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环系统疾病---扩张型心肌病(DCM)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5-30 发布于海南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该病较为常见,我国发病率为13~84/10万。病因多样,约半数病因不详。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本病预后差,确诊后5年生存约50% ,10年生存约25%。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数DCM病例的原因不清,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性。可能的病因包括感染、非感染的炎症、中毒(包括酒精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遗传、精神创伤。


      (一)感染


      病原体直接侵袭和由此引发的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是造成心肌损害的机制。以病毒最常见,常见为RNA家族中的小核糖核酸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小儿麻痹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部分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心肌炎并发展为DCM,如Chagas病(南美锥虫病),病原为克氏锥虫,通常经猎蝽虫叮咬传播。


      (二)炎症


      肉芽肿性心肌炎 :见于结节病和巨细胞性心肌炎,也可见于过敏性心肌炎。心肌活检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此外,多肌炎和皮肌炎亦可以伴发心肌炎;多种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均可直接或间接地累及心肌,引起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


      (三)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


      嗜酒是我国DCM的常见病因。化疗药物和某些心肌毒性药物和化学品,如阿霉素等蒽环类抗癌药物、锂制剂、依米丁。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硒的缺乏(克山病,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疾病)也能导致DCM。嗜铬细胞瘤、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也是DCM的常见病因。


      (四)遗传


      25%~50%的DCM病例有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背景,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及线粒体遗传较为少见。目前已发现超过30个染色体位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DCM有关,2/3的致病基因位于这些位点,这些致病基因负责编码多种蛋白,包括心肌细胞肌节蛋白、肌纤维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闰盘蛋白及核蛋白。

 (五)其他


      围生期心肌病是较常见的临床心肌病。神经肌肉疾病如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Backer型肌营养不良等也可以伴发DCM。有些DCM和限制型心肌病存在重叠,如轻微扩张型心肌病、血色病心肌淀粉样变、肥厚型心肌病(终末期)。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以心腔扩大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改变。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


      病变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将触发神经体液机制,产生水钠潴留、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以维持有效循环。但是这一~代偿机制将使病变的心肌雪.上加霜,造成更多心肌损害,最终进人失代偿。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活动时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随着病情加重可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并逐渐出现食欲下降、腹胀及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合并心律失常时可表现心悸、头昏、黑蒙甚至猝死。持续顽固低血压往往是DCM终末期的表现。发生栓塞时常表现为相应脏器受累表现。


      (二)体征

 主要体征为心界扩大,听诊心音减弱,常可及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有时可于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哕音,可以仅局限于两肺底,随着心力衰竭加重和出现急性左心衰时湿哕音可以遍布两肺或伴哮鸣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及外周水肿等液体潴留体征也较为常见。长期肝淤血可以导致肝硬化、胆汁淤积和黄疸。心力衰竭控制不好的患者还常常出现皮肤湿冷。


      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心影通常增大,心胸比>50%。可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及肺动脉压力增高的X线表现,有时可见胸腔积液。

      (二)心电图


      缺乏诊断特异性。可为R波递增不良、室内传导阻滞及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增宽常提示预后不良。严重的左心室纤维化还可出现病理性Q波,需除外心肌梗死。常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可见各类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速、房颤、传导阻滞等多种心律失常同时存在。


      (三)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及评估DCM最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疾病早期可仅表现为左心室轻度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著。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二尖瓣、三尖瓣本身虽无病变,但由于心腔明显扩大,导致瓣膜在收缩期不能退至瓣环水平而关闭不全。彩色血流多普勒可显示二、三尖瓣反流。 

 (四)心脏磁共振( CMR)


      CMR对于心肌病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很高价值。有助于鉴别浸润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炎、结节病等疾病。CMR显示心肌纤维化常提示心电不稳定。


      (五)心肌核素显像


      运动或药物负荷心肌显像可用于除外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缺血性心肌病。核素血池扫描可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但一般不用于心功能评价。


      (六)冠状动脉CT检查( CTA)


      通过静脉输入造影剂时进行CTA,可以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有助于除外因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的缺血性心肌病。


      (七)血液和血清学检查


      DCM可出现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升高,此有助于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心肌肌钙蛋白轻度升高,但缺乏诊断特异性。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明确有无贫血、电解质失衡、肝硬化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这些检查虽然对扩心病的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对患者总体情况的评价和判断预后。临床尚需要根据患者的合并情况选择性进行如内分泌功能、炎症及免疫指标、病原学等相关 检查。

(八)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有助于除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导管检查不是DCM诊断的常用和关键检查。在疾病早期大致正常,在出现心力衰竭时可见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


 (九)心内膜心肌活检( EMB)


      主要适应证包括:近期出现的突发严重心力衰竭、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反应差、原因不明。尤其对怀疑暴发性淋巴细胞心肌炎的病例,因为这些患者通过血流动力学支持后预后很好。心肌活检可以确诊巨噬细胞心肌炎,有助于启动免疫抑制治疗。此检查也有助于决定患者应该尽早心脏移植还是先用心室辅助泵。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有慢性心力衰竭临未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心腔扩大与心脏收缩功能减低,即应考虑DCM。


      鉴别诊断主要应该除外引起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低的其他继发原因,包括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通过病史、查体及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CMR、CTA、冠脉造影等检查,必要时做EMB。


      诊断家族性DCM首先应除外各种继发性及获得性心肌病。家族性发病是依据在一个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DCM患者,或在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不明原因的35岁以下猝死者。仔细询问家族史对于诊断极为重要。家庭成员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


治疗


      治疗旨在阻止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阻断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神经体液机制,控制心律失常和预防猝死,预防栓塞,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


      (一) 病因治疗


      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或戒酒、治疗相应的内分泌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营养失衡等。


      (二)针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在疾病早期,虽然已出现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尚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β受体拮抗剂、ACEI或ARB,可减缓心室重构及心肌进一步损伤,延缓病变发展。随病程进展,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低,并出现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此阶段应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进行治疗:


      1.ACEI或ARB的应用  所有LVEF<40%心力衰竭患者若无禁忌证均应使用ACEI,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滴定剂量和过程需个体化。对于部分由于ACEI不能耐受(如咳嗽)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ARB。


      2. β受体拮抗剂  所有LVEF<40%的患者若无禁忌都应使用β受体拮抗剂,包括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应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以达到且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3.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  包括依普利酮和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对于在ACEI和β受体拮抗剂基础上仍有症状且无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应该使用,但应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后者可引起少数男性患者乳房发育。


      4.肼苯哒嗪和二硝酸异山梨酯  此两种药物合用可以作为ACEI和ARB不能耐受患者的替代。也可用于那些使用ACEI、β受体拮抗剂和MRA后仍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


      5.伊伐布雷定  是If通道阻滞剂,它能减慢窦性心率,但并不减慢房颤时的心室率。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拮抗剂、心率≥70/min的患者应该使用。


      6.利尿剂的应用  能有效改善胸闷、气短和水肿等症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mg或氢氯噻嗪每日25mg,根据尿量及体重变化调整剂量。


      7.洋地黄  主要用于ACEI(ARB)、β受体拮抗剂、MRA治疗后仍有症状,或者不能耐受β受体拮抗剂的患者,能改有效善症状,尤其用于减慢房颤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率。


      上述药物中ACEI、β受体拮抗剂和MRA对改善预后有明确的疗效。而其他药物对远期生存的影响尚缺乏充分证据,但能有效改善症状。值得指出的是临床上一般不宜将ACEI、ARB、MRA三者合用。噻唑烷二酮、格列酮类可能加重心力衰竭,应该避免使用;NASAIDs可能造成水、钠储留,也应该避免使用。


      (三)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CRT是通过置入带有左心室电极的起搏器,同步起搏左、右心室使心室的收缩同步化。这一治疗对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用。


      对于经充分药物治疗后纽约NYHA心功能分级为亚级或非卧床IV级的患者,CRT治疗的适应证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35% ;左束支阻滞QRS波≥120ms ,非左束支阻滞的患者QRS波≥150ms;预期有质量的寿命在1年以上。本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对于经充分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为I级的患者,CRT治疗的适应证为:LVEF≤35%;左束支阻滞QRS波≥130ms,非左束支阻滞的患者QRS波≥150ms;预期有质量的寿命在1年以上。


      (四)心力衰竭其他治疗


      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心脏移植。在等待期如有条件可行左心机械辅助循环,以改善循环。也有试行左心室成形术者,通过切除部分扩大的左心室同时置换二尖瓣,以减轻反流、改善心功能,但疗效尚不确定。


      (五)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是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有房颤或已经有附壁血栓形成或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须长期华法林等抗凝治疗。


      (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对于房颤的治疗可参考心律失常相关章节。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ICD)预防心脏猝死的适应证包括:

①有持续性室速史;

②有室速、室颤导致的心跳骤停史;

③LVEF<35%,NYHA心功能分级为I ~Ⅲ级,预期生存时间>1年,且有一定生活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