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从序言开始——读周雅麟新作《品读京张铁路》

 王兆善 2023-05-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文 | 福泰来

我敢说,这是一部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周雅麟女士用她特有的语言方式和叙述节奏,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特殊领域、特殊氛围、特殊环境之中,引领读者,漫游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作为我国第一条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和施工的自建铁路,于1909年10月建成,“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筑造与管理,皆用中国人为之”。

全书六章,二十八节,二十二万字;精装本,封面素雅,由中国铁道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捧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像一根枕木,更像一截钢轨,充满了“铁味儿”,满是质感。作者在序言中说,她看到的京张铁路是“不一样的跋涉,不一样的风景”。而在我,感觉手中是一本不一样的好书。

图片         长城下的京张高铁   摄影:孙立君

不一样的叙述方式

这部书有两个最明显特点,一是“品”,二是立足于博物馆。“品”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思想;而博物馆则是一处既让我们了解过去,敞开心胸接受新思想,又具有浓厚历史意义和精神力量的地方。从博物馆中“品”,那味道自然不一样。如若再将博物馆中这些“宝贝”拿到京张铁路线并还原这条线路,那么“品”出的滋味,更是别有一番味道了。一位张家口地区叫党宁的读者说:“这本书对于张家口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更为亲切的。这条铁路改变了张家口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寄托了所有张家口人的美好愿望。这条铁路曾让无数人怀揣梦想走出山城,这条铁路又让多少游子在母亲的期盼中回到并不富裕的家乡。而作者周雅麟女士也恰恰曾在张家口工作过,有过当年在摇篮般的火车车厢里,听着钢轨单调的哐当声,行走于京张线的难忘经历。”正是由于这样非常特殊的印记,这部《品读京张铁路》与以前所有写京张铁路的书就有了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细读这部书,我还惊喜地发现,博物馆中的这些“物件”,其实是有生命的,它们规规矩矩整齐地排列在那里,像一个个超凡脱俗的小精灵,等待一位慧眼识珠、能让它们“复活”的人,再次将它们回归到之前的工作岗位上。而作者恰恰是这样的“天使”。

不走老路,不走近路,不走寻常坦途。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像写人物一样描写京张铁路,甚至完全以拟人化写作。从细节、情感、性格直至灵魂,塑造出一个活脱脱的全新的京张铁路,呈现在读者眼前。一章章,一节节,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根须一样,牢牢扎进读者的内心深处。

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小标题就是“相看两不厌”。站在京张铁路图面前,作者写道:“在蓝色图前,我站得稍微远一点,静静地,眯着眼睛看,捕捉动感。”看什么呢?图还是人?她接着写,“也许,我看这张图,不是用专业人员的眼睛审视一张工程设计图,也不是用一般人的眼睛去参观博物馆里面的一件展品。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我坐着火车走过多少遍的一条路,柔和了山的坚硬,过滤了风的沙尘,在这蓝色的映衬下,竟然这么美。”这是作家的眼睛,作家的眼睛是透视的,同时也是深邃的、美的、艺术的。因为作者对京张铁路所有的喜欢的背后,是看到了“它的来之不易,它的生命与价值,它灵魂的美好”,这才是作者真正的“看见”,为什么感觉美?因为“来之不易”。这种感觉普通参观者不会有,一般铁路职工也很难有,因为这种情感属于作者,尤其属于对这段铁路有着非同寻常,深厚感情的人。

图片

京张铁路图

北京到张家口究竟有多远?从牛马骆驼地迁移到铁路运输,再到高铁风驰。一条路从平原到高原,从曲折到开阔。说远也远,说近也近,远远近近,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无论铁路还是公路,需要用自己的心灵之路去体验”。作者从对一条铁路的描述,转向到对人内心的挖掘,她是在写一条铁路线路呢?还是在写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切都有了拟人化的倾向,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这是一种新的写法,也是一种文学理念。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非常注意“以和为美”“里仁为美”,认为“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强调内有仁义道德的“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追求“至美至乐”的吟咏情性,以及温柔敦厚、文以载道思想。毫无疑问,京张铁路与八达岭相依相伴,詹天佑纪念馆就坐落八达岭,从这里看去,京张铁路犹如钢铁长龙,在高山深谷中游走穿行,虎啸龙吟,吞云吐雾,汽笛长鸣。于是,作者不仅与京张铁路对话,也与八达岭对话,她说:“八达岭告诉我,这里巨龙交会,形态各异。古老的长城是静卧的龙;一百年前的京张铁路是觉醒的龙;新的京张高铁是腾飞的龙。而我告诉八达岭,龙虽不同,却都怀了初心,揣着梦想,自我修炼,自强不息,自带光芒,自有传承。”这对话给人许多遐想,从京张铁路拟人到与八达岭对话,不仅仅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胆识,更彰显了作者对京张铁路的推崇、敬意和深厚情感。

直到第五章,作者才真正写到人,写到“詹公风采”。但是,即便写人,也不是平铺直叙。她自有主张和写法。“在清政府的大多数官员看来,做官与做事从来就是两回事。但詹天佑却合二为一,成就大事,让人不得不服。”这是开场白,为大书特书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做了铺垫。

我感觉,这一章是作者写得最苦最累最精心付出的。她一定在精神上倍受煎熬,因为她是善良的,善良得不忍心写詹天佑的离去。

她在书中说道:“实在不愿意面对詹公的去世,总想一笔带过。但是,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为国家和铁路,坚持、抗争、工作、去世,一切都离得太近。”“再过两天,就是他59岁生日。再过十天,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他的生命不够长,但足够精彩,他平实谦逊的姿态,掩饰不住灵魂深处的风采。”作者对詹天佑的怀念是从心底生发出来的,没有半点做作和虚伪。她在描述中,自带温度,滋补灵魂,抚慰人心。这一章最后她这样写道:“是的,纵横枝干通南北,凡是有铁路的地方就有詹天佑,虽然照片、塑像不尽相同,但那沉稳淡定中的神采飞扬,是一样的。”她是要把詹天佑不仅记在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更是想让全国铁路和全国人民,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想到这个为中国铁路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铁路之父”,她是想让詹天佑遍布天涯海角。这深深的情谊,不是哪个人都能有。

京张铁路与京张高铁有着内在联系,作者在序言中说“无法将两条路分开”。看得出来,虽然本书重点不在高铁,但还是巧妙穿插、生动地讲述了京张高铁的概貌和地下站、大桥、隧道等重点工程,其用功用力用心用情,显而易见。

叙述方式带来阅读效果,阅读效果是对叙述方式的回报。作者聚焦新时代,用手中的笔书写现实、书写铁路发展和铁路人物的非凡,书写时代史诗,为报告文学赢得了荣光。

图片

官厅水库特大桥  摄影:刘权国

不一样的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表现一个作家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方式。京张铁路认知度高,写的文章也多。从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到第一条智能高铁,这是许多读者都想知道的事情。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这条铁路的内在本质和外在面貌,我感觉,作者在选择角度上下足了功夫,她一定觉得角度最能体现书的特点、书的全貌、书的本质意义。

于是,我们看她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蓝图如画”,下面四个小标题,依次为“相看两不厌”“妙手绘丹青”“此路有多远”和“龙行八达岭”。第三章“青龙桥边”,下面也是四个小标题,依次为“有一个小站”“有一个家园”“有条人字线”和“有座地下站”。仅就这两章的标题,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呢?

首先,这是完全不同于一般报告文学作品的标题。有人说这是散文标题,标题所指完全是散文化写作内容。我觉得这话说得也不错。作者确实运用的是散文式标题,文章内容也完全是散文化写作,但是,却没有一般性散文式的做作。她像一位忠实于现实的讲解员,将那里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生怕有一丝一毫差错,会误导游客,生怕把一个线条的位置说错了,让读者不解。这样精细的写作,这样周详的解说,这样耐心的描绘,是这样准确精炼又诗情画意的书写,不是哪个作家都能够做到。

其次,这完全不是报告文学的结构。一般意义上说,报告文学讲究的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致力于书写,塑造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形象或事物的本来面貌。看似碎片化的故事,传递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画卷。结构上往往比较固定,无论写人还是物,都各有其理,各有其法。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却非常别致,别致得近乎不按常理,书中有六章二十八节,没有一处可以看出写的是一条铁路,可作者却实实在在写的是一条铁路,这就是她的艺术能力和别致写法。她甚至坚持和爱惜自己的视角,拒绝对写作对象进行简单、直白的扫描。

比如,第四章第三节写的是“姜妮很亮丽”。她写的“姜妮”并不是一位美女,而是一个被译音翻译过来的车钩。与其说写的是车钩,不如说写的是詹天佑这个人更合适。原来,车钩不仅仅可以连接车厢,它还是检测人心和胸怀的尺度。“姜妮”是詹天佑收藏的一个仿照真实车钩制作的车钩模型。作者对这个车钩有着自己的观点,她这样写道:“车厢是个大家庭,火车是流动的社会。姜妮车钩分分合合,循环往复,把一个个家庭不断地连接、组合,生出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姜妮车钩因为一个偶然事件,来到京张铁路,因为詹天佑,走遍了中国。”

书中,这样的“小物件”有很多,大到一座桥梁、一条隧道,小到一截钢轨,甚至还有一张照片、一幅图画、一封任命书,都可以成为她笔下的写作抓手,从而反映出京张铁路的历史全貌。她是把“宏大”,简略为“细小”,用我们肉眼可见的“物件”,形象地撰写那段久远的历史。

我不知道作者在精心设计的文字里,偷偷藏下了多少秘密,点点滴滴,融入进去,作为礼物,等着读者去揣摩、去发现。

文学反映生活真实。传统的文学载体和传播媒介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改变这些传播中的不足,使文学作品绽放出应有魅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作者周雅麟女士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她最大的成功在于打破传统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抓住事物的一个点,生发开去,用一个具体的物象做“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我相信,若干年以后,我们会看到,《品读京张铁路》这本书中那些小细节和小物件,会一直汲取天地汁液,越发生机和灵动起来。写细枝末节、写具象物品、写独特经验、写人的灵魂、写事的奇趣,展现独特意境,表达真实思想,本为通常的写作之道。

图片

俯瞰青龙桥车站  摄影:王明柱

不一样的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作家思维方式。

有学者对当下文学作品,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品提出批评。指出,有些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缺乏文学品位,忽略了对美的发现,漠视语言存在。当然,笔者也不主张报告文学抒情化,过于抒情,便没有了报告文学那种大气和宽阔、气势和恢宏。但是,如果把报告文学写成大通讯,不着修饰,平淡告白,难觅细节,也不会受到读者喜欢。《品读京张铁路》这部书,通篇精短句式,文采飞扬,布满细节,读之若饮甘泉,如赏美景,好句连连,赏心悦目。从标题制作到行文描述,从遣词造句到比喻形容,从细致刻画到图片搭配,都非常精美精致。周雅麟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读者,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她一定是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想着读者什么时候阅读累了,该歇一歇的时候,她及时将自己的笔触放轻松,将那些沉重的事物放一放,音乐响起来,让读者换一下头脑,或者品口茶,以舒缓紧张心情。比如她在写第三章第一节“有一个小站”的时候,这个小站名字叫青龙桥车站。在她的笔下,这个小车站也像她写的那些钢轨、小桥一样,只是个“小物件”。而这个小物件也随着京张智能高铁的建成,成为历史。这才是她选择这个小车站叙写的意义吧。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小车站的:

“站房为五开间单层砖木结构,悬山屋顶,顶上一圈雉堞式女儿墙,有点像长城垛口。整体建筑近似正方形。正面当中是三个大大的拱券门洞,两边对称,左右各一开间为窗户。侧面有四个开间的样子,设窗和小门。站房的前一部分是候车区,中间是售票房、站长室等,最后为厨房和小天井。窗户的上方加了拱券装饰,窗台由整块花岗岩做成,有格子玻璃窗,外面又加了两扇木制的百叶,关闭时很是端庄,打开来典雅漂亮。”这一段写得极其细致精彩,从数量到位置、从方向到形状、从门窗到装饰、从材质到模样,周到详细。读这段文字,闭上眼睛,眼前出现的就是那个别致的小车站,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接下来,写小站建站时间、位置及其变迁,写站名书写人物,写詹天佑塑像。写到这里,她知道读者累了,于是,她放松笔调,又写道:“扫一眼窗外,晴天丽日,白云苍狗。分分钟的穿越,让我恍然明白:当年,我没能看见那文雅秀丽的五个字,站房自然也不是一模一样的。怪不得没什么感觉。了解历史的人和事,使人感到清爽,也感到沉重。青龙桥车站的故事有的过去知道,有的真是第一次听说。原来,美好的背后有那么多积累,那么多偶然和必然,那么多值得尊敬的人。”她真是太了解读者,太想着读者,太知道行文至此,应该要用“窗外”的色彩调整舒缓一下读者的眼睛了。

图片
青龙桥站  摄影:王明柱

好的作品,作家在书写过程中,语言和思考是匹配的。好的语言不是所谓的金句,不是比喻和修辞,更不是几句高大上的雷人话语,而是用到这里更准确、朴素和冷静的语言,让读者更舒服和更明了的描述。或者说是用最少的话语,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这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广义的阅读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在描述京张铁路时,她说:“这条路是不一样的。它虽然是一条路,却像长江黄河,滋养了中国——中国人的自信。”“我们把这条路的经典照片用作微信头像、屏幕封面,一看就有精气神。”而她对铁路的定义是:“一条铁路的本质意义,是一个国家有能力给人民提供生活的便利、追寻的方向、幸福的可能和保障。”京张铁路图是蓝色的,于是,她对蓝色有了感觉:“我对蓝色有了敏感,那种蓝中,有憧憬的明天、期待的遇见。”她深刻体会着火车头的作用:“有钢轨的地方就有'火车头’。”在写跨时空的桥时,她说:“桥,原本是一种乔木,因为高大,被我们祖先砍下来,搭在小河上。”面对詹天佑铜像,她只有一句话:“品读一座铜像,比仰望看见得更多。”我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发现,这些句子读起来非常顺口,而且极有韵律。这些美好的语言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叮叮咚咚的声音,好听极了,像音乐一样可以听、可以品,让人赏心悦目。阅读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新发现,就是汉语的这种非常特殊的韵律美,任何一部书,如果缺乏了这种韵律的美,便不会有文学,如同没有好的语言,就不会有好的意境一样。而好的语言,自然、纯朴、有韵律,浑然天成。长篇作品创作过程中,对语音、语义、语体、语韵都很讲究的作者真的不是很多。

我知道,周雅麟是一位喜爱写散文的作家,她的许多灵动隽永的散文作品在报刊发表。这样的作家,用诗一样的语言书写报告文学,本不奇怪。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要看它是否在有限的文字里,给读者更多信息量,而且一定要简明、亲切、朴素、真实。毫无疑问,《品读京张铁路》在这方面是出色的。作者在序言中说:“我认真地梳理,弄清楚一些事,忠实记录它们的来龙去脉,记录思想和感情,以此表达对京张铁路的敬意。”她做到了,而且很有特点。

我也始终认为,衡量一部报告文学的优劣,要看作者是否真诚、真挚,是否站位高、视野广,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呈现写作对象最本质的东西。作者在《河北日报》刊登的创作谈中说:“《品读京张铁路》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是铁路与时代的关系,是铁路对人民的意义。换句话说,一条'不一样’的铁路,一定带有它所处时代的印记;一定能给沿线地区百姓,乃至更多的人带来福祉。”她真是一语中的,说透了京张铁路的意义,更说出了京张铁路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更从一条铁路线折射出整个中国铁路建设的缩影,更“品”出了铁路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

好的报告文学,需要的是悠远的意境,饱满的情感,博大的思想和精美的语言。

这是这部书,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中国铁路文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