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向死而生的底层逻辑,感受海德格尔的哲学智慧

 小播读书 2023-05-31 发布于广东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向死而生。这句话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海德格尔为什么说要“向死而生”呢?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存在”,更准确的说是:此在的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和之前西方哲学中的存在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德格尔将过去西方哲学的存在划入了“存在者”,一种现实的、凝固的对象化的存在。

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是这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

海德格尔还将人这种存在者称之为“此在”,此在能够通过对自身的领悟和理解,呈现出自身的意义。

如果说之前的哲学家更关注:存在者的本质,而海德格尔更关注,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沿用了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和方法,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简单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发现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胡塞尔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概念,他通过悬置判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等方法,在纯粹的意识中呈现了事物的本质,胡塞尔称之为“本质直观”。

在胡塞尔看来,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但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是一个诠释的过程。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只是构成存在的东西,而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和诠释,才是存在的意义。

所以,海德格尔说“现象学”所采用的直观方法,其实具有“诠释”的特征。

如果按照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纯粹意识中可以直观到本质,那么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个直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诠释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这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突破,他让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存在的本质”,延伸到了关注“存在的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意义才是存在的本质,而存在的意义正是通过诠释才得以实现的。

由此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推向了诠释学,也称之为“此在诠释学”,也让诠释学这实现了本体论意义上突破。

过去的本体论研究的是存在本身,或者说存在者本身,而海德格尔通过诠释的方法,将本体论哲学的焦点,转移到了存在的意义上。

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就是对“此在”这种存在的诠释,而对“此在”的诠释是通过理解来展开的,理解的展开过程和意义的展开过程是同一的,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义呈现的过程。

我们经常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按照海德格尔的诠释学,人生的意义是在理解人生体验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意义是在理解中展开的,在理解之前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就是“此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当然,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想,其实也受到了狄尔泰的影响,他赞同狄尔泰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原则,在狄尔泰看来,生命是体验的总体。

体验是狄尔泰思想的核心,而海德格尔把对体验的理解,视为意义的来源和产生的过程。

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之所以能理解自身,并呈现出意义,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最基本的体验,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那实际上就没办法进行理解,从而也没办法产生任何意义。

体验、理解和意义构成了一个循环;而经验、思维和知识则构成了另外一个循环,这或许正是人和智能机器的重要区别。

人工智能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知识,但是无法从体验中产生意义。

因为它只有经验,而没有体验,体验是在感觉、情感、直觉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领悟和认识。

在海德格尔的诠释学看来,理解和意义是同时展开的,理解中创造了意义,而不是发现了意义。

所以,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理解着的存在,正如狄尔泰说,生命是体验的存在一样。

海德格尔讲狄尔泰的思想更进一步,海德格尔的“理解”不是“此在”的一种功能,而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

理解就是此在自身,此在的意义,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意义,不是被理解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而是随着理解被展开的。

从这个角度看,理解和意义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都具有本体论的性质,这是海德格尔对狄尔泰诠释学的超越。狄尔泰的体验诠释学,体验是认识论的基础,而在海德格尔这里,理解展现了存在的意义,理解和意义都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此外,和狄尔泰将“说明和理解”进行了区分不同,海德格尔将“理解和解释”进行了融合,在狄尔泰看来,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经验,采用的方法是说明,而精神科学的基础是体验,采用的方法是理解。

理解和说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但在海德格尔这里,理解不是一种方法和工具,而是此在存在的方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理解。

我们每个人不是因为有了理解才称之为人,而是因为作为人,本身就无法脱离“理解”,人就是一种理解着的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和解释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解释是对理解的表达,解释根植于理解,它把理解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通过解释而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

那理解和解释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

这里有两个概念:“前理解”和“筹划”。

任何理解都依赖于“先在意见”,也叫:前理解,前理解是理解的基本样式。

而筹划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这里的筹划类似于期待或者挂念。

海德格尔认为,是筹划把可能性抛到自己面前,让可能性作为可能性来存在。只要此在存在,他就要从可能性来领会自身。

因此,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筹划着。在理解的筹划中,此在向着它的可能性展开。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人不断筹划未来,也不断走向未来。

而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死亡是人不可避免的终点和界限,此在向着将来的筹划,就是向着死亡的筹划。

死亡属于此在的必然性,也是对此在的终结,并构成了此在的整体性。

海德格尔说,在这个意义上,此在对死亡有所理解、有所预期、并向着这个终极的筹划存在,这就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人的存在方式,而这就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这句话的底层逻辑,你理解了吗?

🔼🔼🔼

小播哲学·认知进化营

新栏目已开启,欢迎你加入

🔼🔼🔼

点击上方名片扫描进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