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自清朝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之誉。这座小城诞生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这样的清代名臣,留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名言;更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孕育了方以智、方苞、刘大櫆、姚鼐、吴汝纶等文坛大家;同时桐城也是一座具有艺术气息的古城,宋代画家李公麟晚年回乡隐居于龙眠山并留下众多精彩的画作。
△龙眠秘境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出身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熏陶,以善画青史留名。说起他的画,人们更多地会想到他的马,但他其实是一位在题材上非常多样的画家,鞍马、道释、人物和山水无不擅长,而其中的传世佳作《山庄图》,便是创作于桐城龙眠山。书画鉴定专家,安徽省美术馆典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张耕告诉我们:
李公麟是开宗立派的画家,画史上说其能够从外貌上区别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获、台舆皂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人物动作表情极尽刻画,形态万千。他的代表作《山庄图》也称《龙眠山庄图》,绘由建德馆至垂云沜的龙眠山实景。人物、山岩、树木皆以墨线勾勒,再依阴阳向背略为渲染。此作描法高古,人物多作游丝,山形皆似铁线,状物形体朴拙。让我们看到了宋时桐城龙眠山景物及那时已勃然兴起的桐城人文。
张耕老师所说的《山庄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幅长卷,也是李公麟影响较大的传世珍品。《山庄图》为水墨纸本,长28.9厘米,宽364.6厘米,由苏轼撰文作跋,苏辙赋诗题赠。张耕老师说:
《山庄图》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之外,对于他的家乡桐城来说,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图中所绘的景物,反映了龙眠山的风貌特征,为后人稽古寻幽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历史参照。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说,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
苏轼并不认为李公麟仅仅是为了留下这段隐居生活的记忆而去创作该画的,他是看出画家“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自画其所见者”,是在用心抒写隐逸林下的自我精神世界。由于李公麟观察细腻,塑造能力强,他生动地描绘给后人,留下了龙眠山珍贵的原生画面。时至今日,如果您按图索骥,由桐城市区入龙眠山,依山而行,也仿佛旧地重游。
作者在诗序所述,如果与现实桐城龙眠山地形相对照基本吻合。画中的山庄胜景沿山中溪流走向分布,绵延十数里,似一长串珍珠,撒落在大溪两畔的峡谷岩壑间。除了像建德馆、墨禅堂、华严堂、云芗阁、芗茅馆、秘全庵等疑似建筑的景点之外,其余大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张耕老师告诉我们: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宋徽宗时,舒州知州黄庭坚游龙眠山的一首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公麟归隐龙眠山。就在其归隐的数年时间里,适逢黄庭坚、苏轼贬于舒州,当时的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市区梅城镇,与桐城接壤。两地相距不及百里,古道连通,交通便捷。其间,黄庭坚及苏轼、苏辙兄弟与之游。他们倘徉龙眠山中,赏景、吟诗、作画,留下了大量的诗画作品。从公麟画、苏辙诗、苏轼跋的《龙眠山庄图》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山中的环境非常熟悉,对笔下的景物尤为眷情。若无频繁的交往、往复的游历,又何来绝妙之思、神来之笔?当年出入山中的唯一交通即东、西龙眠之间的溪谷,自南往北缘溪而上,即进入画家、诗人笔下的龙眠山庄所在。
△龙眠远眺
2003年,桐城龙眠山被旅行者杂志评为中国十大隐逸文化名山。龙眠山傍偎桐城古城,蜿蜒俊逸;大徽尖主峰擎天,两脉逶迤。峰回路转,绵亘54公里。山中诸多名胜古迹,李公麟的山庄别业,双宰相的园林墓葬,众多文人墨客的崖泉石刻等,人文遗迹与自然风貌交相辉映。苍峰翠谷,峭壁清流,令人目不暇接。龙眠山擅江北之秀,不仅在于风光优美,更在于历史名人隐居于此,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龙眠山没有黄山奇妙的松、石和云海,但它以自己独特的秀丽赢得了“擅江北名山之秀”之赞誉。重要的,那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墓葬,一块块斑驳苍茫的石刻,都是桐城文化这条长链中的一个个链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桐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而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龙眠山庄就建在龙眠山区的双溪村。
△摩崖石刻
△龙眠山庄
△宝山湾
△碾玉峡
在龙眠山,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一步步感受历史、徉徜于宋元、明清,先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山庄遗址,沉浸在恬静、淡远的氛围中:垂云沜、碾玉峡、宝山湾等如诗似画,片石滴露似有灵性,向人们述说着如烟往事和那往日中不朽的先人。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
《佩文斋书画谱》说《山庄图》用王维《辋川图》的画法:“而行笔细润,乃有超越之意”。苏轼为之记,苏辙为之赋诗。《山庄图》不仅是一幅远离尘嚣的山村风俗画卷,更体现了庄主思想倾向和生活情致。苏轼在《题李伯时〈山庄图〉后》说,李公麟在龙眠山,并非留意一草一木,然而《山庄图》“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所以他称李公麟为“有道有艺”的画家。 龙眠山庄李公麟晚年归隐龙眠山所建,背倚高山,面临平畴,视野旷阔,龙眠河绕西侧南流,明末桐城文士孙中 作《过李公麟山庄旧址》诗:“居士庄犹在,园林看转移。山川浑日旧,花鸟自今时。月散花椒影,烟沉墨竹枝。闲来搜胜迹,登眺客心悲。” 《龙眠山庄图 》全图赏析 《龙眠山庄图 》局部分解图赏析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北宋画的代表人物。他是安徽舒城县人。宋神宗熙宁三年时中得进士,他博学好古,擅长做诗书画,对鉴别古器物颇在行。 尤以绘画著名,所画题材众多,无所不精,被誉为“宋画中第一人”。后李公麟得了风痹之病而辞官隐居。 他的白描画在当时已达到登峰造极,北宋《宣和画谱》中对他有着极高的赞誉。苏东坡称他“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他一生勤奋好学,他一生作画无数,画风有吴道子,王维,韩干等集诸家之长,融汇贯通,自成一家, 后人尊称其为第一大手笔,百代之师! 有唐以来,可以说吴道子代表的是人物画的最高成就。而到李公麟,他则是宋代人物画无可争议的巨擘。而也正是以李公麟开始,唐宋人物画的审美之分野始开。邓椿道:“郭若虚谓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子讵容独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