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汤处方 股骨积液的治疗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23-05-25 发布于山东


葛根汤

葛根汤

【处方】:葛根半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股)1两,白芍药1两,甘草(炙)1两,诃子(去核)1两,川芎(洗)1两,白术1两,枳壳1两(去瓤,麸炒黄)。

葛根

又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

性味:甘;辛;平

功效: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诃子

又名:诃黎勒、诃黎、诃梨、随风子

性味:味苦;酸;涩;性平

功效:敛肺;涩肠;下气;利咽。主久泻;久痢;脱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胁肋下痛,不美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盏半,入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4-5次。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葛根气味辛甘平,入足阳明;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白芍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诃子气味温涩,入手阳明、足太阴;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因胁下痛,致脾胃受困,纳食不美,故以升散之药,鼓动脾阳,兼用和中之品,佐姜、枣以和营卫,则肝邪不致乘虚犯胃也。

【摘录】:《本事》卷七

【病论】

黄煌教授调神治痹证案2例

□ 孙可望 江苏省中医院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等大多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刮痧等,中药常规治疗不外独活寄生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桃核承气汤等,针对痹证常见病因风、寒、湿,及瘀血所致“不通则痛”,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通过中医调神治疗痹证,视角独特,疗效显著。 [b]案1 八味除烦汤治疗顽固性背痛[/b] 患者,女,28岁,2010年3月8日来诊。 背部疼痛间断性发作两年。患者正常体型,面色红,唇红,双目有神。性格外向,比较敏感,易上火,心烦。疼痛部位不固定,入夜甚,影响睡眠,无明显活动受限。自服美洛昔康片,可缓解,旋即复发。前医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当日见效,次日复发。背部肝俞有压痛,无脊柱叩击痛,舌尖红,苔薄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栀子15克,枳壳15克,黄芩10克,连翘20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背部疼痛渐愈,睡眠改善。 [b]案2 黄连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右肩疼痛[/b] 患者,男,4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右肩疼痛2月。患者体格偏胖,面青暗,性格敏感,易心烦,恐高,夜寐不安,无外伤史,无明显活动受限,右肩部X线片未见异常。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病史。未行系统治疗。右肩部无明显按压痛,舌尖红,苔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20克,生甘草5克,枳壳20克,竹茹10克,厚朴15克,黄连5克,栀子15克,干姜6克,红枣15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右肩疼痛明显缓解。 按:上述两例患者均属“半夏”体质。黄煌教授对“半夏”体质的患者描述为: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黯,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临床中此类患者因对痛觉敏感而痛阈减低,当出现躯体疼痛症状时,宜用半夏类方治疗。案1所用八味除烦汤系黄煌教授所创,运用于“半夏”体质病人兼有心烦、易上火、舌红等症状,案2患者属于“温胆汤”体质,此类患者在“半夏”体质基础上常有“恐高、怕狗”等特征性表现,若兼有舌尖红,心烦,胃肠道疾患,常加黄连、栀子、厚朴等。黄煌教授认为心情不畅可导致肌肉紧张痉挛,使肌肉附近的骨骼关节偏离原来的位置而压迫附近的神经产生疼痛。通过对患者情志的调整使患者局部肌肉的紧张度缓解,进而消除疼痛,是黄煌教授治疗痹证患者的重要出发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