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27篇:读文有思∣中考语文命题如何走向素养立意?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1-15 发布于广东

中考语文命题如何走向素养立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新其老师发表于《语文建设》2022年第4期的论文《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章老师在命题方面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命题实战经验,而这篇论文也有立意高远、理据充分、逻辑严谨等特点。素养立意的中考命题是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素养”,主要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以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命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真实情境。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情境实践,所谓核心素养,根本上就是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刘徽教授在《大概念教学》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的精髓是“真实性”,即能够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章老师也认为:“语文命题要求从'存储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特点的传统学习观中解放出来,走向以整合关键语文知识和能力、创造性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素养立意”,而整合关键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素养立意的语文命题,如果没有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就不会有语文知识的真实考查。”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事实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强调情境所描述的现实生活逻辑。正如作者所说:“情境不一定是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但一定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学生好奇心相结合的,并且具有真实探究的可能与意义。”不过在实际命题中,有不少情境像是一顶帽子,是出题者想方设法加上去的,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如果说某道题在去掉情境后,丝毫不影响作答,这就说明该情境和任务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这更说明,命题要善于创设大情境,在大情境的统摄下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得情境与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综合任务。作者认为,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选取具有主题性的相对复杂和综合的学习项目来承载,所谓的学习项目,就是任务。此处的“任务”指的不是“概括中心思想”等学科知识型任务,而是指向问题解决的情境任务。因此,从试卷结构来看,素养立意的试卷要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为线索来布局。作者举了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的中考试题为例,其中“身边的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完成为景点取名、做宣传册、填导演手记、编词条、拟广告词等综合任务。这些任务又不是零散的,它们共同指向了学科大概念——汉语的凝练性及其意蕴、古代作品具有当代意义等。这也说明,设计以语文大观念为统摄的综合任务,引导测试从单一性、碎片化的知识点命题走向整体性、结构化命题,可以更全面而有效地考查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大方向:在大情境、大概念的统摄下设计综合任务,指向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三是思维过程。作者认为,考查思维过程的语文命题,往往提供一篇完整的或一组相互关联的文本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探究任务,在理解材料和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活动情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从思维角度看,试题应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为主。具体来说就是重视三种能力的考查:判断与解释能力、推断与评价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我目前在着力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文学类阅读、实用性或思辨性阅读的题目中,要打破过去以文体知识为主的考查思路,建立起思维导向的命题思路。例如2021年宁波卷要求学生从祥子和简·爱的指定素材中选择其一,仿照诗歌示例(保尔、江姐),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写一节以“我渴望”为主题的诗作。这就是典型的导向批判与创新能力的试题,和一般的名著测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当然,导向三种高阶能力的试题,在江浙一带的试题中比比皆是,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四是多元开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一大内容,是创新命题形式的可行之路。在实际命题中,多元开放体现在哪里呢?一是结论多元的开放性,这种试题较为常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考生要在明确表达态度的基础上进行说理论证,要求能够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作者还强调,这类题目的评分重心要放在“过程”上,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这就需要拉开结论和过程的认知层级,从而拉开得分差距,避免题目成为“无效试题”。二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开放,学生“需要调动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重新组合认知结构,并运用擅长的方式、方法去寻求结论”,也就是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可以多元化的。当然,过程的开放往往和结论的开放是结合在一起的。三是试题设置的条件呈现开放性特征,不过命题者最好能够设置较为复杂的条件,不能出现“随便写都对”导向。

章新其老师列出的素养立意的四个导向,不仅是我们命题实践的方向,也是构建试卷分析框架以及试题分析的依据。而实践和理据只有充分而密切地结合,才能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不过我也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题目都要导向素养立意呢?或者说,命题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是不是意味着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类的试题不能出现在试卷中呢?我认为不是。就拿诗词名句默写来说,理解型默写、运用型默写、整合型默写固然重要,但直接考查几道名句识记的题目,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份优秀的试卷,如果所有的题目都导向素养,都以真实情境、综合任务的形式出现,那势必也会给考生带来某种压迫感。“走向”素养立意,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像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也不一定非要通过大情境和综合任务的形式出现,单个的、导向文本理解的题目也能够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体现开放多元的特征。这也说明,章老师提出的四个导向并非一定要出现在同一道题目中,甚至也不是要体现在试卷的所有题目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