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13阴阳正作A: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5-26 发布于山东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是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有反作则必有正作,问题是,阴阳正作又当如何呢?

先附录原文如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故”字乃承上句为言,表示一种因果关系,意为不当阴阳反作,而应阴阳正作,并以“故”字下启阴阳正作之情况。

清阳配天,天为乾阳,浊阴配地,地为坤阴。

需要注意的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中为天、为地之“为”不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中的“成为”之义。

后者乃是天地未生之前的生成论问题,前者则是天地既生之后的存在论问题,这里的“为”字作为作为介词表示“于或在”以引出处所,如《淮南子》讲:“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这里的“隐处为乡邑之下”即是“隐处于乡邑之下”之义。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轻清上扬者升于天,重浊下沉者降于地。

仍需提请注意的是,这里的“天”和“地”并非“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生成论中实体性天和地,而是代指的空间存在论的“上”和“下”,本篇大论后文岐伯明确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真实意指是:清阳者升于上,浊阴者降于下。

相对于清气在下、浊阴在上之阴阳反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则是阴阳正作。

现在的问题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之阴阳正作何以应象呢?岐伯先论以天地阴阳之象,后论以人身阴阳之象。

本篇推文先参详天地阴阳云雨之象,下篇推文再参详人身阴阳之象。

本篇大论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大者,莫若清阳浊阴,天地之大者莫若天气地气,清阳应天气,浊阴应地气。

二、地气上为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讲:“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地阴阳,升降相因,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彼先言天气,此先言地气,只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道理相通。

1.地气即土湿之气

浊阴应地气,“地气上为云”,问题是,“地气”具体指谓何气呢?地者,土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天为乾德,土为坤德,《易经·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乾天者万物资始,坤地者万物资生,乾先而坤后,天先而地后,《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讲:“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坤地顺承乾天,湿生土则土中必蕴湿,王冰注“中央生湿,湿生土”曰:“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土为太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论“气化之常”时讲:“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由乎是可知,地气亦即湿气,土湿之气,升则为云,降则为雨,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其令云雨。”

简言之,地气即湿气,坤土必蕴湿,方可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土无湿则万物无以生,是以郑钦安《医理真传·乾坤大旨》讲:“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2、湿气(地气)何以能升而为云?

土湿属浊重之太阴,土令云雨,《易经·乾·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乾·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龙有乾阳、大明之象。

张载《正蒙》讲:“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朱子语类·卷九十九·张子书二》朱熹解之曰:“阳气正升,忽遇阴气,则相持而下为雨。盖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为阴气压坠而下也……阴气正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也。”本篇大论前文有言“阳生阴长”,阳气动散飞腾带动阴气升腾,阴气之升上必得阳气之飞腾助力于其下。

冬至一阳生,乾阳飞腾,地气得阳热之气而蒸热上升,地气即湿气,湿气为阴气,阴得阳助而上升。地湿之气得阳热之助,热气生清,气轻清则上升,阴湿之气升为阳湿之气。

但此时的阳湿之气尚不能谓之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热极生寒,阳湿之气升而至极则阴寒之气骤然而生,寒气生浊,阳湿之气得寒而敛凝,此时方可谓之为“云”,云者,雲也。

雲必含雨,待时而降,降则为雨,是以“立春”紧接着就是“雨水”之节气,再往后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清明”节气以及紧接着的“谷雨”节气,天地阴阳升降交通之道如是。

行文至此,蓦然确认,“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之所以先言“地气上为云”,原来其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生气,阴成形。寒气生热,热气生寒”的内在逻辑一样,都是将冬至一阳生而祭天作为一岁之终始点。

明乎此,则“天气下为雨”就好参详了,进而言之,地气何以必蕴湿,也就可以透过参详而确知了。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