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医病机学说——气血津液失常

 吴宣蓉图书馆 2023-05-31 发布于广东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医病机学说的气血津液失常。首先介绍气的失常。我们前面气血津液学说讲过,气具有推动、温暖、防御等作用,有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气机。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气虚是指气的量和功能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气虚的总体表现是人觉得很累,呼吸和行动都没什么力气,甚至话都懒得说,容易出汗,而且出汗之后吹到风会觉得不舒服,容易感冒,汉医总结叫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汗出恶风”。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气的流动不顺畅,停滞在某个地方叫“气滞”。肝气滞的患者会出现两边肋骨下方的胀痛不适,容易抑郁不开心或者暴躁发脾气;脾胃气滞的患者会出现胃胀胃痛或者肚子胀痛,里面的气增多,看上去比平时更饱满,甚至像个气球一样涨起来。以上几个脏腑最容易发生气滞。

   气上升太过、下降不足的叫“气逆”,意思是气往上冲,肺气上逆会咳嗽气喘,胃气上逆会呕吐,心气上逆会心慌,肝气上逆会头晕头痛,这四个脏腑是最容易发生气逆的地方。

   下降太过、上升不足的叫“气陷”,意思是气的下陷,脾气下陷会出现内脏下垂、疝气等偏离正常位置的病变,还有腹泻;肾气下陷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清窍或气道阻塞导致气不能往外运动的称为“气闭”。“清窍”并不是一个孔,而是维持我们清醒状态的各种组织结构,这些地方的气机闭塞会造成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汗出不来,大小便也排不出来,属于危急重症,需要及时抢救。肺气闭塞会导致人呼吸困难,吸不进气或者呼不出气,也属于急重症。例如哮喘的患者支气管异常收缩形成像漏斗的样子,吸气能吸进去,但是呼气呼不出来,时间长了之后整个胸部肺部都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这也就是气闭的表现。

   气大量往外丢失不能回到体内称为“气脱”,气脱的患者会造成全身严重的气虚。我们前面讲气血津液关系讲过,血和津液都是气的载体,如果夏天或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或者呕吐腹泻大量丢失津液,或者大出血,都会导致气无所依附,往外脱失。患者表现为精神疲惫嗜睡,甚至昏迷,全身肌肉无力,手掌张开不能握拳,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不能停止,这也属于危急重症。

   第二个介绍的是血的失常。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血虚是指血的量不足或营养功能减弱,不等于西医的贫血,只有当虚损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不足的时候才能诊断为“贫血”。如果患者是因为营养不良、脾胃功能差或者血细胞破坏导致的血虚,肤色表现为没有光泽黄色。民间俗称的“黄脸婆”就是指这种中年后血虚导致的面色发黄憔悴面貌。如果是因为出血或其它原因引起血液丢失过多的,患者会表现为一种苍白的肤色,同样也是没有光泽的,而且嘴唇、指甲和舌头的颜色同样也会变淡变白。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甚至停滞不行形成血块,所以不一定要看到青紫血块才叫瘀血,血管里面血液运行明显减慢了,也叫瘀血。瘀血的致病特点在病理产物致病的章节已经讲过。如果是因为气虚推动无力导致的称为“气虚血瘀”,如果是因为气滞导致血不运行的称为“气滞血瘀”,如果是因为寒气太重导致血液凝结的称为“血寒致瘀”,如果是因为热邪消耗津液导致血液停滞的称为“血热成瘀”。所以,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我们除了活血祛瘀以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正确的治疗,气虚的还要补气,气滞的还要行气,血寒的还要祛寒,血热的还要清热凉血。

   血热是指热邪进入血液,血液运行加速,血管扩张甚至出血,或者津液耗尽导致瘀血。热邪有动血的致病特点,对血液有加速推动作用,容易造成全身或局部的血管扩张、充血发红、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充血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血管的承受能力就会出血,而且这种出血一般压力非常高,喷涌而出,很难止住,颜色鲜红,刚开始患者的整体状况还比较良好,但随着出血量的增多也会出现休克昏迷等危重情况。

   血寒是指寒邪入血,血管收缩、血液停滞形成瘀血,或局部缺血。天冷的时候我们手脚冰冷,这是受外界寒邪的影响产生的生理现象,但有些患者手脚冷得像个冰块一样,并且会发青发紫,长冻疮甚至缺血坏死,这就是寒邪入血的表现。有些患者即使天气不冷也会有这种表现,这也是寒邪入血停留于体内的缘故,这类患者本身阳气就不足,所以即使天气不冷也没办法驱走体内的寒邪。

   介绍了气和血各自的病机,我们接下来介绍气血关系失常的病机。气血关系失常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的概念我们在血瘀部分已经讲过,具体表现就是患者身上同时出现气滞+血瘀,或者气虚+血瘀的症状。气不摄血是气虚导致固摄功能减弱,不能固摄血液导致出血,患者在气虚症状的基础上,可以出现各个部位的出血,例如流鼻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的量不多,但总是反反复复难以止住,颜色偏淡红色,这是虚性出血的表现,跟前面讲的血热出血有很大的区别。气随血脱属于“气脱”的其中一种类型,因为血的大量丢失导致气无所依附随之往外脱失,可以是急性出血导致的,也可以是长期慢性出血,量变积累到质变导致的急性发作。气血两虚则是患者身上同时具有气虚和血虚的症状,可以由单纯的气虚或血虚逐渐加重发展而成,两者相互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接着介绍的是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亏损与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亏损是指津液的量不足或者功能减弱,不能完成滋润、营养等功能,又分为伤津和脱液。伤津只是水分的丢失,滋润功能减退,表现为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鼻子、眼睛、嘴唇等部位发干,喉咙干燥等。脱液则是水分和营养都有丢失,滋润和营养功能下降,除了干燥表现外,患者还有消瘦、疲倦、肌肉萎缩、眼眶凹陷、腹部凹陷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是指津液的分布或排泄出现异常,导致全身或局部的水分过多或营养过剩,会生成水湿痰饮病邪(内湿)。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我们在病理产物致病的章节已经讲过了,具体参考那一节内容就行了。

   最后介绍的是气血津液关系失常。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气血津液关系,气血津液关系的失常分为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四点。水停气阻是患者因气滞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或因水湿痰饮导致气滞,身上同时出现气滞+水湿痰饮的表现。气随液脱是患者由于伤津脱液导致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大量流失,身上同时出现伤津脱液+气脱的表现。津枯血燥是患者因津液亏损导致血液水分减少,在津液亏损的基础上出现皮肤瘙痒、心烦失眠等血燥的表现。津亏血瘀是患者因为津液亏损导致血液水分减少,血液停滞、运行不畅,在伤津脱液的基础上出现瘀血的表现。

   今天我们介绍了汉医病机学说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下次将介绍汉医的疾病传变理论,即讨论疾病在人体内的转移和变化过程,感谢大家收听,再会。

(作者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双专业学士,中西结合神经病学硕士,中山大学神经病学博士。现任深圳市李盈中医诊所负责人,深圳龙华区医调委人民调解员,龙华区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副会长。本资料根据 李盈 博士 于9月8日在微信群上为大众所做的健康讲座整理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