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曾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这话实在耐人寻味。 是啊,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证明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偶然接触到《思维的囚徒》这本书,好像打开了另一扇思维的窗户,引导我去思考一些平时不那么在意,甚至会被忽略的问题。一些纠结的不再纠结,困惑的有了答案。原来只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心灵,就会豁然开朗了。 本书作者是亚历克斯·佩塔克斯,他师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因此,本书与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意义疗法”,亚历克斯·佩塔克斯则将其应用到了现代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启发读者发现工作和生活当中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来对抗焦虑、抑郁和空虚。 本书提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七大原则: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实现有意义的目标,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千万不要违心做事,从远处审视自己,改变你的关注焦点,以及要敢于超越自己。 “意义疗法”因其现实意义,被应用到当下的工作环境中,对个人、公司及社会,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坦白说,一件事情,若在当事人看来是有意义的,那么它就值得被做。否则,拖延、借口、抗拒等行为就随之产生。 这类似于“相信——相信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当生命的负担过重,当生命被压力填满,自我怀疑就产生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也是在自己终于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才发觉,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很不容易。 迫于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时,有人感叹“人间不值得”,这是对人生彻底无望的“呐喊; 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有人选择用“自尽”结束生命,这是对“人间值得”的终极对抗; 少年意气风发,一路披荆斩棘,闯入社会,却发现,理想和现实拉开很大差距,眼里闪烁的光芒,随现实逐渐黯淡; …… 失去意义支撑的生命,会变得多么脆弱无力。 但是啊,总有超越个体视角的,更高远的意义,带我们走出阴霾。 人之所以绝望,到底是被自己局限,以为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世界,囿于狭小的范围,被自己蒙蔽而不自知。而在自身以外,还存在更宏大的世界、更辽阔的远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人生需要一点意义的支撑,在濒临崩溃的时刻,让自己“悬崖勒马”。 向下走很容易,但还是那种奋力向上攀登的劲头,更能让人感觉到,真真切切地活着。 格局和眼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能创造多大的价值。 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会看到更多可能性。 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可能。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