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为何要调任中野副司令?刘邓首长的高明之举

 山空天入海 2023-05-26 发布于黑龙江

1948年5月21日,中央军委给华野陈粟首长、中野刘邓首长发来指示电,部署了夏季攻势的作战要点(即稍后发起的豫东战役)。

在这封电文中,中央特别说明:“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经常工作”。

陈毅

这就意味着,向来“陈不离粟”的华野501和502首长,第一次要分开工作各奔东西了。

实际上,早在之前的5月14日,朱老总就亲自陪同陈毅、粟裕回到了华野司令部和第一兵团的整训地河南濮阳,主持召开了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通报了中央关于华野指挥班子调整的决定。

当天下午,陈毅还陪着朱老总,会见了华野战斗英雄和战士代表,转达了党中央对华野将士的亲切慰问,与会指战员非常激动,一位战斗英雄后来说:“我看到朱总司令后,死了眼也闭了”。

而这一次会见,也是陈毅司令员1948年最后一次公开参加华野的活动,一周后便出发去豫西了。

作为新四军的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华野前委书记,陈毅为什么一定要调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呢?

新四军军长陈毅

一、首先要了解“中原局”的来龙去脉。

我军的原则是“党指挥枪”,所以在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共中央某某局”,比如东北局、西北局、华东局等等(特殊的小型战略区专设分局)。

各中央局领导战略区内的一切党、政、军要务,而各大军区和各野战军也当然在各中央局的指挥之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局先后共组建了三次,第一次是于1939年在河南成立的,以少奇同志为书记,后并入华中局。

第二次是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945年10月,由原来的鄂豫皖中央局改称,也就是彼时中原解放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以郑位三为代理书记,李先念为中原军区司令员。

这一时期的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亦即历史上著名的“中原突围”之主体,1946年6月,敌人以30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

郑位三

尽管中原突围最后取得了胜利,但随之也带来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中原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占区,尤其是黄河以南地区;

其二是中原局机关撤到陕北后,已经有些名不符实,毕竟原来的中原解放区成为了游击区,而我党我军在当地的力量很是薄弱。

1947年5月间,为适应战略反攻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决定以原“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为基础,第三次组建了“中原局”。

新的中原局以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所以要注意,陈毅调任的其实是第三次组建的“中原局”。

中原局新组仅仅两个月以后,刘邓首长就率领中原局精干机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南下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刘邓南征前合影

至1948年2月,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时,陈粟、陈谢两支大军也在中原完成了战略展开。

此时的中原大地,已经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敌我态势犬牙交错,解放区范围和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军配合逐鹿中原的态势正在形成。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央开始酝酿对原有的大区体系进行了一次调整,其中把晋察冀、晋冀鲁豫(原刘邓部队活动的地区)和山东的渤海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归属华北局领导,徐帅率领的部分晋冀鲁豫部队因此划入华北军区。

同时拟定把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至川陕边区的广大地域,均划入中原解放区范围,全部由中原局领导,并拟重建中原军区。

这就意味着,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所辖范围,以及工作任务之繁重,比之前大大增加了。

在酝酿新形势下中原局领导班子的组成时,中央当然也要认真听取刘邓首长的意见。

郑位三和李先念同志

二、刘邓主动提议陈毅调任中原局。

1948年4月底,中原局机关刚刚进驻豫西宝丰县,就接到了中央准备重新划分大区的指示电,刘邓首长考虑到党政军和支前、后勤等工作任务之繁重,而他们的主要精力又在指挥野战军作战方面,深感中原局和未来中原军区领导力量的不足,特别向中央发电:

中原辖区甚大,领导极嫌薄弱,如粟迟出(这句话很重要),三部分野战军30万人(指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和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陈粟兵团),军区武装20万人,亦需统一指挥和供应。

建议:1、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原文如此);2、组织中原军区;3、小平同志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军事。4、邓子恢同志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5、中原局机关设在豫鄂陕地区,以上请考虑核示。

刘司令员

而关于陈毅调任中原局之后的军职,刘邓也向中央提出了三个备选方案:1、以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2、陈毅为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二政委;3、陈毅为中原军区第二政委兼中原野战军政委,刘邓同时说明:不管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也就是说,刘邓建议在陈毅保留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的基础之上,同时兼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工作,说明一下,中原军区成立的同时,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将更名为中原野战军。

当然,这只是刘邓首长的单方面建议,陈毅同志的工作调动和所任职务,最终还是得由中央来决定。

邓子恢

若想读懂这封请示电,需要真正了解当时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那就是在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以后,已经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

同时为了实现“逐鹿中原”的目标,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华东野战军半数以上的兵力(野司、一兵团、三兵团),已全部在中原大地完成战略展开。

比如粟裕将军稍后发起的豫东战役,其战场就位于中原局的应辖地区,粟裕同时指挥了华野两个兵团和中野一个纵队的作战。

换言之,为了在长江以北实施机动大量歼敌,在军委的统一领导下,两个野战军正打破建制在中原地区实施联合作战,如此就涉及到统一指挥、后勤供应、伤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

而所有这些党政军诸项事宜,必须在一个机构的坚强领导之下,那么当然就应该是“中原局”。

战役要图

三、刘邓提议陈毅调职的主因。

刘邓建议由陈毅同志出任中原局第二书记,同时参与中原军区和中野的工作,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第一层考虑,自然是身为中央委员的陈毅文武双全,资历和威望都足以胜任这个工作,可以加强重组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力量,符合刘邓要求派“大员”前来协助的标准。

第二层考虑,在华野一部和中野主力同时在中原战场作战期间,陈毅能够起到协调两大野战军、两大军区部队联合作战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为陈毅将在华东、中原两方面均有职务,无论作战和后勤涉及到哪些地区、哪些部队,陈毅都方便进行沟通或者直接下达命令。

第三层考虑,是华野暂时还处于分兵作战的状态,陈毅在华野的工作任务并不繁重。

1947年7月华野实施分兵以后,山东兵团暂归华东局直接指挥,苏北兵团亦单独行动,挺进中原的只是野司、粟裕兼司令员的一兵团、陈士榘兼司令员的三兵团(陈唐兵团),并非华野全部。

新四军时期

陈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当时跟随一兵团行动,直接指挥的其实也只有第一兵团,且该兵团又暂时划入中原局的领导之下(方便统一指挥和后勤补给)。

所以华野司令部当时实际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特殊时期,如果陈毅不调任中原局、中原军区的相应职务,从组织程序上说很不合适。

粟裕一兵团既然暂时隶属中原局刘邓首长指挥,随一兵团行动的华野野司和陈毅司令员怎么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刘邓的野司与陈毅的野司形成层级明确的隶属关系,明显有些乱了,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陈不离粟

当然还有第四层考虑,华东野战军既然是分兵作战,那么仅仅指挥一到两个兵团的军事工作,粟裕将军完全可以胜任。

即便是华野全军作战的时期(比如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等等),战役指挥也是由粟裕主要负责的,现在仅有半数兵力在中原战场,更不需要陈毅亲自“坐镇”,岂非浪费一个帅才吗?

因此刘邓首长所提出的建议,是综合多方面因素深思熟虑的结果,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高明之举,有些话不一定摆在桌面上说,你懂我懂大家懂,总之陈毅调任中原局很是必要。

陈毅

为了研究这些重大问题,党中央4月底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还特别要求陈毅、粟裕赶来参加。

“城南庄会议”涉及到华野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听取粟裕将军“暂不过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和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汇报,一是当面安排陈毅接下来的工作。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决定华野的主要工作统交粟裕负责,而陈毅调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没有完全按刘邓的建议),也就是暂时不再保留陈毅的华野职务。

主席特地跟粟裕谈话:“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粟裕听完非常着急,一再表示“华野离不开陈军长”,进而提出“陈毅同志在华野的职务应继续保留”。

城南庄会议

四、陈毅到任中原局属于特殊时期。

实际上,中央做如此安排,是想让粟裕放开手脚独当一面,但是粟裕的恳切请求,跟刘邓之前的建议恰好不谋而合,于是主席沉思过后同意了这个请求: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和代前委书记,这也就是粟裕“二让司令”的逸事。

城南庄会议结束后的1948年5月9日,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的文件,正式任命陈毅为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也没有宣布解除陈毅在华东的任何职务。

1948年5月30日,就在粟裕准备率军南渡黄河发起豫东战役之际,陈毅、邓子恢却率领4700多名原中原局和新配备的干部(多为华北选派),踏上了新的征程。

合照

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陈、邓率领中原局干部团到达山西晋城,奉刘邓首长之命令,陈赓将军亲率精干部队在此迎候和警卫。

随后渡黄河经洛阳,于6月14日到达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所在地:河南省宝丰县皂角树村,与刘邓完成会合开始正式履职。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班子,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央“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间突破,逐鹿中原”的战略反攻构想,而进行的临时性组织安排。

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中野的原主要首长外,特别考虑的就是陈粟大军也在中原作战这一客观事实,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人事安排。

这一时期粟裕同时被任命为中原局委员,也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原局当时以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还包括李先念、宋任穷、粟裕、陈赓、张际春等同志在内,总共有12名委员,下辖豫皖苏、鄂豫、皖西、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七个区党委。

李先念副司令员

中央军委同时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以刘伯承任司令员,小平同志任政委,陈毅(仍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和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曾希圣任副参谋长。

那么一旦中原战事结束以后,陈毅、粟裕和麾下的华野部队,仍然是要转回华东战略区的。

因此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的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奉命改称第三野战军之时,陈毅不再兼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所有职务,而粟裕也不再兼任中原局委员的身份。

第三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仍旧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此时第二野战军的首长名单是:刘伯承任司令员,小平同志任政委,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哪还有陈毅副司令员的名字?

示意图

五、陈毅兼职中原局的重要作用。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看,才能理解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瞻远嘱。

从短期来看,在1948年5月到10月这半年中,陈毅兼任中原局副书记和中野副司令员,对中原战场两大野战军的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由陈毅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无论是华野、中野还是中原军区的地方部队,都有许多新四军出身的干部,而作为新四军的军长,陈毅因此有着极高的威望。

在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中,他可以毫不客气地批评任何一方的错误(自然是批评华野多些),有力地维护了华野和中野的团结。

陈粟首长

比如1948年7月14日,陈毅曾致电粟裕、陈士榘并转西柏坡,严肃批评了华野在豫东战役总结中,“对中野部队在南线牵制胡琏、吴绍周两兵团,以及在西线牵制郑州敌人(孙元良)的作用未提到”。

同时还批评陈士榘“在洛阳战斗中过分夸大了炮火的作用”,要求华野部队在“雨季整训中希望注意上述问题的检讨”。

批评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华野必须要尊重兄弟部队,注意维护两大野战军的团结,毕竟之前是各自为战的。

而这样严肃且直接的批评,刘邓出面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知道陈毅兼职的重要性了吧?

陈毅一家

同样,当时的中原军区也面临较大困难,在中原野战军与敌主力兵团周旋的时期,中原军区下属的七个二级军区非常艰苦:

除豫西和豫皖苏军区情况较好外,鄂豫、皖西和陕南军区因敌情匪情严重,都处于游击状态,江汉和桐柏军区也遭到敌白崇禧部的不断进犯,地方武装损失很大。

因此在邓政委7月初奉命赴西柏坡开会后,中原军区的作战、剿匪和部队政治工作,尤其是新式整军工作,全部落在了陈毅、刘伯承两位首长的肩上。

而刘司令员的中心工作又是指挥中野作战,因此陈毅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重要任务,所起到的作用极大。

比如1948年8月,中原军区部队全部团以上干部,曾奉命集中到宝丰开展新式整军工作,期间就是以陈毅为主负责领导的。

陈老总懂军事、懂政治又资历深厚,带领中原军区的军事干部们进行了为期半年共三个阶段的整军,使中原军区部队的政治水平、部队纪律和军民关系得到很大提高。

剧照

而从长期来看,陈毅到任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野,也为其后战略大决战的进行,以及“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预做了人事安排。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刘伯承率中野第2和第6纵队在豫南牵制黄维,正是陈毅和邓政委率领第1、第3、第4、第9纵队直接东进,击溃孙元良、刘汝明并解放郑州,绝不是“打酱油”的角色。

自从陈毅到任中原局工作以后,刘、陈、邓三位四川籍的开国元勋,则从此开始在一起并肩作战,工作上形成了很好的默契。

淮海战役打响后不久,也是以这三位首长为核心,组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当时由刘、陈、邓、粟、谭五位首长组成,而以刘、陈、邓三人为常委,可见一斑。

剧照

六、陈毅调任中原局并未降级使用。

在陈毅调任中原局之前,虽然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但并非华东局的“一把手”。

1945年10月华东局成立时,是以饶漱石任书记,陈毅、黎玉任副书记,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和山东的全盘工作,所以从组织层面来说,陈毅其实是华东地区的第二号人物。

而调到中原局以后,陈毅作为第二书记仍然是二号人物,并无降级一说。

刘邓之所以建议任命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即党内职务和军队职务配套。

不过中央慎重研究后,仍以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

毕竟刘帅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更强一些,对中野的部队情况更熟悉些,所以陈毅只好屈就副司令员,但还是要重提那句话:党指挥枪。

剧照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中原局和华东局的主要领导同志,于1949年3月赴西柏坡参加会议,部署了渡江战役的实施纲要,以及新形势下的大区领导班子的变化。

会议决以小平同志为华东局第一书记、饶为第二书记(拟定上海市委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拟定上海市长)。

特别记叙这次会议华东局的工作安排,是想让读者们明白,各战略区的领导班子,在解放战争期间是会根据形势发展而有所调整的,而非简单的一成不变,陈毅同志短期调任中原局,也是这类变化的其中之一。

之前笔者曾经撰文,介绍过林彪从东北局书记到华中局书记、再到中南局书记的过程,也属于这个范畴。

粟裕

第三野战军正式成立之前,陈毅曾经一度返回华东部队,以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前委书记的身份,主抓了部队整编和人事安排等工作。

之后再返回安徽瑶岗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共同指挥渡江战役,一直到我军解放南京,仍然与刘邓首长工作和生活在一起。

不过此时,陈毅已不再兼任中原局、中原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的任何职务,直到1949年5月9日,在第三野战军准备实施上海战役之际,陈毅才正式与刘邓首长告别,到达江苏丹阳的华东局驻地。

粟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