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皇帝: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

 灵瑄 2023-05-30 发布于河南


作者:君 丽


1950年,中苏边界,一辆喷着热气的旧式列车徐徐而至,从车上下来的人都是战犯,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最为特殊,他就是溥仪,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后一位皇帝。电影里溥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头戴呢绒礼帽,黑框眼镜,镜片后是目光呆滞的双眼,看着墙上巨幅抗日的壁画,他觉得眼前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突然有几个战犯跪倒在他面前,喊着皇上,随后被人拉走了。溥仪木然的走向厕所,等被人发现时,他的血已经流了一池子,他割腕了。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
电影采用的是插叙的表现手法,不断变换时空。时间回到1908年的北京,醇亲王府一片大乱,原因是慈禧太后下旨要将不满三岁的溥仪带进宫中教养。此时的慈禧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宫内一众人随时等候太后殡天,西藏喇嘛都已就位。当慈禧说完立溥仪为帝后就咽气了。随后的登基典礼盛大且繁复,这让一个幼儿实感无趣,反倒是大臣怀里的蝈蝈笼子吸引了他的注意。此时的他,还不懂登基的意义。
登基后的小溥仪成了天子,有着看似至高无上的权利,实则正是这个身份束缚了他的自由。不能回家,不能见生母,不能像别的孩子自由追逐。起初他很想回家,时间久了,就放弃了抵抗,只有在看到奶娘时,才会显现出孩子身上才有的脆弱。
时间进入到1919年,溥仪的亲生弟弟浦杰进宫来做了他的“伴读”,从此溥仪才体验到和同龄孩子玩耍的乐趣。一母同胞,却因身份的不同,一个坐御辇,一个跟着小跑,但很难说谁更快乐,谁更自由。两个孩子手牵手往前跑,这在寻常孩子眼里最普通的玩法,却是溥仪从小到大都没有玩过的游戏。后面一群太监抬着御辇追着他们跑的场景,实在令人捧腹。
这个时期,紫禁城外面的世界早已变了天,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但这个“逊清小朝廷”内依旧保留着原有奢靡的生活方式。从小被众星拱月的溥仪身上有着帝王的傲慢,当溥杰喊着“你已经不是皇上了”,溥仪急于向他证明自己仍是天子,命一名太监喝下墨汁,当溥杰看到太监毫不犹豫的喝下墨汁时还是惊住了,可是溥仪的骄傲在他看到袁世凯坐着汽车出入午门时被击碎了。在他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眼前这堵墙,挡住了他和世界的连接,紫禁城的一切不过是有人在演戏,有人在看戏。他知道大人们都在撒谎,但他无力改变什么,他甚至连见乳母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乳母的离宫,加深了溥仪的孤独感,也标志着他的童年结束了,正式进入了少年时期。在一片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呼号声中,另一个重要的人在溥仪的生命中上线,他就是英国老师,庄士顿先生。庄士顿教溥仪学习英文、数学、地理、世界史,他的到来仿佛为溥仪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天窗,着实拓宽了溥仪的视野。思想虽然插上了翅膀,但溥仪的肉身却像他随身带的香囊里装的那只耗子,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溥仪上课的时候,太监们就在房外监听;溥仪听到城内游行的口号和枪响,太监们急忙安抚他没事——真正的掌权者对溥仪屏蔽了所有外界的信息。这使溥仪非常愤怒,再次想出逃,直到听闻生母离世的消息,溥仪骑上庄士顿老师的自行车,越过紫禁城的重重楼阁,走到宫门将要踏出时,门被侍卫关上了,溥仪怒不可遏的把香囊中的耗子摔死在了门上,犹如亲手扼杀了心中对自由的向往。他是皇帝,在紫禁城内享有无上荣光,但他又是全国唯一不能走出家门的可怜人。
紫禁城的人都在演戏,唯独庄士顿先生看到了溥仪的孤独。十四岁的溥仪成亲以后,在庄士顿的启发下决定来一场宫内改革,他率先割断了自己的辫子,随后决定清点内务府所有珍奇古玩,不料这一想法还未落实,内务府便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这恰恰揭露出内务大臣的贪婪和心虚,溥仪随即决定将宫里的1200名太监全部遣散。
剪发后的溥仪俨然一副西方贵族花花公子的模样,这日正当他和一后一妃打球之际,冯玉祥的兵挎着枪蜂拥而至,逼迫溥仪携家眷即刻离宫。溥仪环顾紫禁城的一切,曾经他多么渴望逃离这里,如今要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茫然和惶恐!当他走出宫门的那一刻,听到身后士兵们举枪欢呼,从此紫禁城的一切都和溥仪再无关联,这一别就是一生,心中必然是有着万千的悲怆与凄凉吧!
溥仪离开紫禁城后去了天津,为了保障奢靡的生活不受影响,他花了大量钱财以求得军阀和白俄的保护。国内军阀混战,但溥仪住的别墅内则是歌舞升平的景象,他看似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一直都受到日本人的控制,日本公使馆屏蔽了他了解国内局势的各种渠道,这很像他在紫禁城时的情形。他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同时他对国内的割据之争并不感兴趣。
到了天津以后,溥仪的淑妃文秀也受到了西洋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她向溥仪提出了离婚,这意味着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向皇帝提出离婚的女人。在一个下雨的清晨,她跑出了家门,仆人拿着伞追了出来,但她坚持把伞扔掉,对她而言,那不仅仅是一把雨伞,更是笼罩在她身上的封建婚姻制度,只有扔了它,她才能重获新生!
文秀走了以后,婉容身边来了一个女人,她就是川岛芳子。她生来是满清格格,因从小被生父送去日本教养,最后做了日本人的棋子。她是来告诉溥仪满清皇陵被炸的消息,这使溥仪悲愤交加。她的目的是让溥仪仇恨民国政府从而与日方亲近。
1931年,庄士顿老师离开了,这意味着溥仪又被抽走了一个精神指引。电影中溥仪坐在车里,看着庄士顿远去的背影,他的眼镜后泛起了泪光,庄士顿在几名乐师用中国乐器吹奏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中渐渐走远,这一幕非常动人!
溥仪不是没有看破日本人对满洲国的狼子野心,但他仍旧眷念着大清国正统皇帝的位置。日方一方面派了人伪装成民间刺杀溥仪的组织,一方面在侵占满洲以后邀请他去做满洲国皇帝。他无力改变外面的大趋势,但他仍旧没有放弃复辟的想法。1934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不顾婉容的劝阻,登基为满洲国皇帝,在一片欢乐中,导演设计了一个婉容吃花的情节,这象征着她内心极度苦闷、情感干涸的表现。这一切的背后一直有一个人在冷眼注视,他就是日本特务,甘鄱。
婉容的寂寞无处安放,渐渐染上了鸦片,这使溥仪对她更加嫌恶,溥仪越是冷淡她,她对鸦片的依赖就越重。溥仪从日本回来以后提出日本应该与满洲国平等相处,但以甘鄱为首的人纷纷离席,独留溥仪一人站在原地,他仿佛才意识到自己的傀儡本质和日本的豺狼之心。对外,他身不由己;对内,婉容与侍卫私通怀孕。虽然日本人替他解决了那个孩子,但婉容还是被拉走了,内忧外患,他就像是被人牵引的皮影,一生被人操纵,没有个人的自由意志。电影里溥仪的前半生一直在和各类人告别,生母、奶娘、文秀、庄士顿、婉容,他追不上他们,就像追不上自己的自由。
当他去追婉容的车时,看到的是一扇紧闭的大门,这一幕和他当时骑着自行车极力想挣脱紫禁城的束缚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彼时的他还有愤怒,摔死了手中的耗子,而现在的他,仿佛已经心死,像一具行尸走肉,任由日方榨取他的剩余价值——只要溥仪还在,日满亲善的幌子就可以继续高举。川岛芳子和甘鄱沆瀣一气,奴役了整个东北,他们不仅用活人进行细菌战的试验,还大肆生产鸦片,造成几百万人吸毒成瘾。
1945年日本投降,消息传来以后甘鄱举枪自尽,其余人等鸟作兽散,此时婉容出现了,她一脸病态,长期吸食鸦片早已精神失常,但溥仪见到她,还是流下了眼泪。生死存亡之际,溥仪选择搭乘飞往日本的专机,但最终还是被俄国人劫走了。
现在回到电影一开始的战犯管理所,在溥仪的后半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那就是战犯管理所的所长。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溥仪和浦杰分到了一间房,还有溥仪之前的贴身仆人。身为战犯,要从思想上开始改观,就要学习各种知识,比如新民主主义,为了让战犯交代自己的罪行,所长勒令每人都要写自传。
溥仪的帝王思想根深蒂固,想要扭转过来谈何容易。起初在管理所内,溥仪仍是皇帝做派,习惯了被人伺候,眼镜坏了有人修,穿衣只须伸伸手,每天早起都有人伺候他洗漱,他甚至不会系扣子、系鞋带。伺候他的随从,也是由心底的奴性唆使,始终把他当主子看待。看守所的所长看不下去了,解放后不允许再出现封建社会剥削人的事情发生,为了让溥仪做一名合格的新中国公民,他把溥仪和那名仆人调开了,并且不允许有人再伺候他。所长苦心教育溥仪做人的道理,比如起夜时别影响到他人、甚至如厕时别溅到外面,生活中的诸多细节都要从头学起,他教给溥仪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唤起了溥仪重新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人只有自重,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1959年,溥仪收到了特赦令,走出战犯管理所的他成了一名植物园的工人,过起了寻常人的生活,前半生享尽荣华却没有自由,也许此时的溥仪才真正体会到生而为人的乐趣。
电影的结尾是晚年的溥仪再次来到紫禁城,此时这里已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他和所有人一样,都需买票才能进入。当他伛偻着身体有些吃力的迈上故宫的层层台阶时,是否也会心生激动和感慨?当他走到太和殿时,抬头仰望着曾经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龙椅,眼神有些迷离,思绪仿佛回到了第一次坐龙椅的时候,彼时的他不足三岁……
溥仪终于忍不住跨过警戒线往龙椅的方向走去,这时跑来了一个小男孩阻止他,原来是门卫的儿子,溥仪告诉他,他曾经住在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小男孩不信,问他要证据。溥仪快步走到龙椅旁,坐在上面用手往龙椅的后下方伸去,摸到了一只蝈蝈笼子,擦拭了上面的蜘蛛网后交给了男孩,男孩一抬头,溥仪不见了,戏剧化的是那只蝈蝈爬出来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走了……

RECOMMEND

电影《伦敦一家人》:送奶工和女仆的爱情故事

《裸血》:秀女的悲惨人生

牧马人: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白鹿原:风花雪月平凡事,悲欢离合话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