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唐代佛教玉器的艺术特征

 芝润斋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介绍完李世民和武则天,今天我们就说一下唐代的文化信仰和宗教开放。

这个话题过于敏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换一种写作方式,希望大家能看懂。

一、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当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初见成效,唐朝的实力凸显,国力渐强,百姓生活富裕安康之时,也是大唐帝国国际威望最高的时候,不仅仅是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还有许多来自高丽和日本的使者和各类人员,愿意驻扎生活在长安;当时的长安城,繁荣至极,也是多色人种的聚集地。不仅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还有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

在当时的国子监,亦就是现在的国立大学中,有很多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来自东瀛的日本人,根据史料记载,其中有些人员身份如同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之类的角色人物,在长安曾居留生活达几十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汉唐文化的学习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回国之后,对当地的文化做出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即仿照唐代的风格和设计,无论是自铜钱的文字设计,还是说妇女的发簪,从房屋的结构框架和室内的布置一直到围棋、茶道;至今为止,我们从日本文化中都能看出盛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同样,高丽与安南,也就是现在的朝鲜、韩国和越南,也深受同样的文化趋势影响,只是不像日本这么虔诚和热切而已,这也跟当时派来学习的人员素质有关。

当一个朝代具有强大自信及安全感的时候,也是最体现其包容胸怀的一面,唐代伊始,对前朝遗传下来的宗教信仰自由给予极端地安全保障。

李家的先祖是道家之老子李耳,道教大有凌驾佛教之上的趋势,在公元624年的创业期间,创始人李渊就修建了一座道观,可见其李唐家人对宗教的态度。但精明的李家子孙还是在儒佛道之间取得了平衡,深知佛教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不可低估,在随后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随着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也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公元621年,李家军队占领洛阳时,为了表达对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慨,李氏下令拆毁隋朝的宫殿。同时他命令关闭洛阳城中所有由隋朝皇室供养的佛寺道场,除了六十位有名德的僧尼外,其余僧众全部还俗。唐太宗在玄武门政变登基为帝后,为了政治需求,也为了笼络人心,马上废除了高祖的废佛敕令。

到了公元645年,高僧玄奘离开中土16年之后由印度回国,便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自接见。而且根据记载,当日龙颜大悦,御前传旨,使玄奘有了各样的助手和各种方便,将梵文经典657件译为华文。也为后来的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

另外多民族的人员生活一定会带来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大唐的包容性又一次充分得到展示,不仅不限制景教的传播, 而且还给他们划定了相对的区域,至于其他的各类宗教群体,都是在这个阶段得以立足生根的。领袖人物还都有专门的寺庙和场所,他们的僧侣也受到同文官五品和七品的待遇。

二、唐代宗教的历史起源和辛酸

而所有的宗教门派中,由于早期玄奘的影响,佛教一派就尤其兴盛,尤其是到了唐武宗时期,佛教势力出现恶性膨胀,寺庙快速发展繁衍,佛教弟子人数暴增,这一系列现象让朝廷的赋税来源大大减少了,而各地花费大量的钱财来广泛地修建寺庙建筑,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是一段充满着光辉和满足的开放岁月,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唐代晚期,盛唐的余晖终于渐渐落下光环,宫廷的主司逐渐骄情而不负责,辉煌无从继续。

最后到了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下,各类文职百官种类繁多,甚至巧立名目,领取薪资,国库负担加重,边防驻军哀声怨气。到了公元751年,前方战败连续,吐蕃也叛变。地方军阀开始割据独立,农民起义和暴动也此起彼伏。

而在此时,唐代内廷宦官则在官廷之内专权,甚至废立君主。

同时因为对佛教寺院过度扶持,寺庙借机囤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甚至成为皇室宗亲和权势交接的据点,逐步威胁了国家安全。李德裕执政之后,就立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毁佛”。这对于当时的佛教事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从公元840年代开始,连续发生了一连串的排佛行动,845年的诏书,下令捣毁了4600所寺院,强迫26.05万僧尼还俗。

唐代历史中有几次兴佛和灭佛运动,除了武则天、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唐宣宗外,李家王朝多数皇帝没有给予佛教足够之热情,但佛教为唐王朝之全面繁荣贡献良多,自身也迎来了另一个兴盛之高峰。

三、唐代佛教玉器的艺术风格

一直到了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突然发现一大批窖藏,共挖掘出1000余件大唐风格的藏品,特别是跟佛教风格相关的一批玉器,让我们大开眼界。

玉制器皿虽始见于商代,但直到唐代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唐代玉器皿的造型、纹饰、雕琢等,一改汉代玉器雄浑豪放、不拘一格的风范,采用写实的手法,将精巧别致的金银细工、浑厚饱满的雕塑艺术和细致入微的绘画艺术, 与西域文化的艺术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自然界汲取艺术营养,传统中融现实,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唐代玉器浓郁的生活情趣、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对后世玉制器皿的造型设计、图案构思,雕琢技艺,乃至现实主义的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生活实用品的唐代玉器皿,种类、数量均较前代大增,除汉代已出现的杯、盒、盘外,又增加了罐、碗、壶、钵、砚等。

每一种器类又有变异。形式上突破 了传说方的、长方、圆等几何形而演变为摹仿自然界中的禽鸟兽角,花木瓜果以及云月形等,有的还吸收西域等地的外来文化营养,器物显得雍容华贵、丰腴饱满、精细入微,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最具唐代特色的玉制器皿,当数各式各样的玉杯。

四、唐代八瓣花形白玉杯基本特征

有器身窄长附双扁耳的羽觞杯,有一侧带流云等把的椭圆形的单柄杯,而整体造型似多瓣花卉瓜果棱形状的仿生玉杯则最为形象化。

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仿西域风格的八瓣花形白玉杯,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典型代表。该玉杯晶莹透亮,胎薄质坚,细腻凝润,系和田羊脂白玉琢成。

杯呈椭圆体,深斜弧收壁由八个相接的莲花瓣组成,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杯身外壁以浅浮雕技法满饰蔓草纹,瓣曲间饰缠绕勾连花草纹。底附矮圈足。

这件玉杯的造型、纹饰及制作方法,均仿造同期的金银碗。

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堪称绝品。

这种仿西域风格的花瓣造型器皿,在中国的艺术土地上扎根繁衍,逐渐演变为中国式的海棠杯的造型,从唐代开始,延续千年,广泛流行于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