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州第一望族:大宋吕氏

 兰若青青 2023-05-29 发布于陕西

一、大宋寿州

 

寿州自古以来就是沿淮的重镇要津,它曾是楚国的最后都城、汉淮南王的国都、三国时袁术称帝定都寿春,历为府、道、州、县治所,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底蕴甚为丰富深厚。

北宋时,寿州与京西北路毗邻,距离都城开封较近,仅二百多公里,且水路交通发达,到达京都汴京走水路极为便利。寿州又是北方通向江南的一个重镇,京城往返江淮则多取道于寿州,而江南、两淮的粮食,及南方各地的大批物资运到京城,也都必由寿州经过。可以说,寿州那时已经成为北宋连接南北的重用的交通枢纽。所以,更加促进了当时寿州的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由于寿州与北宋两代君主结下深厚情缘,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彰显和提升。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征战寿州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如今的寿县城之北、凤台县城之东,有一个古关隘叫“寿唐关”,它是古代战争中理想的屯兵之地,曾是吴楚争霸的重要军事要塞。五代时,寿州城属于南唐边陲重镇,寿唐关作为寿州城的屏障,是南唐以御北师”的重要关隘,构筑于两山之间,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五代末,后周与南唐曾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南唐兵马据寿州,被后周军队围困,南唐元帅李景达驰兵救援,据此一隅,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殊死战斗。

图片

宋太祖赵匡胤

传说后周大将赵匡胤征战南唐时,被久困于寿唐关,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得到女英雄刘金定和当地民众的支持而得以解围,并攻下寿州城。此后不久,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当上了大宋皇帝。

宋初,赵匡胤统一了北方,天下归顺,唯有南唐后主李煜盘踞江南一隅,让中国不能统一。乾德年间,赵匡胤再次率兵讨伐南唐军。南唐大将余洪,取献城诈降之策,困赵匡胤于寿州,在粮草消耗殆尽的情况下,结果还是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送给赵匡胤及其军队一种油炸酥饼,解了寿州之围。赵匡胤非常感激,赐名该食品为“大救驾”,成为当地传统的著名食品。由此,宋太祖赵匡胤对寿州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后来,关于赵匡胤困南唐被演绎成诸如《三下南唐》《火烧余洪》《杀四门》《劈牌招亲》等传统戏剧节目,在民间广为流传。

其真实的历史记载是,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冬下诏,以宰相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以许州节度使王彥超为副部署,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员大将,发兵进攻南唐。李榖指挥后周南征兵马攻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淮河南岸的军事重镇寿州。

此时南唐中主李璟统治下的寿州,与后周隔河对峙。守将是清淮军节度使、大将刘仁赡,英勇无畏,坚守不降,并严刑峻法,挥泪斩子,保持了高度的军人气节。李榖久攻不克,师劳兵疲。这时,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柴荣,决定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孤立寿州。这就是“困南唐”的来历。

此时的赵匡胤为禁军统帅、殿前都虞侯,一个位居都指挥使下的前锋大将,被柴荣派往滁州,取得奇功。由于决策果断英明,加上显德三年正月,四年二月、十月,柴荣三次御驾亲征,后周于显德五年三月,占领了江北大部分州县。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寿州。守军誓死抵抗,战斗激烈,赵匡胤久攻不下,差点儿误事。在历经整九个多月的围城之战后,赵匡胤终于打进了寿州。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记载:十三年(955)十一月,周师南征,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以距周师……周师坚垒三载,蹙而不降……十五年,刘仁赡病且死,其副使孙羽等以寿州降于周”  柴荣南征之后,又北上攻辽,但不久病逝,七岁儿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已升任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谎称辽国与北汉的兵事,趁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是从后周皇帝柴氏孤儿寡母手中,由不流血的兵变获取的政权。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称帝,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979年才基本结束。

另外,说到寿州的政治地位,就不得不提及宋仁宗赵祯皇帝。他于大中祥符八年(1008)被封为寿春郡王,先前,寿州在真宗时就升为寿春府,后来赵祯作了皇帝后,对寿州不能说在朝廷政策上给予了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或倾斜,但起码会让世人对寿州刮目相看。于是,在士子们的心中,自然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反应。宋祁《寿州风俗记》曰:“真宗洎上之在藩也,又启封焉。美名华区,故为淮南第一

二、辉煌的寿州吕氏家族

寿州吕氏家族的崛起

寿州吕氏在北宋时,一门三代出任宰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苏东坡在《送吕希道知和州》诗中对寿州吕氏家族赞许有加。诗曰:  

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历阳。  

年年送人作太守,坐受尘土堆胸肠。  

君家联翩三将相,富贵未已今方将。  

凤雏骥子生有种,毛骨往往传诸郎。  

观君崛郁负奇表,便合剑佩趋明光。  

胡为小郡屡奔走,征马未解风帆张。  

我生本自便江海,忍耻未去犹彷徨。  

无言赠君有长叹,美哉河水空洋洋。

吕希道(1025—1091),字景纯,寿州人,他出生于北宋豪族吕氏一门,是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的孙子,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任开封府推官,汝、和、澶、湖知州,是一名有惠政的官吏,与苏轼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们常在一起喝酒唱诗。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苏东坡与其好友吕希道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君家联翩三将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代为相)的赞誉。

谈起寿州吕氏家族,吕龟祥。

吕龟祥(生卒不详),为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为殿中丞。后来做了寿州知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去。遂为寿州人。”全家移居寿州。后因子孙官居外地,家中府宅和田园留于寿州,其后裔便自称为寿州人。寿州吕氏见证了大宋的盛与衰。

吕龟祥生三子:吕蒙周、吕蒙享、吕蒙巽。

吕蒙周,淳化年进士及第。

吕蒙亨,历任下蔡、武平主簿。到道初年,州县官考核,吕蒙亨作答,文学、政事俱优,命为光禄寺丞,改大理寺丞。

吕蒙巽,虞部员外郎。

吕蒙亨长子吕夷简、次子吕宗简,均为进士及第。

从吕龟祥——吕蒙亨——吕夷简——吕公著——吕希哲——吕复问——吕本中……到寿州吕氏子孙后裔官居洛阳、郑州,再到随南宋落居江南各地的寿州吕氏子孙后裔,寿州吕氏精英荟萃,明贤俊杰众多。

寿州吕氏家族的崛起与北宋著名宰相吕蒙正具有重要关联。

吕龟祥的父亲吕梦奇,山东莱州城北军寨址村人,曾任户部侍郎。吕梦奇生二子:长子龟图,次子龟祥。吕龟图这一支也发展成为一门望族。

吕龟图宋初迁往洛阳,曾任后周起居郎,娶妻莱州名门望族刘氏,生性刚烈。《宋史》吕蒙正本传记载:“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刘誓不复嫁。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龟图旋卒,诏起复。”

吕龟图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遂把刘氏及子吕蒙正一并赶出,吕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刘氏发誓不再嫁人。吕蒙正做官后,迎接父母亲同住,父母亲居住在一个屋子里但不住在同一房间。吕蒙正对他们奉侍得非常周到。吕龟图不久死去,朝廷诏令起复吕蒙正。

刘夫人母子被吕龟图逐出后,吕蒙正母子便投奔了在寿州任知州的叔父吕龟祥。吕龟祥予以母子接济照顾。吕蒙正在八公山筑石屋苦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而吕蒙正所著《寒窑赋》更是成为千古名篇。正因为吕蒙正母子在落难时得到了叔父吕龟祥的接济,后来,吕蒙正卸任宰相后,不举荐自己颇有才华的儿子,却举荐了侄儿吕夷简为相,这便是在可以理解的情理之中了。 

图片

宋宰相吕蒙正像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载“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此为寿州吕氏兴盛之始。

对于吕蒙正的举荐问题,一则可能为了避嫌。虽然吕蒙正诸子亦佳,但他还是推荐了其侄儿吕夷简为相;二则或许与其堂弟吕蒙亨有关。《容斋随笔》之容斋四笔·卷第十三(二十四则)载:“太宗朝,吕文穆公蒙正之弟蒙亨举进士,礼部高等荐名。既廷试,与李文正公昉之子宗谔,并以父兄在中书罢之,国史《许仲宣传》云,仲宣子待问,雍熙二年举进士,与李宗谔、吕蒙亨、王扶并预廷试。宗谔即宰相昉之子,蒙亨参知政事蒙正之弟,扶盐铁使明之子。上曰:'斯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也。’皆下第,正此事也。”因而,吕蒙亨的仕途终生未能大展,这与其初入仕时,其堂兄吕蒙正官居高位有关,后充任地方小官,虽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正八品)。吕蒙正是否对此有所愧疚而眷顾其侄吕夷简呢?不得而知。

三、寿州吕氏代表人物

在文人的心目中,人生最大的理想无外乎封侯拜相,如果一个家族出一个宰相,那绝对是光耀门楣、流芳百世之盛举。然而,在北宋时期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寿州吕氏一门竟出了三个宰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此乃人间奇迹也。

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自幼家境贫寒,后寄宿于叔父寿州知州吕龟祥家里攻读诗书。传说在寿县北门外的龟山坡上,有一座吕蒙正读书时的寒窑遗址。当年吕蒙正心如止水、发奋读书,终于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中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入朝为官,坚守正道自律,宽厚正直,敢讲真话,办事干练,逐步得到提升。他辅佐了几位皇帝,对于大宋国的吏治管理、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上避免了内乱和宫廷争斗。于是,他深得太宗皇帝赏识,得到同任宰相的开国元老赵普的赞许。宋真宗即位,进迁吕蒙正为左仆射。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诏令吕蒙正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吕蒙正三次拜相,两次罢相。有三次任相经历的只有赵普和吕蒙正两人。咸平六年(1003),被授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封徐国公,又封为许国公。许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吕蒙正的后辈很多,名人也多。子:吕从简,国子博士;吕惟简,太子中舍;吕承简,司门员外郎;吕行简,比部员外郎;吕务简,也是国子博士;吕居简,殿中丞;吕知简,太子右赞善大夫。吕蒙正弟吕蒙休,咸平进士,官至殿中丞。

图片

宋宰相吕夷简像

吕夷简(978—1040),字坦夫,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为宋朝著名政治家、名相之一。初授以绛州(今山西新绛)推官而入仕途,历任通州通判、滨州知州、祠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真宗年间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他办事干练,善于处理内政、外务,深得其伯父吕蒙正之青睐。吕蒙正告老还乡时,特向宋真宗推荐。真宗时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吕夷简为官,颇留意民间疾苦。他在提点两浙刑狱时,适逢“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 对此,真宗表示赞许,认为其“有为国爱民之心。”他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真宗末年,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真宗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朝野盛传吕夷简将要拜为相。仁宗初年,任宰相,辅佐年幼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国内国外诸多矛盾,巧妙处理皇帝和太后之间的关系,力劝刘太后戒浮费,宽厚民力,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死后,仁宗亲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之。”庆历二年(1042),吕夷简因风眩病倒。不久,吕夷简病故。谥文靖,后配享仁宗庙。

吕夷简生四子:吕公绰,吕公弼,吕公著,吕公孺,这几人,或卿或相,地位显赫。

图片

宋宰相吕公著像

吕公著1018—1089 ),字晦叔。吕夷简第三子。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早年因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未赴任。后出任颍州通判,与欧阳修结为讲学之友。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吕公著始与王安石友善,熙宁初年得王氏援引而任御史中丞。“王安石知政事,嗛公弼不附己,白用其弟为御史中丞以逼之。” 熙宁三年(1070),因对熙宁新政的看法严重不合遂交恶。王安石执政期间改任颍州知州。后召入朝,历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等职。濮议时,因谏阻英宗贬吕诲出京未果,故坚请外任,为蔡州知州。宋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因劝阻神宗罢免司马光未果,便坚请罢知通进银台司之职,后任开封知府、御史中丞。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临朝,获召入朝,元祐元年(1086),拜门下侍郞,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首上十事疏,以学为重。同年,拜尚书右丞,与司马光同掌权柄,同心辅政,变熙宁新法。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独揽大权,权重一时。元祐三年(1088),吕公著恳辞相位,升任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时人称吕氏之荣。元祐四年(1089),吕公著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哲宗亲临致祭,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哲宗亲题其碑首为纯诚厚德。后屡遭贬夺,并入元祐党人籍。宋高宗绍兴年间,获封还全部赠谥。吕公著讲说以治心养性为本 ,语约而理尽  。在宋代学术史上开启吕学端绪。 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正献集》《吕氏孝经要语》《葵亭集》等。

吕公弼,字宝臣,吕夷简二子。以荫补入官,后赐进士出身。仁宗朝时任转运使;英宗(赵曙)时任三司使;神宗即位之初,官居枢密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改外任。为官执法颇严,但反对恢复肉刑,素有政声。

 吕希哲字原明,吕公著长子,以荫入官。父友王安石曾“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受王说影响“绝意进取”,故而“二弟已官省寺”。他不以“独滞管库为意”。吕公著身后,始为兵部员外郎,哲宗朝任崇政殿说书。徽宗即位,召为秘书少监,未几改光潞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崇宁党祸起,不久罢为宫祠。

吕好问,字舜徒,以荫补官。靖康元年(1126)任御史中丞,旋改兵部尚书。金人灭宋后,北宋原太宰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称“楚帝”,亦将吕好问网罗在政权中,命其为事务官。吕好问审时度势,劝张氏取消帝号,还政赵氏。他对张邦昌说:“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特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指赵构)在外,元祐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 因其故,得高宗赏识。南宋初除尚书右丞。不久,宰相李纲以其曾事伪朝,“不能执节”,欲按其罪。吕好问自惭辞职。建炎二年(1128)诏提举临安府洞宵宫,翌年冬祀,进封东莱郡侯。其后人吕祖谦为了替其洗刷不节之名,在《家传》中极力渲染吕好问对宋室的忠诚,详细记载了他劝张邦昌还政宋室的经过。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南宋诗人、词人、道学家。以其曾祖吕公著遗表恩,少以荫补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北宋末迁职员外郎,后“以父嫌奉祠”。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两年后迁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绍圣间党事起,以元党人子弟免官。元符中复官。后任兴仁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枢密院编修官,职方员外郎。累任太常少,兼权直学士院。主张抗金,曾奏请求人才,恤民隐,审政刑,开言路,然后练兵谋帅,伺机一举收复中原。因革制会晋、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伯;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以去非(《宋元学案·紫微学案》)之语,触怒秦桧,被劾罢。

寿州吕氏一族自吕龟祥到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宋朝三宰相,直到吕公著的曾孙吕本中,共七世,以至八世吕祖谦、吕祖俭南宋著名大儒等,上百人成为朝廷命官,或成为著名文化人。宋末吕文德家族也出自寿州吕氏,吕文德及吕文焕的后代是元朝显贵一族,世代蒙萌直到明初。吕氏家族见证了大宋的盛与衰,也给寿州带来无尚荣光!

四、寿州吕氏渊源籍里

(一)吕氏先祖

吕氏源自远古伯夷时的吕国。吕氏宗族人才辈出,周代有吕尚,封候齐国;秦相国吕不韦汉有高皇后吕雉三国时有吕布吕濛北魏有万年候吕虔,南北朝时有吕光建立了后凉政权。到了宋朝,吕氏家族更加辉煌。据吕氏谱记载,寿州吕氏是吕不韦的后裔。

(二)寿州吕氏祖籍地

吕龟祥及其子孙寿州吕氏、吕龟图及其子孙洛阳吕氏,其祖籍地为山东莱州。

《明一统志·卷二十五》与明万历三十二年《莱州府志》载:“五代唐吕梦奇,莱州人,仕唐累官户部侍郎,崇祀乡贤祠。子龟图,周起居郎,徙家河南。龟图弟龟祥,宋殿中丞,知寿州,因家焉。龟图子蒙正,进士第一,为宰相,有重望,遇事敢言;蒙休举进士,官至中丞。龟祥子蒙亨举进士,累官大理寺丞;蒙巽虞部员外郎;蒙周进士及第。蒙亨子(吕夷简)为宰相。

明清两朝《莱州府志》记载的吕梦奇、吕龟图、吕龟祥、吕蒙正、吕蒙休、吕蒙亨、吕蒙巽、吕蒙周、吕夷简都是莱州人。吕蒙正、吕夷简出生于莱州城北二十里军寨址。

莱州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渤海南岸,为边防重地。隋唐时征高丽,皆是从莱州太平湾发兵渡海。此后,朝廷在莱州、登州各驻兵一千,屯田戍边,称为“守捉”,也叫“团结营”。按照规定,戍边的将士本应按期轮换,但唐末至五代,战乱不已,朝廷更换频繁,无暇过问边防之事,故边防将士久戍不归。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居住在今莱州城北二十里的军寨址,也叫“军坊”。

清光绪十九年《掖县全志》载:“城北十里曰郎子埠,再十里曰军寨址,或古用兵处,无考,而实吕公梦奇故里也。村后古冢传为吕氏祖墓云。”明万历年《东莱吕氏宗谱序》载:“五代周户部侍郎梦奇公墓在城北军寨址,且旧碑有'蒙正故里’四字,是其古迹也。”

军寨址是吕蒙正高祖吕项、曾祖吕韬、祖父吕梦奇、父吕龟图、叔吕龟祥的故居,也是他和弟蒙休、堂弟蒙亨、蒙巽、蒙周及侄夷简的出生地。因此,宋真宗封吕蒙正为莱国公。南宋高宗封吕夷简的曾孙吕好问为东莱郡侯。吕夷简的玄孙吕本中、六世孙吕祖谦皆号东莱先生。吕祖谦崇祀莱州乡贤祠,称东莱伯。吕蒙正、吕好问、吕祖谦的封爵皆载入《莱州府志》《掖县全志》。

寿州吕氏籍贯辨析

寿州吕氏家族在大宋时可谓辉煌煊赫一时。但如今,大宋吕氏家族在寿州早已无后人,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在谈及寿州吕氏家族籍贯时,到底属于寿县还是凤台,往往纠缠不清。我们只能依据现有史籍记载和有关遗迹加以辨别。

据明嘉靖《寿州志》记载:“吕龟祥,其先河南人(亦为山东莱州人),父梦奇,户部侍郎,生二子,长龟图,次龟祥。宋太平兴国二年,龟祥登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舍去,遂家焉。长子蒙亨,举进士;次子蒙巽,虞部员外郎;三子蒙周,进士及第。其后子孙皆至显官。”吕龟祥去世后葬于寿州。光绪《寿州志·舆地志·冢墓》载“吕龟祥墓在城北凤台县境,”清光绪《寿州志》又载:“山形如龟,墓在龟鼻下,龟鼻左右两砂抱如双环。旧有'吕公墓’三字碑碣,数十年前被邑人某姓葬墓时削损,墓冢碑碣已毁,同治年间署巡抚吴坤修立碑于墓前。”清寿州知府兼凤台县令李兆洛的《凤台县志》中又有这样的载述:“吕公墓在城北八里,宋殿中丞吕龟祥墓也。”

李兆洛《凤台县志·卷八·人物志》记载:“吕氏世居城北门外,为今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吕氏籍贯属于凤台。但是,寿州吕氏始迁祖任职寿州知州,死后葬于寿县北山,吕蒙正读书的寒窑遗址也在寿县北山,从有关史书记载和习惯上讲,吕氏籍贯为寿州人。

两种说法有时令人费解。究其原因,缘于寿县与凤台历史渊源关系。自古就有“寿凤不分家”之说,二者同饮淮河水,地相连,人相亲,风俗情民相同,历史上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以分割。

据《凤台县志》记载:“宋代,北宋下蔡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寿州升为府,名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府废。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寿县志》“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1162)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1167)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开禧二年(1206)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志书中将两宋时期今寿县、凤台之间的关系阐述的较为清楚。因寿州与寿县在历史上并不统一,故后世对二者地域概念易混淆。

吕龟祥的儿子、孙子吕夷简和吕公著父子同为宰相,分别以真宗时、熙宁初知开封府,据载,父子去世后都葬在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所以,寿州吕氏后人北宋时期多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两地及附近区域任职,两宋之交,因战乱又迁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寿州遂无吕氏后人居住。落籍外地的寿州吕氏,以后也就以落居地为籍里了。

参考资料

《寿州志》(清·光绪曾道唯等编撰,点校本,2011年黄山出版社

《凤台县志》(清·嘉庆·李兆洛编撰,重印本,2009年黄山出版社

《欧阳修 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王秋实辑注,2004年黄山出版社

《洛阳吕氏显赫 宋代一门八相》(作者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孙钦良)

《东莱吕氏一门三相家世考》(作者山东省莱州市广播电视局吕茂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