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化构建提案”写作路径深度分析

 若初的星辰大海 2023-05-29 发布于浙江

后来,我又接了一个杭州乾元小学“校园文化构建提案”的项目,初稿之后,微调了2版就过稿了。

这个提案我自己写得很顺,在所有做过的提案里,它的整套理念体系也是个人非常满意的一份作品。

所以我想在本篇文章里,试着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完整复现我当初的创作过程,用这个案例去阐述“如何写好一篇校园文化构建提案”。

——案例背景和提案作品——

乾元小学校方给到的信息,就两点:

1、围绕“让每个孩子都健康自信”这一主题

2、给了一个参考提案,校长喜欢里面理念体系的风格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校园文化构建提案”的写作框架:

  • 核心理念

  • 办学宗旨

  • 三风一训(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整个提案就是以“核心理念”为基本点,去逐步构建办学宗旨和三风一训,并对其进行释义。

以下,是我关于乾元小学的“校园文化构建提案”(共计2944字)。大家先看作品,我后面再逐步分析。


——案例写作路径深度分析——

1、确立“核心理念”

我在校园文化构建提案怎么写?改稿9遍的血泪教训!》一文讲过一个比喻:核心理念就是一根线,5句标语就是珍珠。只有当这根线能把5颗珍珠串起来,这才是一串漂亮的手链。

这次我再补充一句:如果把写提案比喻为造房子,“核心理念”就是地基,办学宗旨和三风一训就是地基上漂亮的房间。地基不稳,房间再漂亮也是立不住的。

写提案,最重要也最难的点,就是找到“核心理念”,地基打好了,剩余盖房子的步骤,不过就是按部就班。

校方把提案交给你写,就相当于给了你一块木头,你得在上面雕出好看的作品,从立意、到风格、到花纹,都必须符合校方的办学特色,并且无限放大这份办学价值。

拿到“乾元小学”这4个字,再结合校方的参考资料,我脑海中就先蹦出2个想法:

第一,“乾”和“元”看起来,貌似可以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哲学理念联系在一起;

第二、如果可以,将“乾”和“元”两个字嵌在核心理念中,类似“藏头诗”那种操作。

基于这两个最初的设想,我开始全网搜资料,找论据,功夫不负有心人。《易经》中果然有相关的记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有四德:元、亨、利、贞。元是四德之首。“乾元”,乾之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

这样一来,“乾”和“元”彼此之间不仅有了扎实的关系,而且两个“字根”都算师出有名了。

创作核心理念的标语,就要将小学教育的特点,同《易经》中对“乾元”的释义融合起来,让两者之间构建联系。

我选用的是“聚乾道 · 立元志”这个对仗短语。

“聚”和“立”都是动词,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在求学路上的初始阶段,所有的教学策略其实都是围绕“积累”和“建立”去展开的,所以“聚”和“立”两个动词的选用,是非常贴合小学教育特点的。

“道”和“志”都是名词,具体的释义可以参见作品正文。

总之,到这一步,通过工整的对仗短语,已经确定好乾元小学的“核心理念”。

接下来,就是引经据典+自圆其,最好是找到其他的古文记载或者古诗词之类的“证据”,去论证自己的理念,或者为自己的理念锦上添花。

2、释义“核心理念

释义核心理念的时候,常用的创作手法如下:

第一、释义核心理念标语中的“关键字”。

如果可以,最好每个字都进行释义,甚至对“字根”进行延展深挖解读。

比如:“聚乾道”的“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天”的意识。这只是停留在对“道”这个字的释义,这跟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需要进一步对“道”深挖,就有了:“道”包含法与术,“法”是内容,是思想,是理念,“术”是招式、是技巧,是方法。

到这一步,才算跟教育构建联系,才有空间和路径去进一步释义教育理念,得出结论:“聚乾道”,即乾元小学在教育上,致力于汇聚世间最顶尖、最丰富的法与术,培养健康自信的孩子。

第二、释义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育进行释义。

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论证清楚“你的这个理念,究竟跟教育有什么关系,或者,跟乾元小学所倡导的教育特色有什么关系”

如果脱离“教育”去释义,就变成空谈理念了,那之后办学宗旨和三风一训的确立和释义,就无从谈起,因为都成了“无水之源”,这个提案也就废了。

第三,释义核心理念,必须把学生、教师和校方三者都包含在内,不能只谈其一。

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队伍,更是跟校方的办学息息相关。

只有在“核心理念”部分,把三者和理念之间的关系构建清楚,论证扎实,后面写三风一训就会非常顺利,顺流而下即可。

综上,“核心理念”是整个提案的根基,根基稳了,整个提案就不会偏,整个理念体系也才说得通。

3、确定“三风一训”

我创作提案的时候,都是先把“三风一训”的标语全部想好,再逐一进行释义的。

我绝对不会只确定了“校训”,就先释义“校训”,然后再确定“校风”,再去释义“校风”·······

这种工作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你校训和校风写好了,但是你后来发现,可能某个词汇,放在教风或者学风里是更合适的,这时候就很难办。

推到重来?会浪费时间,已做的工作就白废了;将错就错?整个提案有很难进展下去,或者就变得不完美了。

因为只要“核心理念”确定好,剩下的“三风一训”就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展开,彼此相关又互相助力,共同、构建这个教育理念体系。

所以,我都是根据搜索到的所有资料,以及头脑风暴的分析、再对现有资料进行排兵布阵,把“三风一训”的标语全盘确定好,也对各自的释义有个大概的思路,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逐一进行释义。

这是最高效、也最合理的创作方式。

关于“三风一训”的确立,有以下几个点需要提醒:

第一、尽量彼此保持同样的词汇结构、短语结构或句式结构

比如:校训是“润身·恒志·贵德”,采用的是“动词+名词”的短语结构;那么,教风也都是“正心·思变·善教”这类“动词+名词”的结构。

这一点比较难,因为有时候很难想到既能结构一致,又能让含义和理念恰好匹配的标语。

这种情况下,就优先选择“含义和理念”的匹配度,暂时放弃结构的一致性。因为我们不能“为了美而美”,最关键的,还是在提案中阐述整个理念体系,而不仅仅关注结构的对仗和工整,一切都要为终极目标服务。

第二、校风、教风和学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在标语确立时,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创作。

比如,教风,就是用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学风,就是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彼此都跟核心理念有关,但又各有不同。

4、释义“三风一训”

这部分的创作思路,跟释义“核心理念”差不多,但是更聚焦。

比如,释义乾元小学的”学风”,我是根据发展心理学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去对应找到“进取·勤奋·专注”这三个需要塑造的品质,再结合学校命题中“让每个孩子都健康自信”的办学特点,去深化,去融合。

关于“三风一训”的释义,有以下几个点需要提醒:

第一、不要脱离“核心理念”去单独释义。

“三风一训”是“核心理念”的具象化,整个提案是一个整体,要串成一个手链,而不是四处散落的珍珠。

第二、要从学生、教师和校方各自的角度,去基于“核心理念”深挖,延展。

整个释义,要处处体现核心理念同其之间的深刻联系。

第三、要“引经据典”,找到各种与之相关的古文记载、古诗词甚至谚语等等。

要为每一句“飘在半空中的理念”,找到“前人与历史”的落脚点。

————————

小结:

要写好一个提案,还是很烧脑的,而且对笔者的涉猎范围要求比较高。

比如:

要懂教育心理学;

要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

要擅长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要懂得汉语文字里的浪漫和精妙;

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地;

······

虽然跨进“校园文化构建提案”这个创作赛道是机缘巧合,但在此之前,我误打误撞恰好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

比如,拿到了心理咨询的相关证书:

比如,自己会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闲书”:

人生很多无心的涉猎,却恰恰是为下一段旅程在铺路。

目前,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写作方法论非常少,希望这篇内容,能给一些想入行的小伙伴提供一点思路和帮助。

未来,我也会陆续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在“校园文化构建提案”方面的作品,以一些相关的创作经验和商单合作经历。

以上,共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