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唐代繁华的玉质蹀躞带特征

 芝润斋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一、唐代开元盛世的历史文化背景

根据史料记载,开元盛世之余,长安与洛阳的国库物质均已达到饱和充实的状态,而皇宫之内,浮华奢靡的生活状态更被文人所指责。

到了公元755年,当时的国君为武后之孙李隆基,武后已经离开这个盛世50年了。自从“开元之治”至此,国力恢复,百姓安居,特别是民风更加开放,在他的统治下,一派祥和景象,当时他已近72岁,在位43年。

十年前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红颜知己”,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是著名的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李隆基和杨玉环他们都喜爱音乐,有共同的爱好并且彼此欢喜,杨玉环遇见李隆基的时候已经28岁了,但是这段十年的爱情故事被世间传颂,跨越了千年之久。

从一个小细节中即可窥见一斑,长安每逢节假日宫女参与的拔河比赛人数达到千人以上,虽然是生活在距今千年的八世纪,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壁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看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思想开放,衣着暴露,眼眶上还涂着眼影,各种服饰和丝织品都带有印花图案,很多男子的的竞技运动都被女性所替代,一方面是社会风气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开放的证明,我们现在可以从泥塑和壁画中看到马球戏和各类乐器的演奏,这些原来被男性所涵盖的行业逐步被女性所蚕食,也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地位的平等。

李隆基每年都会带着杨玉环前往华清池过冬,自此之后给了当地旅游之地增加了一种魅力的色彩。

李对杨的喜爱甚至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能说明此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玄宗重用了贵妃的兄长杨国忠为宰相,而杨国忠的能力和口碑一直难以服众,他与安禄山的矛盾由来已久,最后终于不可调和,从历史很多记载中也可以看到有一种解读,称安禄山之反叛正是被杨国忠所激怒的。

安禄山乃出生于今日热河地区的边防,是一位混血的将领。唐代时这里是国防边境,由于他的特殊家庭背景,早期就在番人互市的场合之中担任翻译,后来加入边防军,才能获得迅速的升迁。公元743年他来到西安,为皇帝所召见,从此有了将领的身份,一身而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总揽当地的地方事物。

李隆基对安禄山也是给予了各种的荣誉和待遇,让他在长安建立一座堂皇的府邸,可是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却日渐激化,最终终于引发成为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晚唐时期“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兵锋直指长安。

第二年,安禄山的部队直抵长安,仓惶之中,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与一班众臣逃往蜀中成都,途经陕西兴平市西的马嵬驿时,随驾禁军将士随即发生哗变,在以陈玄礼为首带领下,一致要求玄宗李隆基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混乱之中,杨国忠被将士杀死。

李隆基见事已至此,只能说是杨国忠祸乱朝纲,咎由自取,理应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决心难移,皆知杨国忠乃杨玉环的胞兄,以后玄宗会禁不住玉环耳边风,对今日将士进行加害,不如彻底绝后患,高呼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于是继续包围皇帝。

隆基无奈之下,为求自保,只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一条白绫赐死了杨贵妃,时年三十八岁。

这也就是后来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三、盛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杨贵妃留给我们一个含玉祛暑的典故,但是从考古的史料和记载中,尸身却没有找到,李隆基只能在马嵬坡为杨贵妃建立了一个衣冠冢,杨贵妃最后的墓冢却被发现出现在日本;是否真实现在无法考证,但是这一个传说还是有一众信徒相信,例如在陈凯歌大费周章的《妖猫传传》里面可以看到一丝端倪,也让我们无法得知她那个时期所佩玉饰的真实面目。

今天我们介绍一个隋唐代时期,充满着奢华和典雅的玉质带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蹀躞带始见于东汉,也有称之为战国时期便有,到了晋代开始流行,北周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玉质蹀躞带。

1991年2月,窦皦墓在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附近被发掘,这件充满唐代风格的奢华器物又一次被世人所瞩目。多年前,我在淘宝途中接触过民间藏家的同类物品,反复多年重复观之,后因索价过高,最后被台湾藏友购走,这样的一条蹀躞带,也是我心里一块永远的痛。

蹀躞带是由胡人腰带演变而来,胡人的腰带附带了许多小环,为了方便小物件的携带。腰带使用带钩加以约束,带钩的材质以铜、镶金或玉为主。

唐代官员的蹀躞带一般都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即蹀躞七事。

唐代初期的玉蹀躞带,是在北周和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金筐宝钿真珠装”工艺,吸取了异域的文化养料,其艺术风格与汉代以来的程式化、图案化的古拙遗风迥然不同,而与唐代的雕塑、绘画等呈现的开朗、豪迈、饱满、健康的艺术风格相一致,金玉珠宝互相辉映,集典雅富丽于一身,反映了唐人追求豪华热烈的审美情趣。

四、窦皦墓出土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蹀躞带基本特征

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蹀躞带,是窦皦墓中出土的一副罕见的玉带,当为窦皦生前所用。此带由一扣九环、四銙、一铊尾组成。环为圆形,銙近方形,铊尾由两块构成、玉带表框(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曾以青白玉制作。

背面平齐,表面正中呈圆弧起脊的斜坡状。玉梁底内嵌入四周折沿纯金片,金片后夹衬,下再衬钢板,玉梁和铜板上钻孔以金钉贯之将其铆固。框内施以“金筐宝钿真珠装”

所示蹀躞度带铊尾饰分为两节。上节大端中部镂雕成五尖叶忍冬形,两侧为三尖叶忍冬形,后端为方形。

下节大端亦镂雕相同的忍冬形,但形体更大呈喇叭状。框内嵌入折沿的纯金片,再施“金筐宝钿真珠装”,忍冬形宝钿饰极具装饰效果。上、下两节之间以密集的金活页轴相连,使其能活动自如。

制作方法采用了始自汉代、受西方金银制作工艺影响的锤碟、掐丝、炸珠、铆接、焊接、镶嵌等工艺,而唐代已更为高超精湛。

具体讲就是把黄金锤成均匀细丝,编成多层花瓣组成团花图案,焊接在衬底的金板上,然后再将各色宝石、珍珠等嵌入。

在其周围的底子上施一圈用炸珠法做成的小金珠焊接在衬底的金板上,形成鱼子纹。

这种金玉结合的做法在唐代称为“金筐宝钿真珠装“工艺,是唐代金银器制作中的高级工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