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座谈会上,教授提出了他正在思考、希望能在基层实践中得到启发、得到答案的4个问题。 老社区觉得,这几个问题,应当都是当前深化基层社会治理进程中,值得认真探讨的现实问题。 ![]() 新时期社区治理需要研究的4个现实问题 一是关于治理单元。社区、村两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际上承担了部分协助政府职能,是国家制度性安排。优化治理单元,应该是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的具体措施。那么,划分治理单元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划分比较合理? 二是关于网格员建设。教授说他走了很多地方,网格员的待遇、管理等差别很大。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合理保障网格员的待遇?网格员队伍应该怎么建设管理? 三是关于社区服务供给。信息化改变了一些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公共资源的下沉、服务内容的发送等网络化的背景下,那么社区还需要继续设置一大排办事窗口吗?怎么推进社区全科办理、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四是关于政府责任边界。社区直面群众,居民的期盼也很具体。各地政府财力不同,给社区的“民生微实事基金”“惠民资金”等也千差万别。一些民生项目,有的地方是政府直接买单,有的采取“以奖代补”等。那么,如何在讲求行政成本和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政府的责任边界? 网格员队伍专职化是大势所趋 教授思考的这4个问题,既是治理理念问题,也是政策选择问题。 在社区这个层面,如何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网格员队伍专职化应该是大势所趋。 4月29日,老社区在《网格员是社区工作者吗?这个问题可望很快不再纠结》中,简单梳理了网格员的起始和现状,摘录了国家关于网格员专职化的政策,列举了多地推进网格员专职化的措施和进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今日头条上搜索“老社区新观察”或直接搜索文章名查阅)。 简而言之,网格员专职化是国家有规定,现实有需要,实践有探索。 “社区(村)+网格”应是现实的选择 受教授的4个问题的启发,更加觉得网格员专职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选择。 个人认为“社区(村)+网格”应该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基础框架。 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是国家法律规定。推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全要素、精细化管理是社会治理大局的基本要求。 ![]() (图片来源,-民生在线) 从国家制度设计层面,“社区(村)+网格”应该比较合适。至于再细分治理单元,是物业小区、楼栋,还是20户、50户,我觉得那是具体城市、具体街道社区根据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方式,各地的财力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不必作为统一的制度性要求。 整合多部门网格为社区综合治理网格,整合多部门人力、财力资源,建立社区专职网格员队伍,既提高了行政成本使用效率,也加强了基层治理力量,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 实践证明,健全“社区(村)+网格”格局,更有利于社区工作人员摆脱“办公室办公”,更多的下沉居民区了解民情、服务群众,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