书打下了一个学习态度的底子。也就是要我们抱着这样的一个态度去把学习进行下去。

那么,学习怎么就快乐了?难道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孩子来说,甚至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不应该是“不亦苦乎”?从现在来看,似乎是这样子的。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不是堆积成山的书和背不完的知识点,就是家长老师的各种夺命连环催。

对于成年人来说,各种高科技产品和新鲜知识层出不穷,深刻领会了学无止境的绝望,并且也深深被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记忆力减退所困扰。

那么,两千年前的孔子,为何又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重新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学”?

“学”的繁体字——。其形象是一个人在用两只手把玩着“爻”(yao,二声),爻指代的是《易经》,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研究《易经》的道理,在古时候,书很少,《易经》是只有帝王之家才有机会接触学习的,其中讲的都是治国安邦之道。

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读书学习的,只有帝王之家、达官贵族以及有钱人家才有机会。包括现在也是,一些国家仍然饱受战乱之苦,很多地方非常的贫穷,有些人仍旧是生活在困苦当中,所以,能有机会读书,是福气。

孔子的年代,读书都是竹简上刻下来的,能有书读真的是太不容易。也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读书求学这件事,才从贵族转向了平民。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这可真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那么,能有机会跟着人学道理,没理由不开心啊!这就像现在有人教你怎么挣钱一样。

那如此看来,似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而言,趣味性和实用性似乎才是基础,这样的话才会引发人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引发和保持至关重要。‍‍

另外,学而时习之,我不建议理解为学习并且时常的复习,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即使放在古代也没人会喜欢,更别提“不亦说乎”了。

我的理解,学,就是模仿,去理解,去体验;而习,就是实践,操作,体验

学的体验是思维的模拟、架构、创造、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与感知。


习的体验是身体的切身经历的感受、是身体的模仿、落实、发明、是主观意识映射到客观身体并指导客观身体加之于客观的作用(也就是思维指导实践从而产生的改造客观事实的作用),同时使客观的作用反作用于主观意识的感知(也即是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运用符合客观事物规律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供给思维存储经验的作用)。

“学而时习”就是把自己模仿或者理解来的东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或者应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应该使我们感受到成就感,学习所取得的成就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从而保持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因此所学内容的“难度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这样才可以达到保持良好学习动机的效果。

另外,“学而时习”的“时”可以理解为“恰当的时间”,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制造或者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机会去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恰当时机的实践达成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这也就说明了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给予学习者(自己或者他人)一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机会,使其在实战中得以表现并给予相当的关注。

我对于我自己则一直采取的这种方式,演讲、表演包括写文章这些输出的方式都是在实战过程中检验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多寡,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会收到别人的认同或者自己的认同,从而保持或强化我的学习动机。我们对于自己或者被教育者都可以采取相同的办法。


综上所述,如此来看,不亦说乎?

0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是专力从事,致力追求。君子致力于追求事物的本质,本质抓住了,方法自然会有。就像大树生长要先扎根,然后生命也就有了保障,生存之道也就慢慢会形成。

原文中,这一句讲做人的本质。孝悌也者,为人之本。做人最本质的是要讲孝悌,为何是孝悌,这里就要讲一个德和才的关系,人都喜欢德才兼备,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则是德胜于才。有才无德,必然会走上绝路,有德无才,才还可以培养,人品问题不论到哪里,都是第一位的,因为人类社会,讲的首要就是人际关系。没有德是不行的,这就是做人的本质。那么德的本质就是孝悌,对于自己的亲人如果都不讲道德,对别人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步一步来的。

所以做教育,德育为先。不管再怎么培养,即使才华很出众,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反而对社会有所危害的话,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先不论治国平天下。即使在于修身齐家这样一个小的方面。如果说不以德育为先。那么这个家庭也是很难管理好的。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出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性。

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知识文化水平,有了这样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这是好事,是幸运的。我们一定不要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很多人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孩子,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听话,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忽略了人性的需要,因此也就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产生了阻碍。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想一心去改变别人,却从来没想过,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改变自己。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改变自己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对被教育者说的,同时也是对教育者自身说的。

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对方树立“德者,才之帅也。”这样一个正确、良好的价值观。然而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别人。

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别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君子务本”也就是指我们自身要以孝悌为本,从我们自身做起。因为只有孝子能够养出孝子,我们都听说过“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家庭的家风是会传承的。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能够做到孝顺敬爱,对于我们的兄弟姐妹能够做到亲和友好,那么我们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我们的一言一行的时候,也会跟我们去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其实就已经产生了,并且这种教育相对于我们有意识的灌输教育,效果要强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要强调教育者要“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君子务本。也就是说要让我们抓住事物发展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够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出现。教育的本质本身就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其基础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不论是教育学生,教育孩子,教育员工,甚或者是教育自己等等,首先要做的就必然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关注和重视。然后,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些。我们首要的就是要放下自己原有的立场平等的沟通,那么在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下,我们如果想要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只有自身改变,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要求对方要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我们教育才会更加顺利。其效果也才会更好。

0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你还在这么理解吗?——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我看不足够了。

“故”可以理解为事情、意外、老朋友、祖先、原来的、旧的知识、历史典故、之前的经历。

如果“故”理解为之前的知识,也就是旧的知识的话。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验。然而,如果仅仅因此就可以称得上是别人老师的话。我觉得我无法接受。

为什么?因为师在过去是指掌握专门知识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如果仅仅是因为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师的话。那岂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师了?我觉得不尽然。

因为随着人的一生个人阅历的不断积累,我们每次读到同一本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不同样的一种感受。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这种新的感受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那我觉得这也太草率了。因此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

不过这种观点仍在教育上有它的可取之处。首先第一点就是它引导和教育人们要不断的去学习过去的知识。

另一点,在教育当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做法鼓励被教育者去做我们的老师,让他去表现,让他去表达自己收获的新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的学习动力,而且能让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学习产生更大的乐趣。

另外一种观点呢是把“故”理解为历史典故。唐太宗李世民有过这样一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也就是说在我们不断温习学习历史典故的过程当中,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很多的指导。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除了新的理解和体会之外,我认为学习历史典故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新生活以及遇到的新事物。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去引导被教育者不断地去反思,从之前的历史典故当中获取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用于指导自己去面对新的生活和未来。

如果能够做到从历史典故当中学习经验和知识去指导自己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能够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了。我认为这种人其实是可以称得上是师的。

我们再来看第三种,“故”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过去的经验。也就是说,“温故而知新”是指不断地回忆自己之前的经历,努力从自己之前的经历、经验当中获取新的理解从而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这种我认为算不上是师,但是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效法的。我们也可以引导被教育者去不断地思考他自身的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对其产生更好的一个教育的效果。

其实相对来说,“温故而知新”,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在某一个专业的技能或在某一个领域能够不断的温习或者蕴积自己的知识。(“温”同“蕴”,蕴藏、蕴积。)同时又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知识(知新)。只有在同一个领域,同时做到博古通今的人,我认为他才可以称得上是师。

另外“师”也有学习效法的意思。也就是说以上所有关于“温故而知新”的理解,不管是哪一种,我认为他都是可以作为我们去学习效法的一个方式,那如果说是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师理解为“学习效法”会更好一点。

那么如果说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或者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而言,做不到“温故而知新”,那么我们又怎么配当为一个老师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而言,我们不论是自己所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科目?哪一方面工作?我们都必须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不断去积攒自己旧的知识,不断理解过去的知识的同时,又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及时的把握和了解最新的一些知识。这样对于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帮助。

那如果说是作为家长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我们发现孩子的某一举动存在“温故而知新”的做法的时候,我们要向他学习。或者说我们在平常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也要保持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旦我们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孩子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些做法,自然也会效法我们的一些行为,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教育是一场自我的救赎。

教育是一场自我的救赎

0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的一个教育原则。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讲的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讲的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愤非要启,不悱非要发。我觉得这个大可不必,因为这有些违背人性。人性之中,总是认为自己得不到的,才想要得到,自己想不通的,才想要想通。

也就是说,等到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达到最强的时候,我们做一个引导,从而让他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得以顺利进展,这才是做一个教育者应该去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也都有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说对于一件事情,他本身就没有想学习的动机,自然就没有想搞明白他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会去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那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

一定要去启发他吗?这就不算是启发的。就算我们再怎么启发,他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积极的思考,没有主动的思考。他是不会有深刻理解的。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引导他去思考。在他没有兴趣的时候,帮他建立兴趣。在他认为没有用的时候,给他困难。让他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给他创造机会,制造困惑,让他不得不去思考。直到他独立面对问题去认真思考的时候,才会产生思考的通和思考不通的情况,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节才会产生。

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不要太去干涉别人的想法。我们只作为一个工作、生活或者学习的指引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才是为人师者所要做的。

同样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是,如果一个问题,我们自己都没有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思考,就直接想去获得答案,那我们是不会得到什么深刻的理解的。

在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的时代下,很多人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就是不愿意思考;什么苦都愿意吃,就是不愿意吃思考的苦;什么累都不怕,就是怕思考的累。因此也错过了最能让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我们自己主动去反思一下。在我们教育别人的过程当中,是否自己都没有教育好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己传授给别人的知识,自己先学习了吗?先实践了吗?确定没有错吗?

要教育别人,先教育自己。

0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懈怠。——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高尚情操。也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和真实写照。

想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学而不厌”,就必须要先让自己做到“学而不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会学而不厌,那么就要先思考自己为什么不会学而不厌?再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学而不厌。

所以学习而不知道满足,到底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求学的渴望是怎样才激发出来的呢?

我们对于学习和知识到底有没有渴望?

我们对于学习和知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都很希望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让自己去学习。这不明显的双标吗?

我们要凭什么这样去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

我们又凭什么这样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找到了自己学而不厌的原因,我们自然而然也就找到了对方学而不厌的原因了。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好去思考和理解一下。

好啦,本期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关注我,带你成长

关注我,带你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