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龙健:青莲·清涟·清廉

 书韵闲话 2023-05-31 发布于湖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带着对美好江南的无限深情,描摹了江南春夏季节的特色美景,那就是江水与江花,可谓正中要害,令人称奇。

而宋代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周邦彦的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更是将青莲的鲜明色彩和绰约风姿写绝了。

正是盛夏时分,在我们江南水乡常德,最为繁多、美丽和壮观的无疑便是那青莲与清涟了。

我们常德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特别是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这三条水系,格外明丽,将常德城装点得充满生动与灵秀之气,惹人神往。

驱车在常德城内外兜兜风,你会惊奇地发现——水无处不在,而青莲卓尔挺立于清涟之上,它们或在小桥河畔点缀,或于街心花园怒放,或在乡郊水塘铺天盖地,或于村野山旁闪烁光芒。

莲是花中君子,它高洁、清香、优雅、缤纷、鲜艳、明媚,太阳越炽,它开得越是娇艳;生于浊泥,它却通体散发幽香。

涟是水之波纹,它舒坦、大气、无瑕、浩渺、清爽、迷人,世间污秽,它却能荡涤尘埃;人生惨淡,它却能愉悦身心。

记忆深处,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小小庭院,也有一个椭圆形的小池,里面不仅有假山、游鱼,还有一些睡莲。一到夏季,这些或粉红或洁白或嫩黄的睡莲便次第绽放,好不静美怡人。

那时外公外婆还在,每到了星光满天的夏夜,便张罗我们兄妹在这庭院里的大竹床上乘凉,伴着晚风与荷香,为我们讲些往事。

听外婆说,她的爷爷在满清暮年曾是开封府的知县,作风正派,为官清廉,但共事的其他官僚很多只知结党营私、中饱私囊,却不知为百姓公正办案、清廉执法,他因不满于当时官府的腐朽黑暗,便愤而辞官,带着全家老小回到了故乡常德。

外婆的父亲从小就好学上进,因而颇有才学,早年在上海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任教多年,辛亥革命时期曾与孙中山、林伯渠等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交往密切,并一直为革命奔走呼号,慷慨捐赠了不少钱财。

可惜他自己因劳累过度,才五十多岁便撒手人寰,留下妻儿老小艰难度日。后来林伯渠等革命党人惊闻噩耗,还专程来常德城看望他们一家子,并送来了一些抚恤金和慰问品。

外婆一共有五个姊妹兄弟,她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外婆家中突生变故,生活陷入困境,她三弟刘正沅那时才六岁,正是上学的年龄,家中却拿不出钱来供他读书,但他又非常好学,便在家中自行抄写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古籍。

外婆这个三弟可不简单,他在晚年写过一本回忆录《艰难岁月》,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本书我细细品读过,从中了解到了外婆家族的历史和三舅外公颇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三舅外公自幼失去父亲,只在一家免费的童子学校读过两年书,便经熟人介绍去一家书店当了学徒。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起床诵读古文经典,晚上书店关门歇业很晚了他还在灯下静静地读书,因此不知挨过老板多少打骂。他仍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自学,店中的书籍几乎被他偷偷看了个遍,后来他终于自学成才,还经常给报社寄出自己写的文章以针砭时弊。

他的时论文笔犀利,振奋人心,在当时不知鼓舞了多少热血青年。他自己日后不仅成为一家报社的新闻记者,还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三舅外公晚年回忆说,他在加入地下共产党组织之前,有一个地方军事长官曾想贿赂他一大笔钱财,要三舅外公跟着他干,说不仅可以发家致富,而且可以当上大官,但三舅外公坚决拒绝了。

他那些年受当时的进步思想影响颇深,有着自己的头脑和节操、理想与信念,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1951年抗美援朝战斗打响,三舅外公毅然投笔从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自愿走上了朝鲜战场,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在那漫天的飞雪中,他们睡的是冰凉的雪地,啃的是坚硬的干粮,目睹的是无情吞噬生命的战火与硝烟,耳闻的是敌方飞机坦克大炮的轰鸣,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他们咬牙挺了过来,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舅外公凯旋归来,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常德,担任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有了很大的实权,但他克己奉公,为人耿介正直,为官清廉无私,总是秉公办事,从来不会收受部下的任何礼金或吃请。

记得三舅外公晚年有一件汗衫,已经洗得很薄很薄了,上面还布满了无数小孔。当时我和妈妈去医院看望他老人家,他在病榻上穿的正是这件破旧的汗衫,他说这件汗衫已经跟随他二十多年了。

回来时我跟母亲说:“三舅外公不是离休老干吗?退休金不少吧?为什么还这么节俭?”母亲说:“他一直就是这样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对别人却很慷慨。我读中专的那几年,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还是你三舅外公资助的,他每学期都给我寄来书费和伙食费,所以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恩情。”

如今外公外婆和舅外公那一辈人已不在人世间了,母亲今年三月也去世了,只留下父亲这位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

九十高龄的父亲是五十年代从武汉大学毕业的老牌大学生,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他当年在职时还有点实权,但他格外本分老实,从来不会以权谋私,更不会干什么权钱交易之类的勾当。他平素非常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衣服鞋帽很多都是捡的晚辈的。我们常笑话父亲,说他一条毛巾可以用好几年,一双布鞋可以穿几十年,但他毫不介意,依然勤俭节约。

父亲对我们兄妹三人从小要求也非常严格,从来不准我们沾公家的哪怕一点点便宜,也不准我们浪费财物、花钱大手大脚。

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看望父母,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老了,不知还能活几年。你们兄妹三个条件都好,父母不会把钱留给你们,会尽量接济农村老家的那些亲戚们。你们自己要勤俭持家,有钱可以多做些公益慈善事业嘛,不要把钱都浪费掉了。”

当我跟父亲说,我们常德民革教育界和经济界的部分人士,每人每年都会拿出三千多元,资助澧县甘溪滩镇中学的孩子们时,父亲笑了,赞许我们这样做是对的。

其实在我工作的单位——常德市第一中学,更有为数众多的清廉者和无私奉献者。他们不图名,不图利,每天超负荷地工作与付出,不就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吗?这些老师从不有偿补课,而是自愿加班;从不收受学生红包礼金,而是义务为学生辅导,他们甘愿为学子们充当“摆渡人”的角色。

记得上个学期我负责收集教师加班的情况以便发放加班费,结果成程、李毅等老师都拒绝填写加班表,他们说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申请过加班费,更不用说因为学生补课而收取额外的费用了,他们真是让我见识到了常德市一中教师们的高尚与大度。

我幡然醒悟:清廉不是与“青莲”“清涟”谐音吗?难怪李白会自号为“青莲居士”,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故乡在四川的青莲镇,而是别有深意吧!

因为李白平生非常喜爱莲花,在诗歌中更是经常写到莲花,他信奉佛教,平生乐善好施、慷慨豪侠、正直无私,不正反映了“诗仙”李白对高洁、美好、不俗生活的向往吗?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李白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正道出了莲与水天然的内在联系,难怪周敦颐会写出《爱莲说》这样的千古名篇,应该是受到李白很大影响的。周敦颐盛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真是将莲的独特外形与内在禀性完全凸显了出来。

正是在反复诵读《爱莲说》时,我忽然由“青莲”想到了“清涟”与“清廉”。

老子的《道德经》中不是有“上善若水”这一句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是无欲无求、无私无争的,它处于最低劣的位置,从不与人相争,却能以柔弱胜刚强;水能滋润万物、奉献社会,却从不求回报;水心甘情愿做别人所不愿做之事,却从不抱怨,因而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服。

清廉的人不正如“清涟”一样坦荡无私、宽宏大度吗?清廉的人不正如“青莲”一样品行高洁、受人景仰吗?李白、白居易、杨万里、周邦彦等文学大家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等名篇,后世可能再难以有人超越了,但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清廉之人,像青莲一样优雅纯美、芬芳四溢,像清涟一样利于万物、胸怀天下,一生都能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多做善事、造福一方,那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吧!

——本文为“清廉常德”征文二等奖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