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回头看(上篇)》中,「成都向上」将成都近6年来的践行之路简要划分为三个时期:探索期、加速期和深化期。这是相关领域的首创性提法。 在从加速期向深化期的过渡期间,有两次会议至关重要,分别是2021年12月底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4月底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三个做优做强”“建圈强链”等重大方略,都是在这两次会议上分别提出的。 然而,正如众多伟大的开创性事业一样,步入深化期也就意味着走进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新问题还会引发连锁反应。但是这些问题和矛盾毋庸讳言更不容回避,唯有趟平深水区,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才会走上康庄大道。 ![]()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成都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但是成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型城市,并没有太多能源生产,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成都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增长,总量已站上2万亿大关,但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值,人均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北京的30%左右、重庆的56.9%和深圳的75.8%。如何更好处理规模和边际增长的关系,是成都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 ![]() ![]() 如何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打造更多“硬核科技”的同时催生创新转化,努力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成都还需要再加把劲儿。 ![]() ![]() ![]()
能不能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比如在公园内增设更多的小剧场、图书馆、展陈空间?能不能在政府主导前提下,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以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这同样是成都面临的新课题。 ![]() 公园城市四个字,核心在“公”——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这既是国家层面赋予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也是超大城市转型突围路上的重要支撑。 网友担心“公园”变“田园”,不仅仅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吐槽,更是对公园城市近6年来建设成果的无比珍惜,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广泛生发的“主人翁”精神,其实是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趟平深水区弥足珍贵的力量。 以公园城市理念驱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治理能力升级,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期望成都创造更多成功经验。 ![]() 基于对近6年来的公园城市实践的观察与思考,「成都向上」特提出以下6点建议: 1.在注重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的同时,应精细化设计和打造小尺度街区与人性化微小空间,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达成高度完整的人城境业合一; 2.通过打造不同面积和功能的公园,聚集人气商气,使公园既能成为生活、生态场景,又能成为产业、消费场景,进而产生经济效益; 3.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老城区城市有机更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存城市肌理和格局进行改造提升; 4.在公园的建设和运维全过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示范性合作,打造出活力十足且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绿道公园品牌; 5.在总体科学规划前提下,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根据每个区(市)县资源禀赋、文化积淀和历史风貌,做出各自特色和亮点,忌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6.在具体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原生态景观,引入多元化生态系统,实现丰富的景观层次、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立体式交通格局,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的充分交互和精神归属。 ![]() 4500年文明史,成都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世界上最早的锦缎丝织品——蜀锦、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古老辉煌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公园城市”同样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作为2100余万成都人中的一分子,「成都向上」衷心希望成都能够全面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具有全球推广价值与示范意义的典型样本,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未来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