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传董源-溪岸图

 栎阳钓晚 2023-06-01 发布于贵州

董源《溪岸图》

董源,卒于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今江西人。南唐中主李憬朝(91 6—961)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最擅山水。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董源传世的画作不多,但他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明人董其昌对他推崇备至。

图片

《溪岸图》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221.5cm,横:110cm

《溪岸图》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稀世名品,展现了十世纪时中国绘画从着重人物转为景仰自然的关键时刻。这时期的少量传世作品和文献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山水画在尺幅、技法和构思上的演进均极其可观,《溪岸图》正是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图片

《溪岸图》描绘的是当时隐士的山居生活: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汇成一个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犹是唐人风范。此画的左下方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

图片

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这却是前无古人的。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

图片

《溪岸图》共有十九枚收藏印,其中十二枚是20世纪,张大千、张善孖、王己千所钤。余下七枚为古印,葫芦“悦生”(残)、“秋壑”长方印属南宋贾似道,不过和已知“秋壑”真印不同。一枚“天水郡收藏书画印记”、三枚柯九思私印、一枚洪武内府“典礼纪察司印”半印。

图片

言及董源〈溪岸图〉,对中国绘画稍有关心的人来说,无不如雷贯耳。它在近代周转于艺界的顶尖人物,大画家徐悲鸿、张大千与大收藏家王季迁手上,照理是流传有绪的显赫身份,却对照众说纷纭的收藏末节,显得几分扑朔迷离;它是五代董源最擅长的两种山水风格「缓坡」与「绝壁」中,唯一留存至今的「绝壁」,也是当时最新类型的隐居图绘,照理是左右画史的权威名件,却引发了当今专家两极化的看法,信者推崇备至,不信者直言是张大千的伪作!激辩引起的余波震荡至今十多个年头过去了,相关讨论从未止息。

图片

事情开始在1997年5月,董源〈溪岸图〉入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该馆董事唐骝千耗费巨资从王季迁手上购得,并捐赠给大都会中国新馆。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头版报导此一大消息,还给了个「东方蒙娜丽莎」的雅号,然而不久后的8月,张大千传记作者Carl Nagin《纽约客》一篇〈大都会博物馆刚刚获得的「中国蒙娜丽莎」,它是真迹吗?〉,内容引述高居翰(James Cahill)的观点,直指为张大千伪作。〈溪岸图〉的争议并不是新闻,早在1970年代末、1980年初期起学界便有不同的声音,但终于在此时引爆了震撼弹。

图片

1999年12月11日,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画的真伪问题」研讨会于焉召开。大会上高居翰、古原宏伸、李雪曼等人对〈溪岸图〉持反对意见。高居翰和古原宏伸甚至认为整件事情不过是张大千串通徐悲鸿等人精心设下的骗局,西贝货的〈溪岸图〉给徐悲鸿过了水,就形同挂上了保证,成为谁也不会怀疑的名迹,毕竟过去张氏也不是没有这样做过类似的事情。然而,事情不可能天衣无缝,作为现代人的张大千再怎么精通古画,也会流露出古画不会有的现代感,高居翰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14项质疑,从此画风格上的时代性错误,一路连结到画面上与张大千画作,尤其是他所作的其他伪画上的共同特征,最后再加上署名、鉴藏印、追随作品与流传史为旁证。对高氏来说,〈溪岸图〉最致命的缺失就是在画面上端出现了早期绘画不会出现、盖住整个山头的弥漫雾气,以及结构上的不连贯,在在是张大千惯用的伎俩,使它无法成为一件五代10世纪时候的山水画。

图片

赞成这一方占了大多数,举凡方闻、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傅申、何慕文(Maxwell Hearn)、石守谦等美国普林斯顿一脉学者,以及启功、徐邦达、陈佩秋等中国专家皆属之。他们的看法或许有程度上的差异,或者视为董源的真迹,或者觉得可归在其名下,至少也是北宋早期以前的作品,〈溪岸图〉毫无疑问就是一幅中国古画。方闻结合风格与画史的论述是箇中代表,他把〈溪岸图〉放回画史应有的位置,视之是董源早期的作品,往前回溯它继承着山水发展历程,放眼当时是有开创意义的隐居题材,往下追寻则影响了元季吴镇、王蒙笔下的隐居山水,这样古老的形式与技法,是只了解董源晚期山水的张大千不可能画出来的。在方氏眼里,那不连贯的山体正是中国早期山水的结构特征,而氤氲着雾气的远景,是北宋沈括形容的董源,「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何慕文的科学检测,则是另一种途径,以数位摄影全方面检视〈溪岸图〉与已确认的张大千作伪古画,藉由比对绢质、墨色、印鉴与修补、装裱情形,得知是否出自张氏手笔。结果不只比对出〈溪岸图〉经过三次装裱,各方面的特征接与早期古画吻合,是年代久远的古画,还揭示出了比对的张氏伪作手段。

图片

〈溪岸图〉之争,挑动的是中国艺术里最敏感的真伪问题,检讨的是近代于西方成长茁壮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大都会博物馆研讨会后,《当代》于2000年、2001年陆续刊登高居翰、古原宏伸质疑〈溪岸图〉的文章,以及方闻、石守谦支持的文章。〈溪岸图〉最近一次展览是在201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翰墨荟萃-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在同名的论文研讨集里,高居翰、方闻依旧各抒己见,文字里依稀嗅得火药味。事件的主人公之一的高居翰于(2014)谢世了,争论或许暂告段落,对真相的追求却不会停止。随着时序推移,愈来愈多考古材料面世了:如事件开始的1997年,陕西富平8世纪唐墓出土了的屏风山水壁画,去年唐玄宗名相韩休与夫人的合葬墓也发现了独幅的屏风山水壁画;也有新曝光的关键传世品,明末清初时候的〈溪岸图〉摹本:当然,还有更多更多持续不断的研究,何妨一起翻开下一个新页。

图片

画中前景绘临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槛,静观风起云涌,旁侧其妻抱子,有仆童侍立。

图片

亭外溪岸上长松落木,水面波澜如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