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虚荣败家搞垮两个富翁,我依旧站她

 她刊 2023-05-31 发布于山东

2023,《女性污名化词汇大全》再添新词——“流水线公主”。

一群千里迢迢奔赴景区的女生们,为了留下旅行中的美好瞬间,有人提前做了详细攻略,有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尝试与平时风格反差极大的公主风妆造,虽然顶着高温、排着长队、忍受着景区毫无感情的流水线作业,但还是满心欢喜地结束了“一日公主体验卡”。

但让人厌烦的标签又追来了。

图源:新浪微博

明明是景区流水线的妆造、流水线的摄影、流水线的修图,但媒体却选择将女性推至一种审视目光之下——“公主们身份不同,但拍照时的妆容、动作和地点都是像素级复制,就像标准商品一样源源不断出产。”

“流水线公主”,一个模板复刻出来的公主,一群追求复刻模板的公主,其叙事逻辑似乎再次宣判和验证了女性的“虚荣”与“无脑”。

被judge的女性消费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女生的消费爱好总是容易遭受贬低和打压。

喜欢玩飞盘,就是“飞盘媛”;

喜欢旅游拍美照,就是“流水线公主”;

喜欢买衣服买化妆品,就成了“败家娘们”;

心理学上,我们说有种不自信叫“不配得感”,但在面对女性消费时,却有种频繁出现的自信,叫做——“她不配感”。

大到豪车房宅,小到奶茶草莓,总会有人觉得“她不配”。

抖音博主@我是尼妹 偷偷给父母买了房,房子装修完毕后带父母来参观,并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一惊喜时刻,果不其然,评论区闪现一群破防谣郎:

“钱怎么来的?”

“应该是卖的吧”

@我是尼妹

在微博,一女生晒出自己全款76万元购买的保时捷后,在评论区收获了同样的造谣和辱骂。

其中有名男性网友更是不依不饶,使用大量侮辱性字眼对女生进行人身攻击。

他自称是中科院硕士学历,嘲笑女生“毕竟从小没读书出来赚点歪财养家糊口也是正常的”,“满嘴保时捷就能证明你是圈内鸡”。

黄谣张嘴就来,没想到女生直接报警了。

于是该“中科院才子”被爆出毕业于某职业技术学院,最后在警察局手持道歉信,向女生承认错误。

有人说这些人可能就是仇富,但显然不是。

万柳书院少爷脸都不露,就能唤来一众赛博老奴。

当然女性在房、车上的购买力,超出部分易破防人士想象,也是情有可原。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女生连自己花钱买个水果、喝个奶茶、出门坐个车都要被审判一番。

还记得年初那条新闻吗——“女子在老家发吃草莓视频被网暴”?

仅仅是女生在农村老家吃个草莓,就足够引发谣郎们的颅内高潮——

“放假这么早 在KTV工作的”

“吃得起草莓,不简单,反正我是不敢娶”

图源:新浪微博

某博主坐高铁回家,只是拍了几秒自己坐在商务座上,拿着水杯的视频,就引来了一群人在评论区扎堆破防:

“吃了一年果盘,过年咋也得买个商务座”

“干什么换来的自己知道”

为了合理化“她不配感”,造黄谣就成为了他们心目中最直接有效的攻击手段,既污名化了女性的消费行为,认定女人的钱肯定是靠男人靠出卖自己——“她配不上花这个钱”;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一种荒谬的权力感——即便他一无所有,但他还是可以用语言毁掉一个女人。

除了造黄谣,另一种攻击方式就是说女人败家,贬低她的“品行”——“反正我是不敢娶”。

所以吃草莓是败家,喝奶茶是败家,坐商务座也是败家。

毕竟在他们的世界里,“十块钱的盒饭只有男人在吃,二十块钱的奶茶全是女人在喝”。

图源:知乎

而这种“她不配感”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论——

女人总是花她不配花的钱,女人就是败家的。

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

那女人究竟为什么那么败家呢?

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败家”一词的意义变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败家”意为“使家业败落”,并没有什么性别指向性。

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淘宝等购物网站的风行,“败家”逐渐引申出“爱花钱、爱购物”之意,而且矛头直指女性。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在消费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

长期以来,这一观点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2022年中国烟酒类累计零售额达到5046亿元,而中国化妆品类累计零售额为3936亿元;

当然有人会说女性也抽烟喝酒,但根据《2018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我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0.5%,女性仅为2.1%。

《2018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

《2022淘宝天猫酒水行业趋势白皮书》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淘宝天猫酒水市场女性占比进一步扩大,量级接近男性群体,但是男性的人均消费金额为女性的1.8倍。

除了日常的烟酒消费,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男性也是线上高消费人群的中坚力量。

国内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 Mobile2021年的报告显示,线上消费能力1000元以上的男性用户已达1.22亿,占消费能力1000元以上总用户数的55%,超过女性45%的占比。

《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则指出,年轻男性一般是高溢价运动潮流、手机游戏的主要受众,31-50岁男性是家电、汽车等大件实物消费的主力军,51岁以上人群则偏爱智能设备。

图源:Quest Mobile

在潮鞋市场中,男性消费者也是主导群体,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男性一年内在潮鞋和潮玩方面支出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达到80%和51%。

2018年国内首份分期购物行为报告发布,表明90后未婚男性为分期消费主力军,而分期商品销量排名前5的品类依次是手机通讯、电脑办公、运动鞋服、平板数码、美妆护肤。

当然我们也忘不了在女主播直播间里,榜一大哥们挥金如土的消费魄力。

“90后男出纳挪用公款4826万,一年打赏主播2000”“浙江淳安一干部沉迷当'榜一大哥’打赏五百万”“亡夫打赏主播250多万元,妻子发现后状告法庭要求退回”“贫困生贷款十几万打赏南京女主播”......

很显然,消费主义的影响深浅与性别无关。

与其说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不如说“消费主义给男性洗脑让他们相信了消费主义只给女性洗了脑”。

在女性消费被污名化妖魔化的同时,男性的消费行为却总是被合理化。

同样是消费,男性吸烟喝酒是“正常需求”,钓鱼、游戏氪金、收集球鞋、收藏手办、频繁更换电子产品是“个人爱好”;而女性买化妆品、买衣服、买包就是“败家”,就是被消费主义洗脑;

而一个“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女人,显然又是一个天然的罪人,就算把家庭败亡的大罪全部推到她的头上,人们也会对此深信不疑。

还记得“香港第一败家女”章小蕙吗?

明明是前夫钟镇涛炒楼失败,导致负债2.5亿,他却对媒体哭诉章小蕙如何败家,以至于外界都把破产归结于章小蕙的挥霍无度。

还有前段时间,她姐写过的虐猫犯“杰克辣条”,居然看到有人说他虐猫,是因为老婆想买包。

原来这一切都是女人爱买东西的错。

被忽视的女性叙事

回到女性消费上,我们总说女性喜欢“买买买”,但“买买买”真的就意味着消费自由吗?

事实上,女性的消费,尤其是婚姻中的女性,很少有消费是完全为了自己。

抖音上有则视频,丈夫不满妻子双十一买了很多东西,于是故意把快递一个个摔在她面前,结果没想到六个快递,一个是给孩子买的书、一个是全家人吃的虾皮、剩下四个全是给老公买的衣服。

没有一个是买给自己的。

在17年阿里举办的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马云曾在会上分享过一些数据,他说:“在淘宝等阿里巴巴平台上,女性喜欢购买的东西专注在儿童用品、家具、度假和家庭消费为主,而男性喜欢购买的是外卖、手机、电脑、车、网络游戏。女性考虑的是家庭和别人,男性都考虑自己。”

然而只有“买买买”的女性被强调出来了,在父权制和消费主义的共谋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正在快乐消费的女性,却没意识到消费,本身也是一种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劳动。

尤其在家庭的日常采购中,全家人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孩子买什么学习用品、上什么辅导班,逢年过节给家人朋友送什么礼物......

学者林晓珊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个人问卷数据库为样本,研究了家庭内部消费劳动中的性别不平等,她指出:

「在丈夫更有实权的家庭中,妻子情感投入越多,丈夫承担家庭日常采购的概率越低;丈夫情感投入越多,妻子承担日常采购的概率越高。

而在妻子更有实权的家庭中,情感与权力的交互作用并未显著减少妻子日常采购的概率,即妻子总是比丈夫承担更多的家庭日常采购工作,消费劳动中的性别不平等由此被隐蔽地再生产出来。」

简而言之,在家庭内部,消费劳动本质是一种性别压迫。

而不断强调女性在消费,并把女性消费塑造得十分美好时,人们也无法意识到女性的付出,所以即便是为家人“买买买”的女性也会被指责为“败家娘们”。

如果她们“胆敢”为愉悦自己而消费,就更得接受批判了。

前段时间网上一则很火的视频,是妻子下班买了榴莲回家,却被丈夫骂浪费钱,还在她切榴莲时,愤怒地把灯关掉。


一个榴莲难道也是“败家”?

对妻子来说,榴莲可能是生活里为数不多的、能让自己快乐的可选品而已,仅仅只是这样一点微不足道的奖励,就能让她的需求被满足。

更多的情况下,女性的消费需求都是被压抑的,甚至这种压抑都已被自我内化,以至于一切自我的消费都会产生负罪感。

抖音@肥肥阿姨 发布了一条自己吃蛋糕的视频,说这块蛋糕虽然只有12块,但是好几次自己都是看了看就放下了,“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

当女性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后,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始终考虑家庭,不再只是凭自己的心意。

那些为取悦自己的一点点消费,一个榴莲、一块蛋糕、一支口红......都能成为她们甩掉母职身份,重新直面自我需求的尝试。

如果以“败家”来审判这些行为,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一个人连去消费的自由都没有,又何谈让她免于被消费主义陷阱欺骗?

实际上,当“女人败家”、“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这样的性别偏见被盖棺论定、被大肆宣扬的同时,背后更重要的问题就被忽略了——

有多少女性真的拥有所谓的消费自由?

家庭中为什么总是女性在“买买买”?

为什么女性的消费行为总要受到审判和指摘?

刻意宣扬女性消费,又固化女性消费的刻板印象,实质上,还是在遮蔽深层次的不平等。

此外,我们也必须强调,很多时候,女性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

是“流水线公主”们用令人惊艳的照片点亮了朋友圈,是“飞盘媛”们改变了运动场上以往只由男性主导的运动空间,是无数个精打细算凑单满减的“败家娘们”承担了耗时耗力的消费劳动,创造了便利而温馨的家庭生活。

这些都是所谓“女人败家”的另一面,为什么它们要被视而不见?


我们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拥有的消费自由,本质是不被评判、不被压迫的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