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三本不同的黑塞传记作品尝试的传记对比阅读

 春天的花开Iris 2023-05-30 发布于四川

因为文学和心理跨界读书会的共读选择了《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书,今年3-5月成为我的黑塞主题阅读月。除了阅读黑塞的作品,我也读了他的传记,期待从传记中获得更多对黑塞的了解,并基于此能够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地解读。

我找到的三本传记分别为《黑塞传:以诗为生》、《黑塞画传》和《最后的骑士:黑塞传》,作者分别来自法国、德国和中国。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的封面和书名都是我喜欢的,看到书比较薄,就选择了先读,读完后感受比较复杂,下文详细来说。《黑塞画传》已经绝版,但查到成都图书馆的基藏书库有书,只能在现场读,不能借阅。于是专门赶到成图第一次用到基藏书库,在图书馆内阅读和拍照完成了一遍阅读,幸好是画传,文字量不是特别大。

因为第一次在一个时间段内读到同一个传主的三本传记,对比阅读几乎是自然发生的,本文想尝试记录一下我摸索进行的阅读过程。对比的角度和思考完全是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可能会相对粗浅和单一。

01

我首先是从三本书的作者的背景和立场,以及译者来对比。传记作者的文化背景、社会阶层、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对传主的理解和描述(译者肯定也会有影响)。

《黑塞传:以诗为生》

【法】弗朗索瓦·马修  著

金霁雯 李琦 张荪婧 译

《黑塞传:以诗为生》作者是弗朗索瓦·马修,法国人,是记者,翻译,文学评论家,作家,曾翻译过众多德国文学名家的诗歌和小说,如格林兄弟、卡夫卡、布莱希特的作品等。曾荣获Charles Perrault文学评论大奖。著有多本传记类图书和少儿童文学作品等。但我并没有查到他的其它作品引进。译者有三位,分别是金霁雯 、 李琦 和张荪婧,豆瓣上有看到对翻译颇有微词,但我读着还算顺畅,细节是否严谨我没有去做更仔细地对比。

《黑塞画传》

【德】弗尔克·米歇尔斯  编

李士勋  译

《黑塞画传》弗尔克·米歇尔斯德国黑塞研究专家,编辑。编有《黑塞全集》等书。译者李士勋是德国翻译家协会会员,译作有《毕希纳全集》、《单行道》等多部作品,这部画传的最后有他的译者序,可以看到他在翻译过程中身体突发状况,外加对这部跨度极大涉及到黑塞各种作品的画传的翻译难度。对李士勋颇有好感的原因是他还翻译了不少我们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等。

《最后的骑士》

李世琦 著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李世琦是学者、文艺评论家,担任过出版社的总编。他的著作有《倾听灵魂》、《批评的风骨》、《中国古代十大公子》等。这本书用他在后记里说“是他退休后的第一本书,也是外国文学的第一本书。”

在我看来,从作者译者的介绍里已经可以略知作品的大致情况了。写传记并不简单,写黑塞这样的文学大家的传记更加复杂,作者创作传记的动机是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呈现传主的人生,还是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只是表达“对异国智者的仰慕”,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02

其次,我尝试梳理结构和内容来进行对比,梳理每本传记的结构和内容,可以了解作者描述人物生平和经历的方式和角度。不同作者的传记肯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角度。

三本传记都是按照传记编年史的顺序(废话),但结构编排上还是略有差异。

01

《黑塞传:以诗为生》

《黑塞传:以诗为生》全书35万字,分为13个章节,有的章节名称相对诗意,几乎不太容易看出内容细节,例如“我过往理想中的星星”;当然有的还是可以知道蛛丝马迹,例如“战争的陌生人”。这本书文字量最大,细节材料也最为丰富,内容时间跨度也最完整。从黑塞的祖父母那一代开始写起,一直到他去世后夫人妮侬对他作品的整理。

02

《黑塞画传》

《黑塞画传》按照传记编年史的顺序编纂,与纯文字作品不同,虽然文字量不大,但通过543幅图片和引用自黑塞作品片断、书信和他人回忆的材料进行剪辑编排,可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黑塞的一生和他对世界的影响。从黑塞诞生到他去世,本书涉及到了黑塞的几乎全部著作,除诗歌、长篇短篇小说之外还包括评论、杂文和大量书信以及音乐、绘画等;还涉及与他交往的无数人和事、宗教、政治、战争,内容丰富而庞杂,但受囿于画传的形式,内容多为提及而无法深入呈现,与上一本传记结合起来读就是很好的选择。

03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16万字,章节安排中可以看到作者期望按照黑塞一生中作品出版的时间线,但又不想抛下黑塞的人生大事,例如他的三次婚姻。章节目录里可以看到穿插在其中的“黑塞的亲情故事”、“黑塞与中国”、“文学研究和评论”,这样看上去不是按照时间思考的内容安排。

03

再者,还可以较三本传记的语言,不同传记的文风和语言,包括语气、叙述方式、表达手法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对人物形象和事实的理解和解读。

这个部分我特别想提一下《最后的骑士:黑塞传》的文字风格,作为中国人,而且黑塞本身对中国文化也很有研究,在作品中提到中国或者做一些类比是很自然的。但是本书的一些类比会让人觉得没有那么合适,比如说黑塞像苏东坡,还比如说黑塞和第三位夫人妮侬像鲁迅和许广平。另外对传记人物的直接评价也让我有不适感,例如说到妮侬“以黑塞事业为重,数十年如一日,居功至伟….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他们没有共同生育一男半女。”

《最后的骑士:黑塞传》也有大量篇幅提到妮侬,她为视力有问题的黑塞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册,但也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这样明显带有作者倾向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一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对黑塞个人生活的妄加评判,在我看来就不应该出现在传记内容中。

图片来自于《黑塞画传》

04

最后,还比较传记的可信度和可参考性,比如作者所引用的资料来源、资料的取舍等。这个其实需要查阅更多的研究资料,我仅从三本书来看,《黑塞传:以诗为生》列出了大量参考书目,为避免了二次转译,译者对引用黑塞作品的文字参考了国内已经出版的一些还不错的版本,是我很欣赏的方式。

而《最后的骑士:黑塞传》里的有大量引用文字,但并没有列出相应的参考书目,书中引用《黑塞画传》中的一句话,说是本哈特·采勒在《黑塞画传》中如何,但这本书的作者是弗尔克·米歇尔斯,这位本哈特·采勒是谁呢?实在让人生疑。这本书的附录虽然没有参考书目,但是却附上了作者的三篇发表在河北大学学报和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书屋》杂志上的黑塞的文章,参考价值实在不高。

黑塞手稿,图片来自于《黑塞画传》

05

以上尝试的传记对比阅读是正好在我的黑塞月中趁着自己的阅读热度进行的,在阅读过程中把相关的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不同作品的差异立刻显现,而且更容易跳出来以上帝视角去审视不同作者创作的底层思考,不仅让自己对黑塞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也在看到差别后自然提高了对不同传记作品的鉴赏力。

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迁移到任何其它类型非虚构作品的对比阅读中去。

黑塞绘画,图片来自于《黑塞画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