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12月至1955年5月共和国大将人选的几度更迭

 兰州家长 2023-05-26 发布于甘肃

1953年3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军衔鉴定的通知》,共和国军衔鉴定工作全面展开。1953年4月22日,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徐立清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呈报了《关于请中央审批大军区以上军官的军衔问题的报告》,建议各大军区以上首长之军衔等级,能于5月5日前审批下来,以便着手进行正兵团级以下军衔等级的研究。由于正兵团级以上干部的军衔是由党中央与中央军委评定,因此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草拟了一份毛刘周叶与12位高级将领的16人拟评元帅草案,连同各军委委员级干部的拟评军衔等级一同上报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审定。1953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军队评定工作延期至1953年10月份进行,至1954年2月底以前完成审查批准手续。1953年9月18日中央再次决定推迟军衔评定工作,将军队评衔延期至1955年进行。由于军衔评定工作两次延期,使得大将人选的评定在1953年底元帅初评名单确定后才得以展开进行,大将的评定从1953年12月中旬开始评定,大将人选的产生一直延续到1955年5月才敲定为最终的授衔十人,大将名单历经两年之久才尘埃落定,花落十人。本期将专门详解共和国大将人选从1953年12月至55年5月大将评定时期,大将名单的几次更迭,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1953年12月中旬初评元帅名单初定后,由于原上报拟评为元帅的粟裕与张云逸二人改评为大将,毛主席将上报拟评大将名单中的邓子恢、张鼎丞排除在大将名单之外

1953年12月9日~1954年1月26日全军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京召开,全军123位高级将领云集首都,讨论四年以来军队发展情况与军队以后实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加快我军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军衔制是当务之急。为使以后的军队评衔工作顺利完成,会议中的一个主题为讨论与研究军委正在评定的元帅与大将人选。经过几天的认真讨论与投票,选举产生了11人初评元帅名单并上报中央书记处。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增加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等七人为军委副主席。中央书记处增加七人为军委副主席的决定,表明了中央已初步确定了元帅人选,朱彭林高四位军委副主席与新增加的7位军委副主任被中央框定为共和国元帅。随着元帅名单的初步确定,大将评定又紧跟着提上日程。毛主席在初审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原拟定的大将人选时,对拟评大将名单进行了改动。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早在中央讨论元帅人选时,罗荣桓也上报了一份拟定大将名单,由于苏联顾问对中国设置的军兵种元帅有异议,中央军委决定取消军兵种元帅的设置,同时将原军兵种的最高将官军衔由军兵种上将提高为军兵种大将。在罗荣桓最初草拟的大将名单中共有十一人,分别为:

  • 滕代远,黄克诚,谭震林,李先念,陈赓,张际春,张鼎丞,邓子恢,谭政,肖劲光,罗瑞卿。

罗荣桓最初草拟的大将方案中并没有粟裕与张云逸二人,粟裕与张云逸是做为元帅人选被罗荣桓列入拟评16人元帅草案中,随着元帅名单初步评定为11人,粟裕与张云逸由上报拟评元帅改为大将。毛主席在审批初评大将名单时,随着大将名单增加二人,为使元帅与大将名额相同,均为11人,毛主席在大将名单中删除了邓子恢与张鼎丞二人。根据当时中央评衔规定,重心已到地方工作未再担任军队实际性工作的干部,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的评衔工作,他们的军衔待第一期结束后第二期再说。当时邓子恢与张鼎丞虽然还兼有军队职务,但二人的工作已转中央工作,邓子恢任国家计委副主席与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主管全国的农村工作。张鼎丞新任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协助部长饶漱石负责党的组织工作,二人在军队已不担负实际工作,因此毛主席将二人从大将名单中删除,大将名单在加入粟裕与张云逸后名额仍为11人。

二,54年1月初,南巡杭州的毛主席任命张际春为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其空下的大将名额改换为徐海东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主席南巡杭州负责新宪法的起草,中央的日常工作由刘少奇主持,此时的中国政坛的高饶事件已真相大白,毛主席与中央已到了对高岗与饶漱石的处理阶段。随着高饶阴谋的进一步揭发,毛主席也加快了对高饶二人的挽救与清算,让其悔过自新,不要联手搞阴谋分裂活动。再任命张鼎丞为中央组织部第一部长后,1955年1月初,毛主席又更改中央决定,将本已拟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张际春改任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同时为加强党的团结,毛主席又提议增加红军长征时为中国革命立有大功的徐海东为军委委员。在长征中为中央红军雪中送炭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完全服从党的命令,一切行动听从党的指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国革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消除高岗提出的军党论与自诩根据地的领导人,毛主席专门提出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做为红15军团的代表评定为大将,而原在大将名单中的湘南起义大将代表张际春,因转位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的大将头衔转让给了党性最强的红25军代表徐海东。

据新近出版的《杨尚昆日记》上册记载,1954年1月9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从杭州带着毛主席增加徐海东为军委委员与大将人选的指示回到北京。刘少奇、周恩来在收到毛主席的提议后,1954年1月12日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增加徐海东为军委委员与任命张际春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决定。徐海东增补为军委委员的决定,从而以军委委员的职务入选大将名单,原大将名单中的张际春因转中央工作,他的大将军衔由徐海东补阙。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三,大将初评11人,1954年6月陈云提议李先念为财政部部长,因转政府工作,经研究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改换为王树声

1954年6月,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主任提议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为财政部长,接替已出任中央秘书长的小平同志。李先念入京赴职后,转政府工作负责全国财经工作,军队职务仅剩下军委委员一职。鉴于李先念在军队已实职,他代表的红四方面大将名额,中央军委经研究决定改由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补阙,为使王树声的军衔与职务相配,1954年9月,中央任命他为国防部七位副部长之一。李先念转政府工作后,11位拟评大将名单变动为:

  • 粟裕,徐海东,滕代远,黄克诚,谭震林,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

四,1955年1月初,罗荣桓拟定15人大将名单,中央否决了其中的4人

1954年10月21日,军队评衔工作又提上日程,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第三次会议,传达中央决定军队评衔的通知,会议决定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1954年12月17日至29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实行军衔制、军官薪金制等问题。12月22日,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薪金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决定1955年上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全军现役军官评定军衔,评衔工作搁置一年多以后再次启动。1955年1月12日,总干部部发布《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提出'中将以上军衔由中央军委于1955年1,2月间先行确定。根据总干部部发布的《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中的规定,省、市、地委书记及省公安厅长兼任军队首长职务者,均应评定军衔。为此,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更新了原拟评11人大将名单,除1953年底原已初评大将名单中的李先念、邓子恢与张鼎丞三人重新入选大将名单外,拟评大将名单中又增加了原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1955年1月初罗荣桓拟定的15人大将名单为:

  • 粟裕,徐海东,滕代远,李先念,张云逸,黄克诚,谭震林,陈赓,张鼎丞,薄一波、邓子恢,谭政,肖劲光,罗瑞卿,张鼎丞。

拟评15人大将名单上报毛主席后,毛主席提议未担任军队实际性职务,重心已转到中央与政府工作的,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工作,他们的军衔待第一期完成以后再说。毛主席将上报的15人拟评大将名单中的滕代运、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邓子恢、张鼎丞六人排除在大将名单之外,六位空缺的大将名额交付即将召开的军委座谈会讨论合适的大将人选。1955年1月14日军委座谈会召开前夕,中央初步确定的大将人选仅剩下九人,具体九人为:

  •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

五,19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通过初评大将15-22人两个方案,1月16日初评大将两个方案上报毛主席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由彭德怀主持召开了讨论军衔的中央军委座谈会,对元帅、大将与上将人选专门进行了研究,经过两天认真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关于大将军衔的人选,座谈会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大将为15人,第二方案大将为22人。在原大将名单确定为9人的基础上,一个大将方案增加为6人,另一个大将方案增加为15人。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合署名将所提大将名单与两个方案上毛主席。在彭罗二人联名上报的初评大将名单中,预授大将人选第一方案为15人,第二方案为22人。在彭罗二人的报告,关于李先念、滕代远、谭震林等与部队有历史联系或与某一地区有联系者,是否需授予现役军衔还是预备役军衔,均请主席考虑决定。彭罗二人上报的具体预授15人~22人大将名单为:

1,大将第一方案(15人):

  •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
  • 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肖克,王震,周纯全。

2,大将第二方案(22人):

  •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 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
  • 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肖克,王震,周纯全;
  • 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文章图片6

大将两个方案上报毛主席,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对大将方案进行研究与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大将人选采用彭罗二人上报的大将第一方案,同时决定大将名额与元帅名额同为11人。经中央书记处综合审议,决定在大将第一方案新增的六人中,选出秋收起义代表张宗逊与红二军团代表许光达二人为大将,而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四人改评为上将。对于原拟评大将名单中的李先念、滕代远、谭震林等人的军衔,中央决定待第一期现役军官评定工作结束后再评定,初评大将名单暂定为11人,具体经中央决定的11人初评大将名单为:

  •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 谭政;
  • 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
  • 王树声,张宗逊,许光达。

四,1955年3月11日苏联举行元帅与大将晋升后,共和国大将名单由11人减少为10人

1955年3月11日,苏联举行军衔晋升,6位大将晋升为元帅,1位上将晋升为大将,晋升仪式结束后,苏联大将由原来的15人变为10人。中国军衔师从苏军模式,无论评衔标准、军衔等级的设置,还是授衔人数的控制,均是照搬与借鉴当时苏联军衔。苏军10位大将的名额使得正在评定的大将人选超出1人。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决定削减1名大将,经过高饶事件的洗礼,张宗逊由拟评大将改评为上将,大将名单最终确定为十人,张宗逊与授予大将擦肩而过。

五,1955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大将11人名单

1955年5月初,中将与少将第一阶段评衔工作结束,总干部部将修正后的少将至上将名单上报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部又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军区党委,再次征求意见。同时,中央军委将修正后的十位大将名单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1955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军委提交的十人大将名单,经讨论,一致通过了粟裕等10人授予大将的决定。中央决定,大将军衔授予十人。1955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授衔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 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十人大将军衔。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