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大学真义

 猪王小屋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大学即太学,西周君王承师问道之所也。《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后重开太学,则成了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以传播儒学,养天下之士为己任。此时大学已非彼时大学也。本文原在《礼记》地四十二篇,原是先秦文献,故其言大学当用西周之义。大学者,帝王之学也。朱子谓大学乃大人之学,是以士人贵族为大人也,自然在文义解读上会出现偏差。故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帝王之学,遂成士子初学入德之教也。本注希望遵从先秦原旨进行注解,而非一味循从朱子之徒的阐扬诠释。比如,程子解亲民作新民,谓使民革除旧染之污,即是错误的。程子也因此错误地认为旧本颇有错简,后儒朱熹更是因程子所定,认为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妄定经传结构。如,以“《康诰》曰:'克明德。’”以下至“皆自明也。”为传之首章,解释明明德;以“汤之盘铭”以下至“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为传之二章,解释新民。如此更是完全改变了文章原来的面貌。大学之文孔子有言传,却非孔子之言也。程子朱熹之流无非是借古圣阐扬自己道学的观点,非古人之旨也。本文注释采用礼记文本进行,不采用后儒修订的经传次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广韵》昭也。明,临照四方也。《尚书·尧典》:“欽明文思安安。”其疏云:“照临四方谓之明。” 明明德,谓昭明君德以临照四方也。朱子云:“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言恍惚无据,以一己之私论阐述先秦古义,所失甚远,不可从也。)在亲民,(亲,《广韵》爱也,谓有慈爱之心也。亲民,指对百姓心存慈爱之心。《周语》:“慈惠保民,亲也。”此之谓。旧注程子曰:“亲,当作新。”后儒皆秉此意,以为革其旧之谓。此其实以大学乃教书育人之地,教书育人当秉持教化民众之责,故谓之新民德。然先秦时,大学乃君主问道之地,所言道皆帝王之道,显然,君王亲民即指慈惠保民之义也。程子之注,义有偏失矣。)在止于至善。(止,心之所安为止。《尚书·益稷》:“安汝止。”)知止而后有定,(知心有所安止而后心有所定。)定而后能静,(心定则心静。)静而后能安,(心静则心安。)安而后能虑,(虑,《朱注》谓处事精详。心安则能处事精详。)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指物之辞,指物之本末和事之始终。物,事也。知道事情本末之先后,本先末后,即指处置事情分清轻重主次,善于权衡。知道事情始终之先后,先始后终,即君子行事善始为先,然后方能善终。如此则庶几近乎道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之君王欲昭明君德于天下以临照四方者,必然先治理好其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肃正也。家,指君王之家,即公族。欲治其国,必然先肃正公族皇亲。)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指修己身之能、修己身之业和修己身之德。己身之能拔萃于公族,己身之功业无人出其右者,己身之德行可令他人俯首,如此则公族无人敢为乱而团结于君王之侧,其家肃正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谓其心必秉持公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指待人以诚,不事伪诈。)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即明是非善恶。《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此之谓。)致知在格物。(格,正也。《尚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正,釐辨也。格物,即釐辨事物之是非善恶也。旧注谓格乃“窮之而得”之义,云:“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其言偏失也,故王阳明苦苦格求于竹子而不能得,盖竹子无是非善恶也。)物格而后知至(至,达也。知至,谓是非善恶之心通达也。)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当断在“壹”后为句。壹即一,《广韵》同也,同亦和。庶人壹,即民和,指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如此百姓和同之态。朱子云:“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其言非是。天子以修身为本,政通人和也有赖君王之修身立德,故天子以至于民和,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不也。末治者否,即末不能治也。本乱则末不能治也,君王不修其身则治世不能政通人和也。)其所厚者薄,(厚者德厚,薄者政薄,政薄即政迫,政迫急而苛刻也。德厚之君不行苛刻迫急之政,故云:“未之有也。”而其所薄者厚,(薄者德薄,厚者政厚,政厚即政宽,行政宽仁而从容也。德薄之君行不了宽仁之政,故云:“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者知政。知,主也。知政即主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至,犹善也。知本,主政之本也。知之至,主政之善也。厚德乃君王主政之本,也是君王主政之善者,故云。此句承前句所厚所薄而言主政之本及主政之善,句义调顺。此“知之至”与前文“知至”,语境不同,自然语义不同。程子不明文旨,故谓“此谓知本”乃衍文,谓“此谓知之至也”句上别有阙文。朱子更是擅自将此句移至“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之下,文旨全乱。)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集韵》己也。己《韵会》私也。自即己,私也。欺,自昧其心也。自欺,以私意自昧其心也。诚其意者,不以私意自昧其心也也。)如恶恶臭,(恶,相憎也。恶,《广韵》不善也。若相憎则以其不善如臭腐。如好好色,(好,相善也。好,友好也。色,《说文》颜气也。若相善则示以友好之颜色。此之谓(谦读若慊,快足也。自谦,以私意为快足也。自谦者自欺,不能正其心。心不正即有诈伪,自不能诚其意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禁戒词。独即一,诚也。慎其独,谓必有所禁戒而能诚其意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见其肺肝,则不见其心,故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真心也。《六书精薀》:“人心有假者,修之于昭昭,肆之于冥冥,惟慎为真心。”徐锴曰:“真心为慎,不卤莽也。”慎其独,谓必有真心而能诚其意也。慎独者,去私意而秉真心然后能诚其意也。曾子云:“经文所谓诚其意者,是要人于意念发动之时,就真真实实禁止了那自己欺谩的意思,使其恶恶如恶恶臭的一般,是真心恶他,而于恶之所在,务要决去。好善如好好色的一般,是真心好他,而于善之所在,务要必得,这等才是好善恶恶的本心,无有亏欠,才得个自己心上快足,所以谓之自慊。然欺曰自欺,慊曰自慊,是意之实与不实,人不及知,我心里独自知道,这个去处,虽甚隐微,却是善恶之所由分,不可不谨,所以君子在此处,极要谨慎,看是自欺,便就禁止,看是自慊,便加培植,不敢有一毫苟且,亦不待发现于声色事为之际,而后用力也。”后人皆用曾子义为是。然而曾子对诚意和慎独的理解是有严重偏失的,倒是有以己善为善,以己恶为恶,快意恩仇的味道,虽得真心,却不能去其私意,何能正其心?不能正其心,何谈诚其意。故曾子之言似是而非,大误后人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十通什,十人也,指众人。严,《尔雅·释诂》敬也;《韵会》戒也。十目所视,敬以真心;十手所指,戒以私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广,读若旷,空明之义。心广,心空明也。胖,《集韵》《韵会》《正韵》𠀤蒲官切,读若槃,乐也。朱子注:“胖,安舒也。”体胖,身安舒也。)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引自《诗经·卫风·淇澳》,诗序曰:“淇澳,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如切如”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磋,原诗作瑳,磋通瑳。道,治也。《论语》:“道千乘之国。”道学,即治学。朱注:“道,言也。”非是。毛传云:“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瑟兮僴兮”者,恂慄也。(恂,温恭信实貌。慄通栗,谨敬也。毛传云:“瑟,矜庄貌。僴,宽大也。”《尚书·舜典》:“宽而栗。”此之谓也。朱注:“恂慄,战惧也。”其义大谬。)“赫兮喧兮”者,威仪也。(喧,原诗作咺,喧通咺。毛传云:“赫,有明德赫赫然。咺,威仪容止宣著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諠,原诗作谖,諠通谖,忘也。道,《正韵》言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於戏,叹词,原诗作“於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读若“呜呼”。语出《诗经·周颂·烈文》。诗序曰:“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前王,指文王和武王也。文王和武王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也。)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指君王。贤其贤,谓君王多才而有善行。亲,仁恩也。亲,《周语》慈惠保民,亲也。亲其亲,谓君王怀仁恩而慈惠保民。)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世不忘也。(小人,指百姓。没同殁,没世犹去世,指亡卒离世。)

《康诰》曰:“克明德。”(《康诰》原文:“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此成王以殷余民封封康叔之言。克,能胜己之私也。《揚子·法言》胜己之私谓之克。明,清审明察也。德,惠也,施惠于民也。)《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传云:“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顺天地。”明,谓监察是非也。)《帝典》曰:“克明峻德。”(《帝典》即《尧典》,原文:“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者,能胜己私也。明者,清审明察也。峻,原文作俊,峻通俊。俊者,智过千人,万人之秀也。德者,惠也。)皆自明也。(自,用也。明者,明察是非也。此节引上古圣贤之言论君王明察是非之道,朱子以此节为曾子解释经文“明明德”的说话,则文义大失其旨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浴器。苟,诚也。此以沐身喻浴德也,《易·大畜》:“日新其德。”此之谓也。)《康诰》曰:“作新民。”(《康诰》原文:“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作,振也。振犹止也,居安之谓。新民指殷余民。《传》云:“弘王道,安殷民。”是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新指文王,天命纲系于文王一身也。)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指君王。极,指皇极,大中也,人君为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此之谓。商汤日新其德而建其皇极,周成王作新民而建其皇极,周文王纲系天命而建其皇极,故君王无所不用其皇极之道也。旧注解“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谓君子在任何方面都应尽信竭力,达到尽善尽美。其言以“极”为至极而不知“极”为皇极大中,妄为诠释,大谬也。)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语出《诗经·商颂·玄鸟》。畿,《说文》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则曰畿。维,语助词。《诗经》助辞多用维字,《左传》助辞用唯字,《尚书》《论语》助辞用惟字。止,居安也。国家疆土辽阔,惟百姓居安为治善。《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语出《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原诗作“绵蛮”,缗与绵通。止,鸟集曰止。) 子曰:“于止,(于,《尔雅·释诂》曰也。)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黄鸟集于丘隅,以丘隅可安止。君王当知民之所止,不能不如黄鸟。《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止,谓行有所止。行止即德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此言文王之德也。君王有德,民所安止。《短歌行》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之谓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断也。犹,《广韵》尚也。《礼记·檀弓》:“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人,仁也,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人与人若能相互友爱、互助、同情,故能无争讼之事。朱注云:“犹人,不异于人也。”其言非是。)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实也。尽,《类篇》任也,采纳之谓。辞,《说文》讼辞也。无情实者不得采纳其讼辞。此句当亦是子曰之辞,旧注断在“必也使无讼乎”后,以“无情者不得尽其辞”随下为句,义非是。)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民志和则尚仁,民志情则用实。知本,即知政之本。详细解释见上。民之所志,君之所畏,此谓知本,民心所志乃知政之本也。《尚书·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此之谓。朱注将“子曰”以下移动至“此以没世不忘也”后,谓传之四章,释本末,则文旨全乱。朱注云:“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也。”其言大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懥,《广韵》怒也。忿懥,犹愤怒。)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察也。《尚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不察其心,则无以检其身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辟,与僻同,偏也,邪也。人之有所亲爱、贱恶、畏敬、哀矜,皆心有所偏,执心不正。)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苗,谷也。硕,大也,肥美之义。人爱其子则不知其子之恶,人贱其谷则不知其谷之肥美。古者以肉食者贵而粒食者贱。此俗语乃云人之私意好恶会影响人明察是非善恶的公正。故私意不去,其心不正,其心不正则其身不修。朱注云:“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其言偏失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者,齐也。不出家,即齐其家,指肃正公族。)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语出《尚书·周书·康诰》,原文:“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君王诚心求民康乂,则虽不中亦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修身、齐家、治国,次序先后不能乱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一家指王室公族,一人指君王。机,发动所由也。)此谓一言事, 一人定国。(一言,指君主之号令。偾,动也。《左传·僖公十五年》:“阴血周作,张脉偾兴。” 偾事,即动事,谓料理国家大事。《史记·秦始皇本纪》:“应时动事,是维皇帝。”朱注:“偾,覆败也。”义非是。)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帅,聚也。《扬雄·甘泉赋》:“帅尔阴闭,霅然阳开。”)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从,读若纵,乱也。)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民所好者,利也。君所令反民所好,则君夺民利也。君夺民利则民不从令也。民不从令,故乱。)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有,《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己,《韵会》私也。《论语》:“克己复礼。”诸,犹于也。求,等也。《尚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非,《玉篇》责也。君王不宜有私意而后等匹于普通百姓,无私意而后责求于人。民有私心而好利,君王治政却不能存私心而与民争利,必然去其私意秉持公正之心,导民以利也。旧注此句解释为:“君子应该先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无法要求自己做到,也就无法要求别人做到。”然按原文每字考译,“有诸己”解作“要求自己”,“无诸己”解作“无法要求自己做到”,“非诸人”解作“无法要求别人做到”,皆觉牵强,当是后儒以己意夺原文之旨,非是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恕,《说文》仁也。《论语》:“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程注云:“恕者,仁之施也。”所藏乎身不恕,谓身不怀仁德。喻,教喻也。君王必身怀仁德,而能教喻百姓。《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礼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此之谓。旧注谓恕乃推己及人,则义有偏失也。盖仁德之君亲民爱民,自然会推己及人导民以利,而行推己及人之道者却不一定是怀仁德之善也。)故治国在齐其家。(公族和睦,其国乃安。)《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语出《诗经·周南·桃夭》。归者,女子出嫁归于夫家也。)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语出《诗经·小雅·蓼肃》)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语出《诗经·曹风·鸤鸠》。仪,义也。忒,疑也。笺云:“执义不疑,则可为四国之长。”朱注云:“忒,差也。”后儒据此解释为:“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其言非是。《释名》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齐其家即使家人各得其宜,故宜其家人、宜兄宜弟。齐其家即家主裁制事物应该得当,故执义不疑也。)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君也。第一个老,《周礼·地官·乡老注》尊称也。第二个老,指七十岁以上老者。《礼记·曲礼》:“七十曰老而传。”国君尊老,设三老以掌教化,则民兴孝道而善事父母。上长长而民兴弟,(第一个长,指礼数位份高也。第二个长,指年齿高者。《礼记·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即长长之谓也。弟,即悌,《说文》善兄弟也。国君尊长,以年齿高者礼数位份高,则民兴悌道而兄弟相善也。上恤孤而民不倍,(恤,谓恤其民。孤者独也,独者一也,一者诚也。倍通背,《正韵》弃也。《礼记·淄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民不倍者,民信其君而不弃也国君恤其民而诚其心,则民信其君而不弃也。旧注皆谓恤孤即怜爱孤弱,义非是。怜爱孤弱与民不背弃并无根本上的因果关系。)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约束也。矩,指礼教法度也。絜矩之道,谓礼教法度约束之常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上下谓君民也,君为上,民为下。君待民以善,则民待君以善。)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前后谓君臣也,君为后,臣为前。从,《说文》本作𨑢随行也。臣之忌者,勿先于君。君之忌者,勿随行于臣。)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左右谓宾主也,左为主,右为宾。宾客于礼数不善,则不能交好于主人。主人礼数不善,则不能交欢于宾客。)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语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唐韵》鲁刀切,读若劳,勤也,忧也。《广韵》伯乐相马。一作博劳。只,《笺》云:“只之言是也。”君王勤政忧民,如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君主以民之所好为善,以民之所恶为恶,执政为民,可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师尹,指周幽王太师尹氏,亦尹国的国君,当是尹吉甫之后人。具,俱也。)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辟,倾侧也。僇,辱也。)《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原文作:“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师,众也,指民众。仪,《释名》宜也,得事宜也。监,《韵会》通作鉴。监于殷,指以殷为鉴。峻,《韵会》通作骏,大也。峻命,大命也,即天命。)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与导同,治也,指国政治理。)是故君子先乎德。(慎,诚也。德者,惠也,指惠民之德也。《尚书·盘庚》:“施实德于民。”此之谓也。君王诚心执政为民,惠民利民,自然可得民众之心也。旧注谓“慎乎德”为“慎重于明德”,则解义有偏也。这样导致会错误地认为君王只要按照礼教要求修习德行,民众自然便聚集在其身边了。这种错误便是道学的错误。其德的根本在执政为民的心,而不是在自身礼教修养的表象。)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此《六书故》犹斯,即也。财,指财货贡赋。《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用,《说文》可施行也,指可施行国政。)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惠民为本,贡赋为末。)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争即竞,逐也。施,用也。夺,强取也。争民施夺,谓以强取的手段逐斥百姓离心也。若以贡赋为本,惠民为末,则是以强取的手段逐斥百姓离心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聚,指聚敛于民。财散,指惠民。)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言,号令也。悖,逆也。入,《增韵》没也,指民离散而没也。君王之号令违逆民意而出,民众亦违逆君王之号令而离散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谓逃亡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君王违逆民意聚敛财货,民众亦逆乱而逃亡。此处朱注云:“此以言之出入,明货之出入也。”显失其旨,不得其义也。)《康诰》曰:“惟命不于常。”(命,天命也。常,恒也,久也。)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道同导,治也。天命于君王不会恒常长久而不变,治政善者得天命,治政不善者失天命。)《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书》指楚国史官记事的书。善,指对国计民生有利者。此句可与《国语·楚语·王孙圉论国之宝》相互参看。王孙圉答赵简子云:“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张居正谓楚国所宝,不在金玉而在能利生民能安社稷的有德善人。其言有偏,非是也。)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参看《礼记·檀弓下·晋献公之丧》。舅犯乃公子重耳的母舅。其时,公子重耳避骊姬之难,出亡在秦,故自称亡人。以舅犯之言说明,欲成君王必身怀仁德也。此句可与前文“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相互参看。)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当在“一”后有断。读若“若有一,个臣断断兮。” “若有一”与“无他技”对文,“个臣断断兮”与“其心休休焉”对文。《孔氏传尚书》旧读“若有一介臣”非是。一,诚也。若有一谓君王若能秉持诚心也。个,《尚书》作“介”。介,《正伪》 从人从八,分辨之义,别作个。又,凡坚确不拔亦曰介。《易·豫卦》:“介于石。”臣,《白虎通》缠也,励志自坚固也。断断,守善之貌。个臣断断兮,谓君王能明辨是非而又坚确不拔,励志自坚固而守善也。此秦穆公自省自励之言也。)无他技,其心休休焉。(休休,心宽宥和逸貌。君王无他技,其心宽宥和逸。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若自其口出。(“其如有容焉”后当是冒号。彦,《说文》美士有文。啻,犹止也。人之彦圣,不止出言称赞,其心亦好之。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寔,《尚书》作“是”,《增韵》《正韵》与实通,诚也。)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之俾不通。(媢,忌嫉也,《尚书》作“冒”,冒与媢通。违,《正韵》去之也。俾,《尔雅·释诂》使也。人之彦圣,而去之使其不通于仕途也。)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寔,《尚书》作“是”。殆,《说文》危也。)”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仁人,指仁德之君。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远。流者,用流宥五刑处置罪人。迸与屏同,放去也。迸诸四夷,犹屏之远方。惟仁德之君用流放之法以宽五刑之罪人,放之远方,不与同居中原之地也。此谓唯仁人为能爱。(当在此为句断,“人能恶人”随下为义。爱,怜悯也。)能恶人:(第一个人,指人臣。《诗经》:“宜民宜人。”其注云:“人谓臣,民谓众庶。”恶,忌也。人能恶人,谓人臣免不了会忌嫉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释文》武谏反,读若慢,亦作谩。《晋书·刑法志》:“违忠欺上谓之谩。”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人臣所以违忠欺上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退,《玉篇》去也。见不善之人而不能去,去而不能疏远,人臣之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拂,违逆也。菑,同灾。《诗经·大雅·生民》:“无菑无害。”逮,《说文》及也。)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忠者,诚心无私也。《增韵》:“忠,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广韵》:“忠,无私也。”《左传·成公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书·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此之谓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疾,《玉篇》速也。为同造,进也。为之者疾,指进财快捷。舒,徐也。用之者舒,指用财缓慢。)仁者以财发身,(仁者,指仁德之君主。财通才,能也,指治政之才能。发身,发身,犹成名。仁德之君主以治政之才能成其令名。不仁者以身发财。(不仁者,指不仁之君主。身即己,《韵会》私也。私即厶,自营为厶。不仁之君主以自营己私兴其财货。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义,《释名》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政事有终即是善终,善终则有功。政事不善则无终,无终则无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故政事执行皆有善终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君王无私财,天下府库所藏之财货皆其财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畜马乘,指家中有驷马之车乘。四马车乘,大夫之家也。察,考也。考,问也。大夫之家不问鸡和猪。不得与民争利也。)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古时候,卿大夫之家,丧祭之时,经常用冰,故使人役在背阴之处,伐击冰块,以供丧祭之用。故“伐冰之家”常以称贵族豪门。《梁书·武帝纪上》:“珍羞百品,同伐冰之家。”贵族豪门不养牛羊。不得与民争利也。)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百乘之家,指诸侯之卿有采地十里,可出兵车百辆的。聚敛之臣,搜刮民财,夺利于民,故不得畜养。)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盗,《说文》私利物也。盗臣,指营私之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义者,宜也,宜其民也。《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此之谓也。 谊即义。)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长,《韵会》《正韵》读若掌。张居正云:“长国家,是一国之君长。”务,《韵补》叶迷侯切,读若谋。自,由也。由,因也。小人,民也。《尚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君主掌国家谋财用,必由民也。由民,因民生也,故户部古亦称民部也。旧注谓“掌管一国而一心追求聚敛财富,一定是重用了小人。”义非是。)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彼,指君主也。为,治也,指治政。第一个之,指民。第二个之,适也。使,役也,指戍边。君主治政善待百姓,民众适役为国家戍边。至此为句断。) 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如之何,即如何,怎么样也。《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笺云:“我诚思之。”显然“如之何勿思”即“如何勿思”。《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如何,即怎样也。故无如之何,即不怎么样的意思。旧注谓“无如之何”为“无可奈何”,其义非是。菑,灾也。善,《玉篇》大也。谓,君主治政善待百姓,执政为民,如此虽然灾害并至而有大灾,亦不怎么样。今时之四川汶川地震灾难即可诠释此句话的意思。)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