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寒热证-张仲景临证思维方式探微(十三)

 火帝养生_WSH 2023-05-28 发布于云南

4临证思考

4.1慢性病可见寒热相兼证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邪长期消耗,致人体防御力、自和力下降,体质转虚。若陈寒或久用苦寒之品则伤阳,呈虚寒体质,若久热或多服温燥之剂则损阴,呈虑热体质,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兼夹外感。或药物与体质对抗就可能呈现寒热相兼状态,尤其是临床寒之不验,热之也不效或先有效,守方久服后不效者,不妨改变思路,调整用药,寒温并用,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认为该病为热毒内伏血分所致,但用清热解毒活血之品,凑效不多。

此类病人素体肾阳不足,免疫力低下。感染病毒后不能及时清除而呈免疫耐受状态,致病毒长期携带。根据此理。不仿佐用温补肾阳之药、如仙灵牌。仙茅,巴戟天之类,寒温并用多有效验,也是且前较公认的治疗方法。又如慢性瘀胆型肝炎,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诸法不效者,多由久用寒凉。凝滞经脉所致,可于方中加入一味附片,数其温通凝滞,即能扭转病势。加速退黄。临床多见寒痹、热痹,久服中药后往往有部分化热或化寒之变,不妨寒温并用,如《金匮要略》有名的治痹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是明证。

4.2牌胃病多寒热错杂证

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代名词。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具有病程渐进、迁延难愈,易复发诸特点如复发性口疮、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渍疡、慢性肠炎等。脾与胃生理上燥湿相济,纳运相宜,升降相因,病理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由于两者对立统一,构成了临床上诸多复杂证候:或胃热肠寒,或肠热胃寒,或胃热脾寒,或肝热脾寒,肝热胃寒,比比皆是。消化系统是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外邪——损伤因子,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卵、腐败之物均可从口而入,破坏管璧粘膜,造成炎症;正气——保护因子,如粘膜、分泌腺、各种免疫因子具有抗损伤及修复能力。邪气宜清宜下,正气宜温宜补。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清热攻下之品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胃肠蠕动,祛除致病因子的作用,而温补之品则具有提高免疫,改善微循环,促进粘膜再生诸功效。

故寒温井用具有上述双层作用,且收效快,实为提高脾胃病临床疗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每遇消化系统疾病。只要临证见到舌红苔白厚,或舌淡苔黄之寒热错杂舌象,即多采用寒温并退之法。获效颇多,余导师善治慢性癫痫、肠炎。其理方多寒温并用如连理汤之类,疗效甚佳。

4.3危重症可见寒热相格证

危重症,如"三衰”、高热、惊厥、休克、昏迷等。在其一-定阶段可能出现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之证,如寒厥,热厥等,临床需辨别寒热之真假,方不致误治。如感染性体克,先热后厥,虽四肢厥冷,但胸腹灼手,治疗关键在于消除致病因子,清热解毒,活血通下。若由心、肾功能衰竭所致四肢厥冷。必身凉,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改善心肾功能,回阳救逆。病人危在旦夕。切莫迟疑,用药力避撒大网,需辨证准确治病求本。

天文学家拉曾拉斯曾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创新性是 一切事物发展的生命力。而"思路“则是创新性的源泉。《伤寒论》历经1700多年而不衰,缘于是书中所体现的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提示了人、自然、疾病,药物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带来了勃勃生机。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无论外感病,疑难杂症、危急证《伤寒论》都具有普遍,永恒的指导意义。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不竭源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