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传》的象数体例

 隐遁B 2023-05-29 发布于广东
开开生命的玩笑
《易传》一直在努力把《易经》改造成哲学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易传》对《易经》中象数的体例、结构和功能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位、承、乘、比、应、时、中……
这些规定是《易传》解释《易经》的基本依据。
 1.
阴阳哲学把天、地、人(即所谓的「三才」)看成一个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背后支配这个整体呢?阴阳哲学认为是阴、阳两大对立势力的和谐统一。为了表现这种理念,《易传》创设了「位」的体例。
《易传》指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易传·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六爻所占据的位置也就叫作六位。
其中,初(地之阳)、二(地之阴)为地之位,三(人之阳)、四(人之阴)为人之位,五(天之阳)、上(天之阴)则为天之位。
瞧吧,这样每卦都体现了「一阴—阳之谓道」!
显然,在六十四卦中,只有既济卦(离下坎上)六爻的配置完全符合这种规定——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么,别的卦咋办?
为此,《易传》有了「当位与不当位」的说法。
当位,指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各得其所。
至于不当位嘛,指背离理想秩序以致阴阳错位。
 2.
在这,大家领教到阴、阳两爻关系之复杂了吧?
为了能把这错综复杂的关系讲清楚,《易传》作者也不知道苦苦熬了多少个通宵才创设出「承」「乘」「比」「应」这四个体例。
下面,我们就花点时间一个一个地来掰扯掰扯。
下对上曰承,上对下曰乘;阴承阳为顺,阳承阴为逆,阴乘阳为逆,阳乘阴为顺(《周易略例》:「承乘者,逆顺之象也。」)
相邻曰比。从卦位上来看,初与二相比,二与三相比,四与五相比,五与上相比;至于三与四,因为分处内卦与外卦,则不能比。
成比,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相比之位一阴一阳。
因而,所谓的相比,实际上就是一种承乘关系。
应呢,有应和、应援之意(《周易略例》:「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从卦位上来看,初与四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上相应。
一般来说,在相应的位置上,如果是一阴一阳两爻,那么就构成了正应关系;如果是两阳爻或两阴爻,那么构成的就是敌应关系。
这几种象数体例表现了天地人一体的哲学义理。
这种义理,既强调刚柔之分,又强调阴阳之合!
 3.
一卦六爻,按照承、乘、比、应之类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有一个中心主旨,那就是卦义。卦义,也叫时义、时用,简称「时」。
时,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由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所制约的具体情景或客观形势。《易传》认为,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关于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时(或者说模型);其中,有的大通,有的否塞,有的正面势力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有的反面势力强(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有人(孔颖达)将六十四卦之时分四类(《周易正义》:「时运虽多,大体不出四种者:一者治时,颐养之世是也;二者乱时,大过之世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时,革变之世是也。」)
简单说,即治时、乱时、离散之时、改易之时。
治时,阴阳协调,刚柔相济,颐卦最具代表性。
乱时,是指阴阳两大势力斗争的一面占了上风,出现了阳刚过头或者阴柔太甚的情况,以致破坏和谐、引发危机,大过卦是代表。
离散之时,是指阴阳两大势力争斗不休或否结不通的局面暂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形势开始朝着有利的方面转化,以解卦为代表。
改易之时,矛盾激化,难以调和,革卦为代表。
 4.
卦与爻各有着不同的哲学功能,卦是表示时义(即卦义)的,爻是表示变化的(《周易略例》:「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正是为呼应爻适时之变的功能,《易传》基于「位」的体例进而创设「中」的体例。
在一卦六爻中,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
二为臣位,五为君位,二、五相应,称为中和。
若阴爻处二、阳爻处五,则既中且正,称中正。
不过,要是拿中与正相比较,中比正更重要些。
中,可以说,既是一种时位,也是一种美德哦!
 5.
说到这儿,不得不强调一下,以上提到的这些体例并不是《易经》所固有的,而是《易传》为了表现自己的义理内涵而创设出的。
作为易学研究者,对此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看法。
从心所欲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