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图、洛书、太极图、卦符都是古代天文历算的结晶,请看洛书真相

 博闻v强识 2023-05-30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源于拉丁文的科学一词,是日本人福泽瑜吉在明治维新时由英文翻译生成的,之后由康有为、严复等人引入、推广到汉语体系。

发源于我国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虽无科学之名,却有科学之实。观测、实验、归纳、演绎这些科学的实证方法和思维方式,至少在7000年前就被中国先民运用自如。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不仅记载了几何测量的原理、工具、方法,而且汇集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四节气正午日影数据极其精确又能重复验证。

本人曾以《周髀算经》中可验证的天文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归纳、演绎、模拟实验等科学方法证明:河图是基于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四季冷热模型;洛书是基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昼夜时空模型;太极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写照;八卦符号是用光影投射演成的日地关系图式。一言以蔽之,河图、洛书、太极图、卦符都是古代天文历算的结晶。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自己之前对洛书的认识并不准确,随后的探讨也不够深入。因此,又撰此文,予以弥补。

一、用科学的实证还原洛书的真相

本人在《燧人氏族发明河图洛书?从扶木和天索纪历论证易与历的渊源及流变》一文中指出,八索准绳圭表纪历装置能将周天均分为十六等份,从而能够利用太阳黄经度数确定八节及其“节中”,再与表北的地面刻线配合,就可以测量周年十六个节点的正午日影,从而形成十六分历。

鉴于《周髀算经》及其他文献并没有“节中”日影的实测记录,我们只能利用“两分两至四立”的正午日影数据推导洛书9数的来源。

《周髀算经》所载八节正午日影如下:

立冬10523,冬至13500;

立春10523,春分7550;

立夏4573,夏至1600;

立秋4573,秋分7550。

为使夏至日影和冬至日影满足 1:9的关系,特引入较正值x(目的是推断符合洛书关系的观测纬度和观测值),则

(1600-x): (13500-x)=1:9

解之可得 x=112.5

较正后的八节日影为:

夏至日影1600-112.5=1487.5

立夏立秋4573-112.5=4460.5

两分日影7550-112.5=7473.5

立冬立春10523-112.5=10410.5

冬至日影13500-112.5=13387.5

它们与夏至日影的比值依次为:

1、3、5、7、9,这就是洛书阳数的来由。

为了推出洛书阴数,我们首先要推算出每个“节中”的日影数值。

由《周髀算经》可知,每一节气正午日影的损益为九寸九分又六分之一。由此可知每天日影损益为:

991.67/15=66.11

由“节首”到“节中”有45/2=22.5(天)

半个节气的损益为22.5×66.11=1487.5

于是:

夏至“节中”日影为

1487.5 1487.5=2975

立夏立秋“节中”日影为

4460.5 1487.5=5948

两分“节中”日影为

7473.5 1487.5=8961

立冬立春“节中”日影为

10410.5 1487.5=11898

上述“节中”日影与夏至日影的比依次为:

2、4、6、8,这就是洛书阴数的来由。

由此可知,洛书九数是一种十六分历。即周年十六个节点正午日影的比值矩阵。

严格地说,洛书九数是周年十六个节点正午的太阳辐射能值(或太阳辐射强度)的比值矩阵,而不是周年十六个节点正午日影的比值矩阵。

洛书九数和河图十数一样是典型的“相对论”,不是日影(阴值)或光照(阳值)的绝对数值而是相对于基数的比值。

在洛书作者那里,周年十六个节点正午阴值与阳值之和恒为10,所以由日影可以直接推出太阳辐射能值。即

10-1=9

10-3=7

10-5=5

10-7=3

10-9=1

10-2=8

10-4=6

10-6=4

10-8=2

为了方便说明洛书构建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妨参照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对十六分历中的“节中”诸一命名。鉴于:

夏至之后的节中介乎小暑、大暑之间,故称之为“暑中”;

立秋之后的节中在白露之前,故称之为“迎露”;

秋分之后的节中在霜降之前,故称之为“迎霜”;

立冬之后的节中介乎小雪、大雪之间,故称之为“雪中”;

冬至之后的节中介乎小寒、大寒之间,故称之为“寒中”;

立春之后的节中在惊蛰之前,故称之为“迎雷”;

春分之后的节中在谷雨之前,故称之为“迎谷”;

立夏之后的节中像乎小满、芒种之间,故称之为“满中”。

文章图片2

十六分历中的十六节气

如此,十六分历中的十六个节气就可以概括为“两分两至”、“四立”、“四中”、“四迎”。

如果用圭表测量十六节气的正午日影,我们就可以确定它们的圭面刻线和对应的太阳辐射能值。

文章图片3

十六节气正午日影的圭面刻线和热能当量

其实,在洛书作者那里每一节气都是阴阳相伴的,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如夏至是阴1阳9,冬至是阴9阳1,春分和秋分是阴5阳5 。其余照此类推。

那么,代表太阳辐射能值的这九个数字是如何排列洛书数阵的呢?

其排布规则是:

阴阳值五五开的“两分”作为中心点,阴阳值一九开的“两至”分列上下,阴阳值三七开的“四立”分列左右。阴阳值二八开的“四中”和阴阳值四六开的“四迎”分列于四隅。

文章图片4

洛书九数的排布与意义

此可见,洛书数阵的排布大体上是自然而然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四中线”上颠倒了二八。

正是这通异乎寻常的操作,为洛书数阵引入了玄机。在历法上暗喻寒暑交替,四季轮回。在数学上使之成为一个三阶幻方,蕴含一些有趣的数字规律。

二、用理性的思考看待洛书的后世运用

河图、洛书作为天文历算的结晶,它们的意义和用途在其所产生的社会族群中应该是人尽皆知的。那么,为什么伏羲氏之后的人会视之为莫名其妙的天书呢?

极有可能伏羲氏之前的上一个文明被毁灭,且极有可能毁灭于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之时的没世洪水。

《周易·系辞》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以理解为:刻有图、书的龙马、神龟在洪水泛滥时被埋没于河谷,它们有幸分别在伏羲、大禹时代出土现世!伏羲受黄河所出之图的启发而作先天作八卦,大禹受洛水所出之书的启发划分天下为九州。

大禹对洛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象,也就是说借鉴了洛书九数按四正、四隅及中央排布的方式。殷箕子制定《洪范九畴》时也仅仅是以洛书九数的布局为纲目。

周文王排布后天八卦时有可能借鉴了洛书九数的八方九宫排布模式,但这种形式上的关联并不意味着他对洛书的本质十分清楚。

文章图片5

洛书与后天八卦的形式联系

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可知,在周文王生活的时代天干、地支早已被组合起来纪年、纪日,十二地支也有可能为后天八卦的创立产生影响。

文章图片6

十二地支与后天八卦

或者说洛书首先对十二地支的五行学说产生了影响,而后又间接地催生出后天八卦。

为什么洛书能够指示方位呢?

洛书作为一种十六分太阳历,除了反映十六个节点的冷热对比外,也能反映时序和方位。因为日影变化是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结果,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日地相对运动造成的。即,光影关系反映的是日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位置关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

后天八卦正是以时空互注和时空耦合的方式构建了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晨昏模型,或者说后天八卦是太阳周天视运动轨道上的里程碑。

首先,后天八卦能反映太阳在某一高度所对应的时刻,犹如钟表的刻度或数码。

文章图片7

春分(或秋分)太阳周天视运动示意图

其次,后天八卦能标注太阳视运动位置在地平面上的投影,即标定方位。

文章图片8

春分(或秋分)太阳视运动位置在地平面的投影

毋庸讳言,笔者在前一段时间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洛书,并认定洛书是基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昼夜时空模型,其实当时并不清楚洛书九数的来由。虽然有关说法过于武断,但也不无道理。

事实上,地面观察者随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轨迹与地球公转一周的运动轨迹是相似的,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运动学参数与周日视运动的运动学参数是成比例的。其道理如同相似三角形原理。因此,洛书中源自太阳周年视运动的相对数据(是比值而非绝对值)可以类推到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应该说,洛书可以作为构建基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昼夜时空模型的理论范式。

这样的说法并非固执己见,因为它合乎情理。

古人观测天象有两大目的,一是观象纪历,二是观象授时。纪历基于太阳或系外恒星的周年视运动,授时基于太阳或系外恒星的周日视运动。

事实上,地球上能够看到的任何恒星、行星、卫星,只要它足够醒目,都可以作为纪历的标志。

拿北斗七星来说,我们既可以用初昏时斗柄指向的统计结果反映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得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规律。我们也可以通宵达旦地观测斗柄指向在一夜之间变化,发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就像悬挂在天空的钟表指针一样旋扫天空。

文章图片9

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观测效果示意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恒星,除了光效应外,引力效应、热效应都能主宰地球及其附着物的命运,太阳磁暴也会对地球气象及生命活动造成影响。

尤其是太阳照射强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地球四季轮回、寒暑交替的根源。所以上古先民尤为重视周年的冷热变化,河图、洛书中的数字都反映的是热能的比值。

事实上,信风纪历也是一种太阳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性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的。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热能输入端和气压带、风带的策源地。大气流动犹如中医所讲的人体气血循环,没有气血循环也就没有生命。

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要归因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文章图片10

信风纪历的原理

假若没有黄赤交角,就没有四季轮回,也没有寒暑交替和晨昏推移。

此外,讨论洛书的后世运用就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此即玄空风水之九星飞宫。

其所谓的九星就是北斗七星加上附近较暗的左辅星和右弼星,只不过他们给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起了别名,分别称作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值得肯定的是,九星飞宫之法认为地球所处的天体环境是变化的,这与现代天文学中的章动、岁差概念相吻合。

从运动学角度说,在银河系视野下地球的运动轨迹并不是椭圆而是无始无终的空间螺旋线。

文章图片11

银河参照系中的地球运动轨迹示意

文章图片12

行星螺旋进动的模拟实验轨迹

站在银河系中心的立场上看,八大行星一起绕跟随太阳作螺旋进动。

文章图片13

银河视野下太阳系行星关系示意(部分)

同理,以太阳为参照,月球的运动轨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椭圆。

文章图片14

太阳参照系中月球的周年运动轨迹示意

令人不解的是,九星中离太阳最近的也有近乎80光年的距离,你此刻接收到光是它们在80多年前发出的,他们拿什么影响地球上的人和事?引力变化?电磁活动?

相较月球和太阳系行星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九星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几乎为零。

同样的道理,二十八宿作为观测日、月、五星运动规律的恒星背景(天球参照系)只有光学示意作用,不会对地球上的人事产生引力或电磁方面的影响。像九星一样,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善恶德性,都是从政治、宗教出发的独断的臆想。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故意瞎编,总有一些人迷而信之,总有一些人蓄意炒作。愚弄民众和被权威愚弄,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

易学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可以说,由“历”而“易”是上古天文历算成果被卜筮化、哲学化、政治化、术数化的转折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之密切相关。尤其是脱胎于儒学正统的“中体西用”说,曾经是国人学习、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精神枷锁。

而这些负面影响是深入骨髓的!直至现在,还有不少自以为颇有灵感的青年人,盯着太极图的“阴阳鱼”会产生银河旋涡的幻像,盯着太极图的“阴阳鱼眼”会产生量子纠缠的幻觉。

由此可见,唯物辩易,意义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