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肝病的少见病发症,肝性骨病了解下!

 肝博士杨明博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肝性骨病是指慢性肝病患者骨矿物质密度改变的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包括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其中骨质软化症临床上极为罕见;而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减低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所导致的骨骼脆性及骨折风险增加的疾病,在慢性肝病中非常常见。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所养,才能运动灵活有力。肝虚则气血亏虚、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发为骨质疏松症。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又提到“肝气衰则筋不能动”,“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从而影响筋骨的营养。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肾精不足易致肝虚,髓竭筋枯进而筋骨痿废不用。

西医怎么认识肝性骨病的发生机制

肝性骨病是由于成骨细胞功能受损,导致骨形成率降低,常见的因素有:

①慢性肝病对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值的负面影响:慢性肝病对成骨细胞分化和存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越严重,骨蛋白水平越高。

②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是一种主要在肝脏合成的多肽类成骨细胞刺激激素,是骨形成和骨吸收紧密耦联的关键因素。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门静脉分流、胰岛素抵抗等导致IGF-1明显下降,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成分减少,骨吸收比例高于新骨合成,影响骨平衡。

③慢性肝病骨吸收显著增加。

④病毒性肝炎和代谢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继发性OP主要与全身炎症状态有关。研究发现肝硬化、肝炎能诱导IL-6、TNF-α和IL-1β激活RANKL(核因子 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增强破骨细胞活性,破坏骨稳态。

⑤肝硬化通常伴有雌激素代谢产物降解减少及性腺功能减退,可导致骨转换增加。

6脂肪因子。脂肪组织源性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脂肪因子通过减少RANKL的合成和增加骨保护水平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总之,OP及病理性骨折是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乙型病毒性肝炎与骨病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骨质疏松占所有患者的20%~53%。慢性HBV感染与低骨密度有关,增加了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肾病等慢性病后,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

乙肝抗病毒药替诺福韦酯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上骨密度减低。由于该药含有磷酸盐,可能被骨中的破骨细胞通过类似于双磷酸盐的机制选择性地吸收,最终导致细胞的氧化应激。参与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减少最终会导致骨密度下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与骨病

PBC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增加4倍,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2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到20%~44%。PBC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和肝硬化可能在PBC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酒精性肝病与骨病

饮酒会导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的减低,以及骨重塑障碍和激素分泌受损。此外饮酒导致的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肝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酒精性肌病和神经病变、低睾酮水平和高创伤风险,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脂肪性肝病与骨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被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血糖和血脂异常也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脂肪肝可能通过全身释放多种促炎、促凝血和促生长介质而影响骨密度降低的发病机制。

慢性肝病患者肌少症与骨病

肌萎缩是老年相关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和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慢性肝病患者更严重。患者的体质量和BMI可能正常,但肌肉质量却有明显的减低。这类人群也可能出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肝性骨病如何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肝病为主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骨质流失。要注意避免饮酒,吸烟,营养均衡,适当摄入蛋白质,适当锻炼,适当晒太阳。

3、积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 建议每天补充钙1.0~1.5 g, 维生素D3 400~800 IU, 或5000 IU/周, 或25-羟基维生素D 260 mg/2周。

4、尽量减少影响肠道吸收维生素D的药物,如消胆胺。

5、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用于治疗绝经后肝性骨病,一般与钙和维生素D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