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抵制军部复员令,暗中藏兵数万,毛主席没点破,只批示八个字

 Loading69 2023-05-27 发布于四川

1946年2月25日,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在重庆签署了《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

文章图片2

方案签署后不久,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方案条款,下达命令全军整编。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的粟裕收到军令后,却迟迟不行动,拒绝执行军部复员令。

粟裕自1927年入党以来,20年时间里,曾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从未出现过违抗军令的情况。

毛主席听说了这件事情,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批示了8个字。

这次粟裕为什么公然违抗命令?毛主席又到底给出了怎样的批示?

文章图片3

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协议部队整编

1945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年8月,毛主席在周总理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国民党的陪都重庆进行谈判。

经过43天的努力,国共两党达成一致目标,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双十协定》。

文章图片4

在这项协议中,明确了提到了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为了表达和谈的诚意,中共方面同意把我方的抗日军队,缩减到24个师,把分散在苏南、广东、皖南等地的军队也进行整编,之后调往至铁路陇海线以北的解放区。

但是蒋介石政府并不满足,他其实希望共产党放弃现在的根据地,放弃所有的军队武装,将武装和根据地都归之于国民党旗下,而国民党还继续保留自己的地盘以及军队不做任何改变。

中共自然不可能让他达成所愿。

早在1927年,毛主席就曾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即在国内还没有民主的情况下,我党必须要非常重视军事,必须要牢记,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要知道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

因此,在后来的战争中,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不断壮大。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红军的主力部队被改编成了八路军,兵力集中在第115师、第120师以及第129师,还有一个总部特务团,总共兵力不到五万人。

八年后,抗战结束了,我军的总兵力已经将近190万人。

蒋介石意识到共产党的发展势头太迅猛了,未来对他不利,于是他妄图以美国为靠山,以“整编军队”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统领全国的军队。

毛主席等中共谈判代表拒绝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谈判陷入僵局。

蒋介石心里很不满意,不过碍于社会压力,他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独裁政府,只好签署了《双十协定》。

文章图片6

确定具体的整编方案

《双十协定》虽然签署了,但是国共两党关于军队如何整编的问题,由于国共双方一直没能讨论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只能留待后续讨论。

重庆谈判结束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中,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添,再次确定了整编全国军队等原则。

随后,1946年2月14日,由周恩来、张治中和前来调停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组成的3人军事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整军谈判正式拉开序幕。

1946年2月25日,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两党终于达成一致,把两党的整军方案确定下来。

文章图片7

根据方案规定,协定公布后的12个月内,两党开始整军,全国只保留108个师,其中国共两党的军队之比是5:1,也就是说,国民党保留90个师,共产党只保留18个师。

没有编入这108个师的军人,要在三到六周内依次复员回家,这只是整编军队的第一个阶段,六个月之后,还将把108个师压缩到50个。

整军方案出来后,在我党内部引起很大讨论,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是想通过整军方式,逐步削弱我军的力量。

同样,在国民党内部,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军官们担心自己被裁掉了,失去职位。

反倒是蒋介石,虽然对于方案中没能把共产党的军队编制压得更少不满,但是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此之前,蒋介石已经在国民党内部积极推动整编军队,因为他发现国民党的军队人员逐年上升,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文章图片8

1944年,国民党有将近600万名军人,这个军队数量给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意识到财政问题后,国民党其实早已开始裁军,1945年人数比上年减少了大概110万人,而到《整军方案》确定时,国民党仅剩253个师,与1944年相比,减少了101个师。

不过党中央当时认为,无论国民党是迫于当时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还是想借此机会整顿国民党内部存在已久的军事问题,我党认为只要他有和平的诚意,我们都应该支持。

于是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的粟裕,接受了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的邀请,参加国民党在徐州举行的军调会。

这次军调会的目的是在《双十协定》和《整军方案》的基础之上,协商整编军队具体方案。

粟裕到达开会现场后,顾祝同充满敌意地说:“咱俩虽然很少见面,但是打交道的次数不少”。

顾祝同此言是在表达对于一年前,粟裕在浙江就打败且俘虏了顾祝同的部队的不满。

文章图片9

当时,粟裕接受毛主席的任命,前往闽浙地区,收复日占区。

在浙西天目山地区,日伪军已经处于穷途末路阶段,不敢主动招惹新四军,粟裕下令尽快收复日占区,免得被国民党抢占了先机。

顾祝同的部下、苏浙皖挺进军总司令陶广,此时把枪口朝向了新四军在孝丰地区的掩护部队,他集中了五个团的兵力,原本打算在两天内解决粟裕部队,谁知最后却被粟裕俘虏了。

战后,粟裕下令放了俘虏,还让他们帮忙带一封信给顾祝同,感谢他送给新四军700支步枪、 各种型号机枪56挺,3门迫击炮和1700名俘虏等。

粟裕不动声色回答道:“民国那会儿,我曾经是您的部下。”

顾祝同挑事不成,汤恩伯出来接上,问道:“你是第一次坐飞机吧?感觉怎么样?”。

文章图片10

面对汤恩伯的嘲讽,粟裕从容不迫地应对,承认乘坐飞机的确比骑马快,没等国民党众军官得意,就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坐飞机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不能到地上抓俘虏”。

国民党的军官们本想让粟裕难堪,谁承想却一次次被粟裕的回答弄得下不了台。

张灵甫见粟裕丝毫不受他们的影响,于是阴阳怪气地问粟裕是不是对和平没什么信心?

粟裕也是毫不客气地反击:“听说,国民党多个精锐部队已经到达了苏北,难道是来维护和平的?”

国民党众军官意图激怒粟裕将阻碍整编的责任推到中共头上的算盘没打成,也只好进入正题。

文章图片11

粟裕虽然认为这次会议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还是认真参与了讨论,会后,粟裕向中央汇报自己此行的情况。

据他了解,国民党计划从1946年3月份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整军,在4月底完成陇海沿线的67个师的整军任务;

第二阶段整军计划在6月底前,完成长江以南84个师的整编;

第三阶段整军计划在7月份开始。

文章图片12

粟裕“暗度陈仓”,得到毛主席的支持

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商议后,制定了我方的整军计划,分两期执行军人复员:

第一期,计划在三个月内精简三分之一军人,让这些军人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第二期将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再精简三分之一。

让这么多军人复员,在全军内部引起很大轰动,一些人无法接受,何况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是假和平,万一将来他故技重施,再发动“白色恐怖”政变,我党、我军如何应对?

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此地紧邻国民党的政府所在地南京,他非常清楚军队的重要性,如果完全按照军部命令,让大批军人复员,将来与国民党打仗,手上没有可用的兵,等于自断后路。

文章图片13

可是,他也不能不执行军部的命令,万一被国民党的人发现了,肯定会以此为由,挑起事端。

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违背中央军部命令,也让国民党无话可说呢?

粟裕发现毛主席在电报中,并没有把话说死,另外,中央发布的命令,司令员有权限可以根据各自所处的实际情况执行命令,也就是说,这件事还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粟裕决定先按兵不动,等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再说。

其他军区接到命令后,都有所行动,不过,大部分地区采取“消极”态度:比如中原区只是撤销了一个番号,晋绥军区只裁掉了年长或身体状态不太好的人。

当然了,也有严格执行中央的军令,比如山东野战军则把主力部队复员了。

看了其他军区行动之后,粟裕还是认为,不能精简军队,不能让5万军人复员。

文章图片14

华中军区与国民党众多主力部队接壤,生存非常艰难,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再复原5万人,一旦国民党来袭,华中军区将无法抵挡。

尤其当他了解到国民党在华中地区的整编计划,实际上就是减少军队编制、更换新武器装备、留下更具有作战能力的军人时,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粟裕决定,华中野战军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把原来4个纵队,整编成两个师和3个纵队。

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军队整编了,但是实际上,军队人员还增加到了6万人。

为了避免让国民党的人发现我军在华中地区扩军,粟裕把新增人员分散到每个团里去,并让一部分主力部队以“复员”的身份,到农村地区,扩大影响力,发展生产,壮大组织,加强地方军队建设。

在整编的同时,粟裕还非常重视因地制宜。

并不是整个华中地区都执行统一的整编军队方案,比如在江淮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粟裕就大力发展农业,支撑部队生存需要。

文章图片15

经过努力,华中野战军明面上的兵力只有一万多人,完成中央下达的命令,也符合国共双方签署的整军方案规定。

但是这些人都是作战能力非常强的人,而且万一遇到战事,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够快速从地方调兵,满足兵力需求。

当粟裕把华中野战军的整编方案上报给中央的时候,毛主席很开心。

他看破了粟裕的计谋,但是没有点破,只做出批示:同意寅巧整编计划。

同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两党的和平协议——《双十协定》,调集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曾经完全贯彻中央复员命令的山东野战军等军区,在内战爆发后,很快丢掉了张家口等地,而“违抗军令”的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带领下,战斗打响后,反应迅速。

1946年7月,国民党整编15个旅,共计12万人,向位于江苏中部的解放区发起进攻。

粟裕、谭震林派出华中野战军主力军3万人,集中优势兵力,从7月13日一直到8月27日,45天里,先后在如皋、泰兴等地接连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歼敌大概五万人,取得了连续作战七战七捷的好成绩。

文章图片16

粟裕在华中地区多次打败国民党的军队,与他本人远见的军事眼光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初毛主席“看破不说破”的默许有关。

粟裕当初公然违抗军令,实则是他作为一个军事首领,面对战局时沉着冷静与目光深远的表现,也正是因为他“不盲从”,才为后来的取胜奠定了基础。

而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在面对粟裕对中央命令的“阳奉阴违”时,没有因为命令被违抗而大发雷霆,反而是“难得糊涂”,默许了粟裕的存兵计划,也是粟裕的计划能够被执行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