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乞丐中,有一类“贵族”,连打狗棍都和其他乞丐不一样

 思明居士 2023-05-28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在清朝的老北京乞丐中,丐帮帮主的名字叫“杆儿头”,也叫“团头”,他们虽然是乞丐,但却不用乞讨。他们的职责是领导好下面的一众乞丐,在关键时刻处理好各种纠纷事宜,就能住大房子,吃香的喝辣的。

虽然在老北京,当上“杆儿头”就等于当上贵族,但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团伙中,“杆儿头”也需要有一身本事。

做为“杆儿头”,不但得有功夫、还要有靠山,性格要心狠手辣,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心存善意的丐帮帮主基本是不存在的。

这些“乞丐贵族”平时不出门,但一出门手里就会执一根象征身份的打狗棒,这根打狗棒和普通乞丐还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北京乞丐帮中的贵族。

文章图片2

乞丐帮和“杆儿头”的形成

在清代的《点石斋画报》中,曾形象地记录了丐帮的乞讨方式和“杆儿头”的管理形式。

首先就是最常见的乞讨方式,一般都是衣衫褴褛者手拿打狗棒沿街乞讨,但要注意上门乞讨时不要堵住门户,引起主家不高兴。

另外,乞讨者的漂亮话要说的溜才能得到赏赐。可是这种乞讨方式因为太常见,所以效果不好,有时候一天下来,顶多能要来点吃食填饱肚子。

其次就是利用年节等好日子讨个彩头,有一年,老北京流行疫病,端午节时,就有乞丐团伙扮成“钟馗嫁妹”,在商户或者大户人家门前表演,想要讨个好彩头。

不过,也有莽撞之人,据说有一个乞丐扮成钟馗后,忽然闯入一个胡同人家,有女子正在院中洗衣服,看到他后吓晕过去了,乞丐也吓跑了。

文章图片3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骗术或者表演讨钱,这样的记载有很多,如在一本《赖婚狡记》中,一乞丐扮成未婚女婿前去女方家退婚,企图骗取聘礼。还有一位官员在上任路上遇到一聋哑老人认作义父,被洗劫钱财,这也是丐帮所为。

当然,和骗术相比,表演才艺还是更安全些,但乞丐中真正有天分的并不多,很多人也就是唱唱话本子里的小曲儿等,更有甚者,还会以伤害自己为代价讨得赏钱。

据书中记载,在老北京天桥处,有一个身材瘦弱的乞丐,每天下午都会把辫子咬在嘴里,跪在地上,拿石砖死命打自己的胸口,一直打到胸口处泛红溢血为止,因为如此卖命,众人不忍目睹,他得的赏钱就格外多。

文章图片4

而这些人要回或者骗回的钱财并不能自己都留着,需要交给“杆儿头”一部分,“团头”还要用这部分钱去打点关系,再分给帮里那些弱小之人,剩下的就是他的利润了。

“杆儿头”还有一笔利润就是对新人的剥削,即刚来的乞丐,三天之内讨来的钱要如数上交,自己一点也不能留,这叫“献果”。

作为乞丐帮的老大,比较大的“杆儿头”都是有能力,有背景的人,毕竟乞丐帮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没两下子也坐不上“杆儿头”的位置。

文章图片5

“杆儿头的职责”和背后势力

因为“杆儿头”是乞丐帮中地位最好的人,所以他背后一定是有靠山的,这些人背后一般都由当地官府支撑。很多“杆儿头”一边为官府效劳,做一些官府不方便出面的事情,一方面在乞丐帮中赚取利润,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而“杆儿头”的首要职责是要平衡帮中不均衡的力量,虽然恃强凌弱的情况一直都有,但也不能在自己的辖区内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那会失了人心。

另外,为了增加效益,“杆儿头”还会经常请人来传授技艺,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现场就能编出小曲的本事,或者会请来武士,教一些拳脚功夫等等。

还有的丐帮自己必备一套吹拉弹唱的工具,当然也就是简单的鼓点就行,以备新店开业时去讨个好彩头。

文章图片6

那个时候的老北京,哪个新店开业都要打点“杆儿上的”,届时会有一套乞丐帮组合前来卖艺,一般都是边敲鼓点边唱,唱的无非就是开门进财,大吉大利什么的。

这个时候店铺老板或者伙计就要拿一串铜钱出来,满脸堆笑分给众乞丐,但如果唱了半天还是没人出来打赏,那众花子的唱词就变了,一定是听着晦气的那种。

新店给了彩头,就等于乞丐帮在这个店里立了“杆子”,按规矩来说,其他人就不能来了。如果真有重复乞讨的,店主就会找“杆儿头”理论,由“杆儿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看来,“杆儿头”永远都是丐帮中地位最高的人,也是丐帮中的灵魂人物。在更换“团头”时,一般都是由“老杆头”指定之人来接替,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接替洪七公一样。

文章图片7

如果“杆儿头”走得很突然,还没有指定接班人,就由帮里平时说了算的第二掌门人来接替,有时候也会因此发生内乱和打斗,一般这时候,当地官府也会出面帮助权衡人选。

在《今古奇观》中,曾有一位“大杆头”的相关记载,他帮内人数众多,每天按制上缴所得银钱,他也会有序分配,在解决纠纷问题时从来不打怵,因为身后有官府撑腰。

这就是典型的“官丐勾结”,在这种关系中,地方官不但可以得到利润,还能利用乞丐作为自己办案的线人。这样的丐帮属于“高等丐帮”。“团头”的身份也非同一般。

这个“团头”不但住大宅,还可以蓄奴养婢,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做正经生意的大户人家。

但在老北京的乞丐中,最牛的团头,不只体现在待遇上,他们都有自己的身份特征,那就是打狗棍。

文章图片8

打狗棍中的“黄杆子”和“蓝杆子”

做乞丐几乎人人都有打狗棍,在武林小说中,打狗棍是制敌的神器,可在真正的老北京乞丐帮中,打狗棍却他们是身份的象征。

清代老北京的“杆儿头”手里拿的打狗棍分黄色和蓝色两种,按身份来说,黄杆子身份高贵,属于家世没落的八旗子弟,他们虽然吃得上饭,但游手好闲,也就经常拿乞讨打个牙祭。

而蓝杆子身份普通,主要是平民中的乞丐头,他但管辖范围很广,像外地到京的乞丐都要前来参拜蓝杆子“杆儿头”。说到这打狗棍的颜色之分,相传还是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的。

这位开国太祖年幼时因吃不上饭沿街乞讨,后代传说因为他有真龙天子之相,所以众人对他分外和蔼,从来不拒绝他的乞讨,到饭点时,他几乎是赶上谁家就到谁家吃饭。

文章图片9

不仅如此,人们还称他为“大花子”,把他这种吃百家饭的行为叫“赶上吃”。后来,由于朱元璋重义气,在乞丐团伙里也混得风声水起,他在成大事的时候,丐帮的兄弟们还曾在暗中相助。

他做了皇帝后,人们就称丐帮为“赶上吃”,时间长了,就叫成了“杆上的”。为表示自己念旧情,朱元璋还要加封昔日和自己一起乞讨的两个人,并许诺给他们高官厚禄,谁知这两人却推辞了他的好意。

因为他们云游四海自由惯了,不愿意把自己限制在北京城,没办法,皇帝只能赐给他们每人一个杆子。

其中黄杆子上包黄头,挂黄穗儿,蓝杆子上包蓝头,挂蓝穗儿,这两把御赐的杆子意味着两个人可以走遍天下,随意奉旨乞讨,这也是黄蓝二杆传说中的由来。

文章图片10

而黄杆子和蓝杆子的乞讨风格也是决然不同。黄杆子因为出身贵族,就是乞讨也保持着贵族风范,他们平常日子里很少出来,一般都是在端午,中秋和春节等大节日才出来活动。

他们的行乞方式有点类似于敲诈勒索,抱着“有钱大家花”的无赖态度,他们三五成群来到商户门前,一边唱曲,一边敲出鼓点,敲鼓的要把鼓板平放,唱曲的则要手背朝上,这就表示要钱的意思。

这时候,老板就会遣伙计出来,把一串钱举起来,再恭敬地放到鼓板上,这次乞讨就圆满结束了。

黄杆子对“客户”的要求很严格,如果店老板在五句唱词之内还没出来,那赏钱就要加码,这还好说,但如果给的赏钱太少,或者压根就没给,那店主就惹大麻烦了。

文章图片11

唱曲儿的会转身就走,第二天人数加倍,第三天人数又增,这些人什么都不干,就是杵在店外看热闹,顾客一看就知道黄杆子要闹事,谁还敢来凑热闹。

时间长了,店老板还得奉上银两,但因为人多,所以肯定得加倍了,不但如此,老板还得包上一包银子去找“杆儿头”说合,求人家放过自己一马,不然的话,不一定哪天这种闹剧就会重演。

时间长了,开店的商户为保自己平安,几乎都会拿钱免灾,很少有人与这些“杆子们”杠上的。

但这些老北京的“杆子们”不但有贵族做派,还有严格规矩,一不小心店家坏了规矩也会引火烧身。

文章图片12

丐帮“贵族”的规矩

丐帮对商铺收的是“保护费”,收费过后,在店前立杆子,或者在门口贴上“罩儿”,就有了“不受他人骚扰”的意思。

还有的“黄杆子”规矩更多,要求本门乞丐上门乞讨时,一边唱“莲花落”一边打板子,板子上拴着明晃晃地黄穗子,颇有当年“御赐乞讨”的风范。

而店家给钱时,需要恭恭敬敬地把钱放到板子上,要是扔到地上,那就是对“杆子”的不尊重,接下来还会有说头。

这些丐帮的“团头”不但“照应”店面,还照应各家各户的红白喜事。按老规矩,办事的主家要先去丐帮打招呼,然后由“团头”派出几个弟兄来门口帮着主家照料一下。

文章图片13

这些兄弟也不干什么,一般都是白事帮着照看要烧的那些“烧活”,红事就象征性地看一下红绸等。帮着照料的兄弟出的越多,得的赏钱就越多,当然,赏钱拿回去,他们还是要给“团头”分配的。

在丐帮中,最大的规矩是在传承中的“花子拜杆子”的仪式。不管是黄杆子还是蓝杆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杆子,就是继承人的象征。所以,现任“杆儿头”上任之前,都要有这个仪式。

在仪式上,首先要在帮派内给祖师爷设位上香,然后再把“杆儿”摆于香案之上。香案上需要摆放一应供品,供品下还要压上纸元宝,这些供品和纸元宝都是为了敬奉钱粮神的。

文章图片14

在新旧“杆儿头”交接之前,帮众们也要分开两侧,按规矩站好。交接时,原来的“老杆头”上香,然后把“杆子”高高举起,交给“新杆头”,“新杆头”双手接过杆子,两人再一起叩首。

最后,再由“老杆头”把压在供品下的纸元宝拿出来,当场烧掉,敬拜钱粮神。仪式完毕后,丐帮众人再向“老杆头”和“新杆头”道喜。

不过,老北京乞丐中的“杆儿头”规矩最多,最兴盛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明清两代,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封建帝制的坍塌,“杆儿头”的影响也越来越弱。

其中一个原因是各方势力在京城鱼龙混杂,“杆儿头”不是靠上官府就说了算的。往往是店家刚给这家交了“保护费”,可能又受到另一家的骚扰,所以,“杆儿头”起不到保护作用,从店家那里也收不到钱了。

文章图片15

时间长了,民国的警察几乎是看到捣乱的乞丐就抓,根本就不会给“杆儿头”什么面子,乞丐越来越少,很多“杆儿头”就离开了这个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首度北京乞丐的整治和收容问题也提到了台面上,北京市的政策是“一面收容,一面引导组织劳动”。并在收容的同时宣讲靠双手自食其力的思想观念。

对年老体弱之人送到救济所和收容所,对想学习一技之长的人送到各种学习技能的工厂。

在全力整顿下,1949年的冬天到来之前,北京的大街上已经很难看到乞丐了,更没有在路边冻死饿死的“路倒”。至此,在明清两代屡见不鲜的“民间最大帮派”-乞丐帮,终于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文章图片16

参考资料:

晚清《点石斋画报》社会底层群体形象建构研究

清中叶乞丐的人际纠纷与社会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乞丐问题的治理及其历史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