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草药君 2023-05-25 发布于贵州

有同学留言要看粳米,今天安排了。想要了解什么药材,请在文末留言告诉我,给您安排哦!

别名

大米、白米、粳粟米、稻米、硬米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水研取汁。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Oryza sativa L.的种仁。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

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白色。单粒淀粉圆球形,4-12边形,直径2-4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复粒淀粉由2-8(-30)个分粒组成。

方选

1.附子粳米汤《金匮》

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火虚土败,水寒木郁,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鸣而为切痛,胆木克胃,故胸胁逆满而作呕吐。粳米、甘、枣,补土和中,附子驱下焦之湿寒,半夏降上脘之冲逆也。

2.竹沥饮(《圣济总录》)

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 淡竹沥一台,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

3.治赤痢热躁: 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 (《普济方》)

4.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 早白米粉扑之。 (《圣济总录》)

5.腹泻:陈仓米磨粉炒焦,每服3~6克,日服3次。(《食物疗法》)

6.婴儿吐奶:炒焦粳米,水煎服汁。(《食物疗法》)

7.肠风下血:陈仓米30克,柿蒂7个,加水同煮熟,去柿蒂服食。(《食物疗法》)

8..便秘:早稻秆1把,烧灰水冲,服上层澄清液120克。(《食物疗法》)

9..黄疸:早稻草60克,薏苡仁根30克,水煎服,数次。(《食物疗法》)

文献摘录

1.《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2.《饮食须知》

味甘,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生性寒,熟性热。新米乍食动风气,陈米下气易消,病患尤宜。同马肉食发痼疾,同苍耳食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调服,不尔即死。大人小儿嗜生米者,成米瘕。饭落水缸内,久则腐,腐则发泡浮水面,误食发恶疮。黄粱米味甘性平,其穗大毛长,不耐水旱,名曰竹根黄。其香美过于诸粱。黄者出西洛,白者出东吴,青者出襄阳。白青二粱味甘性微寒。 米味甘性温。陈廪米年久者,其性凉,炒则温。同马肉食发痼疾。香稻米味甘性软,其气香甜。红者谓之香红莲,其熟最早。晚者谓之香稻米。

3.《药性切用》

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平;早粳温,晚粳凉。味皆微甘,天地中和之气,得日月平正之精,入胃而补脾益肺,长气养血,添精助神,为养生日用之万世不易之粮也,贵贱共珍之。稠米饮∶益胃养神,无火干渴最宜之。清米泔∶清热止利便除烦。谷壳∶醋拌蒸,敷寒痹。稻柴∶煮汁,消化牛乳。米 性味甘温,温中

4.《新修本草》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此即今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耳。

〔谨案〕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即谓廪军米也。苦廪军新米者,亦为陈乎?

5.《食物疗法》

粳米即日常人们食用的大米,亦称粳稻米。它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粳米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固肠止泻等功效。故药膳中多用粳米,且常作粥食。用粳米煮粥时浮在面上的浓稠液体叫做米油或粥油,其营养丰富,可滋阴强身,有医家称之“可代参汤”。因此粥被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6.《得配本草》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和五脏,通血脉,壮筋骨,长肌肉。晚收色白者,得金气多,性凉入肺,清热除烦,解渴、凉血、利便;早米粉,扑小儿初生无皮。粳米粉,扑自汗不止。频嚼白米,卧时涂小儿甜疮。

粳有早、中、晚三收。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7.《本草易读》

陈者下气,宜病患。甘,平,微寒,无毒。补中和胃,益气除烦,清热止渴。壮筋骨而益肠胃,和五脏而好颜色。霍乱吐泻,烦渴,入水研汁,合竹沥服之。(验方第一。)赤痢热躁,入水研汁,入瓶中,贮井底一宿,平旦服之。(第二。)自汗不止,杵粉绢包扑之。(第三。)五种尸病,水煮一沸常服之。(第四。)猝心气痛,水煎一沸即服。(第五。)初生无皮,杵粉扑之。(第六。)小儿面耳生疮,嚼敷之。(第七。)胎动腹痛,下黄汁,脉欲散,同黄 煎服。(第八。)

8.《本草思辨录》

稼穑作甘,为土之正味。不似他物之甘,独有所偏。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粳米得金水之气多,于益气之中兼能养阴,故补剂寒剂,无不可赞助成功。谷为人生至宝,而霍乱痧胀,与夫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之证,周时内咽米饮一口,即不可救。盖暑湿秽恶之邪,充斥隧络,而米饮入胃输脾归肺,又适以恢张之,使无一隙之余,所以告危如是之速。

9.《本草经解》

粳同 。稻粘者为糯,不粘者粳,入药,晚粳良。其早熟者为 ,纲目另列,云气温。主温中除湿。先秋登场,江淮间于糯之外,统名为  ,不复称粳,于此种早 ,谓之白稻,以其米色独白。本草列稻粳 三种,稻即糯,盖专称糯为稻也。

10.《随息居饮食谱》

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患停饮者不宜啜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并泉水,则味更佳也。

11.《本草蒙筌》

(即晚大米) 味甘、苦,气平、微寒。无毒。水田堪莳,霜降才收。谷大多芒,米粘曰粳。有赤白两种(赤者江右多莳)。入心肺二经。拯病煎汤,惟白最胜。充飧为饭,过熟则佳。益气填补中焦,止泄平和五脏。合熟鸡头(芡实熟者)

煮粥,明目强志益精。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陈廪米味兼咸、酸。即粳米贮仓廪年深,致性缓调脾胃效捷。易消化频止泄痢,多滋润意解渴烦胃进食。若蒸作饭和醋,能封肿毒立差。研汁下咽,去卒心痛。惟忌马肉同食,恐发痼疾难瘳。炊寒食饭敷,灭瘢痕,捣泥烂才妙;煮炒米汤饮,润喉燥,去火毒良方火毒去尽才煮,不尔则反助燥渴。)

米秧莳高田,早秋便可收割。谷长无刺,米小不粘。色赤白亦有两般,凭炊煮任充正用。温中健脉,益卫养荣。仍长肌肤,尤调脏腑。稻米亦小,味甘气温。收近重阳,舂甚洁白。若粘滞者曰糯,不沾滞者曰杭。商贾贸钱,竟谓粘米。煮饴诚妙,酿酒弥佳。充不宜,恋膈难化。昏五脏令人贪睡,动正气致人发风。

但霍乱吐逆不休,用清水研服即止。稻稳(即秕芒也)治蛊毒作胀,稻秆疗黄胆如金。并用煎脓,莫惜时啜。

稻秆灰治跌损,淋汁沃痛渐苏。杵头细糠,堪治能送食饮过喉,斯亦舂捣义尔。

糠秕勿用筑枕,枕则令人损明(谟)按∶东坡云∶稻者, 谷通名。罗氏亦曰∶在谷通谓之稻。故今人号 为早稻,号粳为晚稻。《论语》曰∶食夫稻,是亦指粳而谓。何独《本经》款中直指稻为糯米,与前诸说大相戾焉?

或者云∶糯与粳有粘不粘之异,故书通名以标之,未必得其意也。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华本草》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