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一名55岁的女子乘车来到灵谷寺 她缓慢登上塔顶,然后

 gudian386 2023-05-26 发布于山东
1964年,一名55岁的女子乘车来到灵谷寺。她缓慢登上塔顶,然后从66米高塔上一跃而下。得知其身份,世人震惊,然而令人更为感慨的是女子兜里的那张纸条!

她是谁?为何要跳楼?口袋里的纸条又写着什么?

她就是当时文博界赫赫有名的考古专家曾昭燏,中国首位海外留学归来,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这么一位声名显赫的女子,为何有如此选择,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一切还得从她的出生说起。

曾昭燏出生湖南荷叶万宜堂,曾祖父曾国潢,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的大弟弟。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曾昭燏,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12岁考入长沙艺芳女校,20岁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26岁在两个哥哥的影响下,留学英国。

在国外辗转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去了德国柏林大学实习,正式踏入考古行业,开启辉煌的考古事业。

在国外,曾昭燏干得风生水起,伦敦大学朝她抛来聘书,还可以继续攻读博士。

然而,此时的国内却哀鸿遍野,国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曾昭燏毫不犹豫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义无反顾回了国,投身到国内古墓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

看着日本鬼子肆意破坏的古墓文物,曾昭燏又气愤又心痛。

好在,她在国外学的专业终于派上用场。国内专家面对残破不堪的文物,束手无策。

曾昭燏甩开膀子,边做边教,带领着众人一一修补,让文物们重新焕发生机。

1941年,业务能力突出的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

很快,她的实力得以体现,取得不少成绩: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一个个都被曾昭燏妙手发掘,呈现在国人眼前,让人欣喜若狂。

解放前夕,国民党见势不妙,暗中谋划带着这些稀罕宝贝逃往台湾。曾昭燏知晓后,立即跳出来阻止:“文物很脆弱,路途很遥远,如出现损失,你们将沦为民族罪人!”

不仅出言制止,曾昭燏赶忙联系徐森玉、王家楫等人写信呼吁,终于拦下了852箱文物,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不得不说,曾昭燏为了祖国的这些宝贝,呕心沥血,恨不能掏心掏肺来保护它们。

傅斯年赴台之前,曾来找曾昭燏,语重心长地劝她:“昭燏呀,你还是和我们一起离开吧,像你这种家庭出身的人,留在大陆,不会有好日子的。”

曾昭燏不为所动,她深爱着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文物。

胡适得知此事,不无遗憾地叹道:“可惜呀,曾昭燏是个难得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一腔热血埋首在考古里。

她总是孤身一人,亲朋好友有些着急,纷纷为她牵线搭桥,介绍对象。哪知,曾昭燏一个都不见,还言之凿凿:“成家麻烦,牵绊太多,不利考古!”

面对曾昭燏的固执,亲朋好友毫无办法,只得听之任之,但旁人竟然看不下去。

一次,苏联专家来访,善意问道:“曾小姐何时出嫁呀?”曾昭燏想都不想,立即答道:“我早就嫁了,嫁给博物院了!”

的确,曾昭燏身为南京博物馆馆长,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为中国的考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惜,随着时代的步伐来到那个特殊年代。果然,如傅斯年预言一般,曾昭燏因为家庭出身,被踢出博物馆,被发配,被批判,被改造。

曾家的过往就像一座大山,将瘦弱的曾昭燏压得喘不过气,后来不幸患上了抑郁症。

1964年12月22日,曾昭燏从医院出来,对司机说:“载我去灵谷寺看看吧!”没多久,汽车就开到了灵谷寺。

曾昭燏冲司机说:“你在这等我一会,我去去就来!”下车后,曾昭燏还给了司机一袋苹果,让他安心在车里等她。

走进灵谷寺,曾昭燏慢慢爬着,很快来到塔顶,望着空旷的远方,她伸开双手,纵身一跃,从塔顶跳了下去,结束了她短暂的生命。

后来,人们从她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临死前,曾昭燏还不忘替他人着想,还司机一个清白。

曾昭燏短暂的一生,活得坦荡又辉煌,不仅成为学问上的一代大儒,还为祖国的考古事业留下赫赫功绩。

可惜,时代的微尘成了压垮曾昭燏最后一根稻草,让这个始终心怀国家的人,以如此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令人唏嘘不已。

过往早已成为云烟,只希望大家都能记住曾昭燏,这个曾经为中国考古事业的伟大女性!#走进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