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命制情境化的语文学业评价试题”之一|孙采文 徐 鹏:情境视域下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建议

 新用户79795753 2023-06-01 发布于贵州

情境视域下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建议

孙采文   徐   鹏

【摘  要】情境创设对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而言具有增强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参与度、考查创新思维等重要作用。开展区域质量监测工作,需要建构命题的基本框架,研制需要评价的关键能力维度和具体指标,明确需要覆盖的内容领域及核心要点,最后参照基本框架、关键能力和内容领域命制试题。命题过程中注意处理好题型、语料与语言运用情境的关系,真正基于被测者视角创设语言运用情境,不断提升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质量。

【关键词】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   区域质量监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1]。“真实”主要指向学生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有意义”主要指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在评价建议中同样倡导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强调“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2]。这些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为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带来重要启示。这里,我们基于情境视角来探索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的操作路径。

一、建构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的基本框架

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都需要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目标,体现素养立意的评价取向。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和整体性,需要依靠语言运用情境来承载,也需要依靠语文实践活动来发展;同时,语言运用情境也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创设,二者正是区域质量监测命题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因此,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实践活动、语言运用情境“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的“443”模型(见图1)。

Image

图1   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的“443”模型

第一个“4”指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第二个“4”指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类型,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3”指语言运用的三种情境,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和跨学科学习。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这个基本框架提示我们,在开展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注情境、素养和活动的内在联系,统筹考虑一段语料之下命制的一个题目或者一组题目与三者的融通,尤其要基于情境视角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因此,语言运用情境成为衔接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桥梁,在区域质量监测命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3”只是《义教课标》提示的三种典型语言运用情境。我们在命制区域质量监测试题时还可以围绕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场景来创设情境,增强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参与度,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来分析、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研制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的关键能力维度和具体指标

区域质量监测命题需要深入分析语文核心素养在特定情境中可以外显为哪些语文关键能力,将上述“443”模型转化为评价工具,打通从关键能力到核心素养的评价理路。[4]《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强调,语文学科“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情况、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学业表现。[5]因此,区域质量监测作为纸笔测试,命题指向的关键能力并不需要追求全面,而是要筛选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且满足监测需要的典型评价维度及指标,通过考查学生在特定语言运用情境中回答题目的关键能力表现,推断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易克萨维耶·罗日叶将能力的生成方式描述为:能力={素能×内容}×情境={具体目标}×情境。其中,素能是指做事的本领、禀赋,如识别、比较、记忆、分析、综合等,它和学习内容共同组成具体的学习目标。[6]从中可知,情境能够促进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缺少情境要素关键能力就无法形成。

基于PISA、NAEP、PIRLS等大型区域质量监测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有关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研究的典型案例,我们将区域质量监测命题指向的关键能力确定为积累理解(A)、实践应用(B)和迁移创新(C)3个维度。3个一级维度包含8个二级维度,从A1到C2表示关键能力水平层级逐渐递增。在区域质量监测需求和初中语文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将8个二级维度进一步分解为16项具体指标(见表1)。这些维度和指标基本覆盖了监测方案要求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些维度和指标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既可以是同属维度下的相互关联,也可以是不同维度之间的交叉渗透。比如“理解体会”(A2)要求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分析评价(B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就提醒我们,在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时需要关注一个题目与关键能力内部维度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不要将一个题目与一个维度、一个指标简单机械地对应。

Image

Image

(说明:加*号的指标适用于区域监测中的写作能力评价。)

三、开展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工作

(一)明确需要覆盖的内容领域及核心要点

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以及表1呈现的关键能力维度和指标,我们从语文积累、文本阅读、写作表达三个方面来确定区域质量监测的内容领域。同时,根据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义教课标》提炼了内容领域的核心要点(见表2),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文本阅读”领域中的文言文本、信息文本、文学文本,主要是呼应表1中“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其中“信息文本”又包含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写作表达”中的“任务写作”“自由写作”主要是呼应表1中“进行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写作采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命题,自由写作采用完整作文的形式命题。

表2  初中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内容领域及核心要点

Image

确定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指向的内容领域,是为了提供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创设语言运用情境的学科内容载体,借助适宜的情境来外显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我们需要从情境视角来把握学科内容、关键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文本阅读这一内容领域为例,不同文本类型考查的关键能力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运用文言文本、信息文本、文学文本都可以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但文言文本侧重考查学生对浅易文言文重要信息的理解性转译能力,信息文本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事实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梳理和辨别能力,文学文本则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主题的鉴赏评价能力。这些细微差异为我们运用题干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带来契机,为充分发挥情境要素的功能和价值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需要把握不同类型文本的独特性,创设与命题材料相吻合的语言运用情境,才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表现。

(二)参照基本框架、关键能力和内容领域命制试题

我们在命制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试题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试卷覆盖的内容领域和需要考查的关键能力,将语文积累和文本阅读领域的题型确定为选择、填空和简答,将写作表达领域的题型确定为写作。根据内容领域特点,灵活运用不同题型来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区域质量监测试卷共计120分,主要针对初中学生九年级结束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下面我们以部分典型试题来说明命题过程中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其他命题要素的统筹观照。

首先来看语文积累领域的一个选择题,该题指向优秀古诗文考查,试题内容如下:

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描摹春风的温柔和煦。下列诗句中,同样可以用来描摹春天景物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语言运用情境来看,该试题侧重建构文学体验和日常生活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调动古诗词积累和有关四季的生活体验,将古诗词名句放置于季节文化语境中进行生活化理解。从语文实践活动来看,该试题侧重指向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两类实践活动。从语文关键能力来看,侧重考查认读记忆(A1)、整体感知(B1)、信息提取(B2)等多项能力。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该试题侧重指向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两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

再来看文本阅读领域的简答题,其中文学文本阅读选用的语料是刘燕成的散文《春天里》(节选1090字),命制的三个试题内容如下:

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在不知不觉间给村庄带来细微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人们享受春天的不同方式。

2.当春天大肆进入村庄之时,山村景色美不胜收,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描摹春景。请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它在描写上的妙处。

3.全文都在记述春天里的村庄与风土人情,语言中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读完全文后,你对“春天”有什么新的认识。

基于文本阅读的开放性试题能够创设更为宽广的语言运用情境,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同一则材料下的多个题目连接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语言运用情境的连续体,更好地展示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关键能力表现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从语言运用情境来看,三个试题侧重建构文学体验和日常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语文实践活动来看,三个试题都融入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实践活动。从语文关键能力来看,三个试题侧重考查整体感知(B1)、信息提取(B2)、分析评价(B4)、批判探究(C2)等多项能力。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三个题目共同指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第三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家国情怀的感知、对春天的新认知,也涉及文化自信。

从上述样题分析中可知,区域质量监测命题需要基于前面建构的基本框架、能力维度和内容领域,将语言运用情境作为中介,整合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活动,同时要明确指向需要考查的语文关键能力,整体考量这四个命题要素的互动和套嵌关系。我们之所以使用“侧重”或者“共同”等词语来评析,意在说明每个题目或者每组题目都有自身的命题取向,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类型、语言运用情境的三种类型,以及语文关键能力的16项具体指标中都可以有所倾向,但尽量避免一个题目只指向单一素养、单一活动、单一情境和单一能力。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情境、素养、活动和能力要素,更为全面地揭示初中学生在特定语言运用情境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四、初中语文区域质量监测命题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一)处理好题型、语料与语言运用情境的关系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在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深入分析需要考查的内容领域和关键能力,仍然可以创设适宜的语言运用情境。比如前文呈现的语文积累领域的选择题,题干融入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绝句》的例子,就是为了建构一个恰当使用古诗文名句的文本语境;同时,选项中的古诗词名句覆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融入了一定的季节文化语境。填空、简答、写作等半开放和开放性试题,在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方面优势相对明显,但也需要基于题型特点创设最佳情境。此外,文本阅读部分的文言文本、信息文本和文学文本,在创设情境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也可以整合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比如:文学文本更适合创设文学体验情境,考查学生基于文本理解和感悟的分析评价能力;信息文本更适合创设日常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推理阐释能力。但在实际命题中,文学文本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情境,比如前面依据《春天里》命制的题目在创设文学体验情境的同时,也融入了日常生活情境。和信息文本一样,文学文本也可以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比如根据《春天里》文本内容,我们还可以从风俗民情等视角命制指向跨学科学习的题目。因此,在开展区域质量监测试题命制工作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统整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从单一结构情境转向多元结构情境,全面考查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情况,提升纸笔测试题目质量。

(二)真正基于被测者视角创设试题的语言运用情境

区域质量监测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我们在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生活经验,创设更加合理、开放的语言运用情境。比如我们在信息文本命题中选用三则材料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境。材料一是新闻报道(片段),报道《小苹果》这首“神曲”风靡社会这一事件;材料二是音乐评论(片段),评析《小苹果》这类“神曲”的洗脑效应;材料三是网络帖子(片段),展示各个群体对《小苹果》这首“神曲”的自由评论。其中一个题目内容为:材料中,一些人对“好音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心目中的“好音乐”又是怎样的?请结合生活体验谈一谈。学生在回答题目的过程中观点新鲜多样、富有深度。比如关于“好音乐”的特点,答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为“抒发情感”“引人入胜”“优美舒缓”“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等,还有诸如“古典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优美、经典的钢琴或古筝曲使人心情放松,还可以提高个人修养”等个性观点。此外,在写作表达领域,我们命制的“任务写作”题目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李白的经典诗句被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网友们戏谑了一番。的确,人们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武装”下,逐渐减少面对面的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段公益广告宣传语,呼吁人们敞开心扉,认真倾听、坦诚交流(不少于50字)。这一题目和评析“好音乐”的题目一样,也统整了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情境,答卷中很多广告宣传语都表现了学生自身真实的生活体验,体现了他们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与其他题目相比,这些题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等方面效果更佳,充分说明基于被测者创设语言运用情境的必要性。

由于纸笔测试自身的局限,区域质量监测命题在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方面存在诸多挑战。近年来,命制情境化的试题成为语文学业评价的现实诉求和发展趋势,一些新颖的情境创设方式不断涌现。比如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嘉兴卷)就尝试打通全卷试题之间的壁垒,在“大情境”中嵌入“小情境”。试卷创设“与同学一起去中共'一大’诞生地—— 嘉兴南湖研学”的“大情境”,并且贯穿试卷始终;同时,各部分题目分别创设了“制定研学方案”“寻访著名景色”“总结行程规划”“谈谈你对研学的认识和期待”等“小情境”,为学生还原了真实的研学路径。这种突破传统的局部“小情境”创设,走向全卷语言运用“大情境”统整的思路,为我们带来新的命题启示。随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基于特定学习主题下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将成为纸笔测试题目的主要形态,区域质量监测命题也会随之深度变革,很多与语言运用情境创设相关的重要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50,50.
[4]徐鹏.语文核心素养评价: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EB/OL].[2023-04-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2109/t20210926_567095.html.
[6]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50.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研究”(编号:BJZK-2021 A3-21023)研究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0024)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