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象与本质》中的100个金句

 阿蒲2017 2023-06-01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凭借其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共同创作了这本《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这本书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带我们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不刻的在作类比。类比,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本书揭示了深层的认知原理,对认知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

以下是这本书的100个精华选段:

1、如若没有概念,就没有思维;而没有类比,概念就无从谈起。

2、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来源于多年来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

3、为了通过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我们的大脑无时不刻不在作类比,并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

4、在法文里,男女享受的喜悦可谓各不相同。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快乐”这个形容词:快乐的男性是“heureux”的,而快乐的女性则是“heureuse”的。因此,一个阳性好奇(curieux)的法国男人可能很想知道到底阴性快乐(heureuse)是种什么感觉,但他永远没法知道,因为男人是不可能有阴性快乐的!

5、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了物体的可供性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看到某物体时,该物体会暗示这个人可能采取的行动。例如:一个门把手会诱使我们去扭动它,一个按钮会叫我们去按它,一个袋子会邀请我们去放进或取出东西,一个开关会暗示我们去打开或关闭它,等等。

6、如果没有“范畴化发动机”永不停歇的搏动,我们将无法理解身边的事物,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无法与任何人进行交流,我们的行动也找不到根基。

7、虽然成见背负着恶名,但其实成见对生存至关重要。虽然成见总会极大地简化事物,但仍然非常有用。成见是这样一种范畴,它由于事物表层特征更容易被感知,使我们容易接触该事物本质的“浅层”,这一浅层能够正确表现该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比较大。

8、没有过去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用类比将今昔的经验联系起来,思维才有可能存在。

9、如果在新情况中不做推断,那我们将成为概念世界里的盲人。我们将不能思考,也无法行动,会陷于永久的困惑中,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简言之,为了感知周围的世界,我们必须依靠类比进行范畴化,就像必须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样。

10、康德和尼采虽然在性格、哲学理论和宗教观点上十分不同,他们却对类比有着一致的坚定信念。对康德来讲,类比是所有创造力的源泉。尼采甚至有一个著名的定义:真理就是“移动着的隐喻大军”。

11、已知的事物有两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它是限制,令我们的想法带有偏见;但是,它同时也是引导,使我们得以不断改变视角。就像是铁轨一样,火车虽然有了行驶上千里的能力,却不得不遵循铁轨规定的路线。

12、“作类比”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过程背后是什么?为了生存,人类需要将现在发生的事和过去发生的事进行对比,时刻把握已有经历和当前情况的相似之处,并以此帮助他们理解新事物。

13、当有一天你的孩子要参加一门截止到4点钟注册的重要考试,你却在4点01分才登上网页时,你很可能会回忆起大约15年以前错过飞机的事。当时你就是因为晚了两三分钟,冲到机场时登机口已经关闭了,无论你如何软磨硬泡,机场工作人员就是不让你上飞机。

14、对食物的需求产生了美食烹饪;对保暖的需求产生了高级时装;为了迁徙,创造了各种交通工具;性的需求诞生了情色艺术,以及数不清的爱情歌曲与诗篇;繁衍后代的需求给了我们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货物交换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合作的需求产生了政府;理解世界的需求带来科学;信息交流的需求产生了成千上万种不断更新的技术……人类在已知的基础上,创造出无边无际、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的宝库。

15、对人类来讲,我们学习的每一个新概念都建立在大量的旧概念之上,比如枢纽机场这个概念,而每一个旧的概念又需要建立在许多其他旧概念上。

16、新的概念源于旧的概念,又能改变旧的概念;正是如此,新旧概念才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且,对概念进行组合的同时,我们也对它们做了优化。

17、为事物的范畴寻找精确而严格的边界是徒劳无用的。寻找精确定义的范畴就像是希望抓住模糊不定的浮云。

18、要想在世界里生存,人们就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以决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担心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如果在某个糟糕的日子里,你突然决定拒绝接受任何由归纳得出的结论,仅仅因为它们没有经过缜密的推理,那么你的思维终将停滞。

19、当安娜住进急诊病房并且急需输血的时候,她在A型血这个范畴中的特性就凸显出来,盖过她在其他范畴中的特性。不过,在餐厅里的时候,她则是一个素食者,工作的时候她是位律师,在家里她是位母亲,在家长会上是家长代表,等等。

20、有时候,品味几乎是普世皆准的。

21、我们觉得是自己有意作出类比来表达某种观点,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的观点来自大量潜藏的类比,是它们赋予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22、人类感知语言世界中的现象,然后迅速将它们分类,这些认知活动和草原上的狮子在千钧一发之际就能决定追逐猎物的方向一样,都是我们各自的本性使然。

23、尽管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才是对类比发号施令的人,但事实刚好相反:我们处在自己拥有的大量无意识类比的股掌之中。这就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统治者,实际上是在顺从民心。因为,若他总是反对自己的人民,很快就会被人赶下宝座。到头来,才发现这位权倾一时的“领导”,只不过是一个眼观六路的随从。

24、人们使用缩写和简称的原因是它们把复杂的语言结构转化成了简单易记的形式。人们使用简称的时候会故意将全称中复杂的词汇隐藏起来,这样在交流时就不会涉及全称里那些没必要接触的细节了,因此就能更专注于更高层、更宏观的交流目的。

25、简称将某一概念的一长串名字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名字,让大脑更容易处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简化,我们的短期记忆(或者说工作记忆)才不会因为过多的信息而过载。

26、一个长着反骨、我行我素的年轻人被赶出祖国流放海外,却终成为一代著名诗人但丁的故事,甲可能认为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乙可能认为我们应该明白“枪打出头鸟”。前者认为人就应该无所顾忌、大胆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后者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符合社会标准和社会期待的事。

27、 我们看到如果一个概念有自己的名字,它将会拥有的真实力量。它让该语言的使用者能够轻松而且迅速地把这个概念传播出去,这样,这个概念就会进入不同层次的公共话语,进而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28、智能是这样一种技艺,它迅速而可靠地抓住重点、击中要害、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它让人在面临新的环境时,迅疾而准确地定位到长期记忆中的某个或一系列具有洞见的先例,这恰好也就是抓住新环境要害的能力。

29、人类都很擅长在新情况和旧概念之间建立起灵活的映射,虽然我们几乎很少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建立无数这样的映射。

30、就像鱼在深海中灵活地游动却不知道自己身在水中一样,人类也是在由无数个小的、大的、不大不小的、从无趣到惊人的类比组成的海洋中遨游,却毫不自知。和鱼在水中游一样,只有有了这个无处不在、却又让人毫无察觉的媒介,我们才能在思维的海洋中来去自如。

31、人们说“我也是”的时候,有时是为了表示同情或赞成,有时是为了表达自己也用同样的视角看这个世界,还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显得更礼貌。所以有时脱口说出“我也是”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32、我们会试着在大脑中模拟一件事,把自己代入事件,并把它与我们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理解事情的方式。

33、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把自己的生命赌在无数个微不足道、毫无察觉的类比上,虽然他们从没有想过这些类比的存在。每个思维活动,无论大小,都建立在这样的类比之上。越贴切的类比,人们就能从中得出越自然的结论。

34、人类的生理构造把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限制在了常见的感觉上,如视觉、听觉等,而信息的特征也受这些感觉的限制,比如,颜色、动作、形状;同理,我们的知觉也受感官解析能力的限制,如果我们的视觉系统能直接观察到微生物的话,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

35、我们通过感官认知世界,同时我们也通过概念认知世界。换句话说,我们除了从生理上认知世界以外,还从心理上认知世界。

36、我们的概念建立在感官的知觉之上,如果知觉不同,我们的概念就会不同;另一方面,我们的认知也要以概念库为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后者的过滤审查,环境中的刺激才能到达我们的意识。

37、人类特别善于延伸和拓展范畴,并在范畴之间跳跃。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概念间跳跃的能力便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38、当范畴A包含范畴B时,范畴B是范畴A的一个特例,这时我们称范畴A比范畴B更加抽象。这些范畴在我们心中享有不同的抽象层次,这使我们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事物。比如,有时某物被看作一只麻雀,而有时则被看作一只鸟。

39、有时一个情境,不同的观察者会被不由自主地激发出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相同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觉得是锦上添花,而另一个人则认为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40、在吃饭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留意哪个杯子是自己使用的,而哪些杯子是邻座的人使用的,但清洗这些杯子时便毫不在意这些分别了。

41、近几个世纪以来,元类比已经深植于物理学家的思想之中:若是有一个概念在某一领域已被研究透彻,物理学家们就会试着把它移植到另一个领域,如果取得了成功,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再去尝试一个更冷门的领域。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是对先前移植经验的类比。

42、行家从来就不是无所不知的。一个真正的行家有一个繁杂的范畴体系,即使某些地方存在空缺,他也可以通过类比查漏补缺。

43、那些生活里的范畴使人变得准确,而高度抽象的范畴使人变得深刻,对于行家来说,准确与深刻再重要不过了。

44、人类创造范畴,随后使之扩张、发展,并在其间建立联系,因而在范畴的世界中悠然自得。如果能巧妙地思考问题,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范畴,而且我们可以灵活地把新遇到的情境与心中的概念联系起来。

45、标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概念的本质。对于任何概念,我们从最初具象的例子,渐进到更抽象的例子。比如说,从书桌上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件到屏幕上那些无法触及的电子文件,或是从邮编到电子邮件地址。

46、抽象是人类从一个范畴轻松跳到另一个范畴的关键,它让人高效地感知整个世界,并有效地与之交流。

47、当我们陷入思维的困境时,增加抽象的层次可以使我们自由地切换视角。但是真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想通过找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分类以改变现状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涉及微妙的创造性了。

48、人类的全部思维都有赖于范畴。我们在不断扩展人类共享的范畴库,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扩展着各自独有的范畴库。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在无意之中涵盖了极其抽象的范畴,比如“可以操作的东西”或是“有容量的东西”这两个范畴。

49、范畴就是感官。它们延伸了生理感官,让我们得以用更抽象的方式接触外部世界。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把过去丰富的经验运用在当下;少了它们,只得在这世上无助地挣扎。

50、于意识层面之下的思维活动,口误构成了听得见的痕迹(若是笔误,则是看得见的痕迹)。就像是动物在丛林中的踪迹,若是留心观察便能看到,而且还能从中读出很多很多的内容。

51、词语混合的背后是人们试图在日常交流的压力下把思想转变为词语的努力。人们试图将复杂的外部环境简化,并压缩成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类比,总是处于无意识的相互竞争状态。这些类比激烈竞争之后,通常会产生清晰而明确的胜者,但有时也会出现没有任何一个范畴能够成为明确胜者的局势。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两个或更多个词语就会竞相发声,这就形成了相互竞争范畴词语标记的标准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竞争的词语碎片在语流中相互掺杂,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稀奇古怪、不可预测的变种。

52、如果用心倾听任何一个母语者说出的话,不论是哪种语言,你都会听到细微的走了音的元音、稍微延长的辅音、该发爆破音时却发轻音、该发轻音时却发爆破音、词与词之间的少许停顿,以及许多其他声音的变形走样。所有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表明下面暗流涌动,充满词语之间的你争我夺,而且这一切几乎都是在说话人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53、It sure is thirsty!由于同时有两个念头:“It sure is hot!”(天真热)和“I sure am thirsty!”(我真渴),因此把这两个思想压缩到了一个简短的句子里。这个句子虽然短,但没有意义。热和渴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身体不适。“天热”的情形和“我渴”的情形之间的交叉比我们在前面讨论的混合情形要小得多。尽管如此,这两种情形所牵涉的核心本质,即需要缓解身体不适,则是一样的。而正是这一处于较高抽象层面的类比造成了上述词语混合。

54、两个概念要互为反义必须极为相似。例如,大和小是尺寸的对立面。同样,亮和暗是相反的亮度。两个概念分处两极,却使它们紧挨着彼此,从而造成它们之间产生滑动的可能性。

55、有时,我们触发了合适的范畴,但却用在了不合适的对象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给杯中的咖啡加完牛奶后,顺手就把杯子放回了冰箱,实际上本意是想把牛奶放回去。“同样的例子”发生在泡完澡后,本想把水放掉,却打开了其中的一个水龙头。

56、在压力之下,范畴之间无意识的竞争永无休止。而口误,以及其他行为上的错误,使这些竞争有迹可循。这种竞争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个胜者,在这种情况下,听不见、也看不到这潜在的较量。

57、为现实寻找新的洞见,总是在套用过去来解释当下,总是在不由自主地建立联系,总是从船上扔下一个又一个瓶子,期望其中一个能够顺利漂到岸边。当然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沉到了记忆的海底,永不复见。这些无用功都是成功的代价,一个罕有却巨大的成功——或是解救了一艘船,或是解救了一个人质,究竟如何,随你所好。

58、视觉或许是最复杂的感官,但它至少提供了最丰富的词汇的感官。所以,词汇中有这么多以视觉为基础的词语被用来描述从严格意义上讲与视觉无关的事物和情形,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

59、敏感”“感觉”“反应”这类词都可以同时用于具象和抽象的情境。你可以对寒冷和嘲讽敏感;你可以感到灼伤,或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可以对盘尼西林和美景有反应。事实上,“感觉”这个词,本身就是生理和心理感觉交叉使用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一句话,生理感觉是心理感觉的体现。

60、具身理论认为,我们全部的概念都深深依赖身体。这句话可以作为“具身认知”理论的座右铭。具身认知理论在最近几十年来有长足的发展,在神经科学、心理语言学、哲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61、人们的思维不是依靠不固定的、无意义的符号模式。相反,思维固定在两种东西之上,也就是说,头脑中的概念有两个源泉。首先,思维通过类比固定于过去。其次,思维通过亲历亲为的身体固定于具体的世界。

62、当遇到一个新的情境时,总会想起自己或是朋友、家人等过去发生的事;面对着这些复杂的情境,也总能脱口说出生动形象的词汇。上述这些都明确表示,思维就像强劲有力的引擎,为的就是寻找一个个具体事物之间深藏的联系,也就是指发现或创造抽象。

63、我们的价值观,部分是由自身成长时的文化所决定的,而非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

64、有时,同一文化或是同一子文化内部的人会共享一系列范畴,这些范畴影响着人们对情境的看法。而对于那些处在这一文化之外的人们来说,这些看法会令他们大吃一惊,感到极其古怪。

65、2001年之后,这场事故不知道毁了多少人的生日或是结婚纪念日。而且,在2001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类庆祝活动、公众活动都有意避开了9月11日。这个日子就像是有“放射性”一般,凡是靠近它的东西均不能幸免。

66、偏见并不是问题,反倒常常是件好事。因为偏见通常十分有用且高效。如果大脑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同等对待,将会陷入困惑。因此,范畴正如滤镜一般,是人类内心生活的关键要素,帮助我们应付如洪水般不断袭来的各种刺激。

67、学到了新的知识或是有了新的经验,都会深深地影响人们对于身边环境的看法。在孕妇的眼中,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孕妇;等到她生了孩子之后,眼中就全是小孩子了。

68、执念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对于某些情境可能有着大量的类比,但只有执念才能够胜出。

69、若是对某个领域没有执念,则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才能产生革命性的洞见。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执念便一无是处。要不是充满热情,就不会发现长久以来从所有同事眼皮底下溜走的联系。

70、归纳是一种思维过程,即根据过去的一两个情境推出新的情境。这种推断可以被拓展得很广,比如说,在遇见一些聪明的荷兰人之后,就认为所有荷兰人都是聪明人;或是某人迟到了几次之后,就认为他经常迟到。

71、大千世界中的某一个事物可以同时属于数千个范畴,而这数千个范畴中每一个都和其他范畴大为不同。大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每个事物归纳到相应的范畴里,然后根据情况再把它归到另外的范畴里。

72、任何人的每一个想法,不论多么渺小,看起来多么自发或是盲目,都是没有正确逻辑的心理活动的产物。

73、通过类比而作出的分类会使结论变得令人无法抗拒。如果它是条狗,就会狺狺狂吠;如果它是把椅子,人们就能坐上去;如果是在夜里,就看不清楚;如果提起这趟旅行,爸爸就会觉得我们认为他大限将至。这些例子都说明,类比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74、我们在不断地面对陌生和未知的事物,通过大量的类比来应付它们。然而,这些类比也同样操纵着我们,把我们扔进已知世界的牢笼。

75、事实上,正是那些已知的事物,从各个角度、每时每刻操纵着我们。不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我们都极其依赖已知的事物。因此,毫无疑问,在人生中回顾过往的经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76、类比从头到脚侵入了我们的思维,控制着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方方面面。它如此紧密地控制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只能以某种已知的方式进行思考。

77、每一个人都是从已知出发,无休止地延伸扩展,创造变体。这个大厦的基石就是最原始的生存需要。为了满足这些原始需求,人们不懈探索,进行各种各样貌似无限复杂的活动。

78、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新的场景,但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我们每时每刻面对的不是一个场景,而是无数个互相重叠交织的场景。

79、我们面临的所有情境的的确确都是崭新的,从最宏观的到最微观的,从最抽象的到最具体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想法不是充分根植于我们已有经验的。

80、各种结构和限制虽是束缚,却奇妙地解放我们的思考。

81、范畴的确在操纵我们,我们也的确受制于它们。对此只能承认。我们不仅被囚禁在已知的牢笼里,而且还是终生的刑期。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不断扩大这个牢笼。事实上,可以无限扩大。

82、词语经常会误导人,而且表象和本质之间的表面对立实际上只是浅层对立。通往事物深层、中心、本质的大路恰恰始于事物的表面。表面提供线索,通往深层的线索,揭示出里面隐藏着什么,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

83、“范畴”就是一种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心理结构,它包含着有组织的信息,这些信息在适当情况下能够被提取。“范畴化”指的是将某个物体或某种情况与先前已有的范畴关联起来,这一过程是尝试性的、分层次的,并且还有灰色地带。

84、在大部分情况下,从表面获得的线索能够快速引导人们看清该情境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并且活得很好的原因。

85、作类比是我们大脑功能的重要基石,让我们能够利用从过去经验中获取的丰富智慧,不仅包括已经被贴过标签的概念,如狗、猫、欢乐、辞职、矛盾,等等,也包括没有贴上标签的概念,如上回我出门忘带钥匙结果在寒风中站了几个小时,等等。这些概念,无论具体还是抽象,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在我们大脑找类比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一个接一个地被激活。

86、类比之所以极为有效,就在于表象确实是本质的重要标识。因此,依靠表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生活策略。在某一情境的众多表象特征中,必须努力分辨,才能选择哪一个作为依靠的对象。

87、专家能够看到新手看不到的东西。他们看到的线索,新手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也认为毫无关系。而恰恰是这些表面的线索引导专家实现了深刻的发现。这样,表象也越来越包含本质。

88、每一个答案都可以自圆其说,而且对于每一个答案,都有一部分人满意,另一部分人不满意。它们各自的道理有着不同的直观层次。

89、每当一个隐喻变得平淡无奇,失去新鲜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新的隐喻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给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增加一些新鲜感。

90、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科学家都是这样在未知世界中探索的,他们对于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现象,作出大胆却又通常十分幼稚的类比。

91、在类比中作出选择,就是在选择视角。这意味着从某个特别的角度看待事物,对情境采取某种特别的看法。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自认是幕后提线的人,实际上却不过是木偶,只是意识不到身上的线罢了。

92、文化背景相差越远的两门语言,概念空间之间的差别也越大。倘若两种文化在地理、历史和传统上都非常接近,那么它们的概念空间则会非常接近。

93、我们是否学到了一种能力,让我们不受事物具体细节的打扰而心无旁骛地直奔事物的抽象内核。例如,我们知道但忘记希特勒曾经是一个婴儿,餐桌上的肉不久前是在田野里吃草的动物的身体,等等。尽管我们接受这些事实的真实性,然而却系统性地忽略了它们。因此,可以公正地说,我们确实看不到牛排里的动物,门里的树,元首照片里的婴儿。这不是愚蠢,而是智能。

94、分类意味着采取某个观点。一旦将周围环境中的某事物归入一个范畴,这一决定往往会把与所选范畴不相干的各种特性的感知屏蔽掉。

95、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在变,假如不把它们分类,不把它们简化成稳定的有规则的类别,环境就会是一片混沌,一切都是新鲜的和未知的,我们的头脑就会整天晕晕乎乎。

96、人脑总是在不断寻求新鲜事物,它绝不会因数量有限的隐喻而得到满足。你甚至可以说人的本性促使人有一种强烈而不懈的动力去超越那些已经固定下来的隐喻。这些固定下来的隐喻常常被称为“已死的隐喻”。

97、即便是科幻作家最大胆的想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最狂野的作品,也源自日常生活的常见概念。

98、要是没有执念的力量,一些想法也许永远都不见天日。就像用同一把钥匙试上千百来把锁,没准儿哪次就打开了呢。

99、创造力没有开关:要想拥有创造性的类比,得先对一个想法产生执念。

100、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都被自己的范畴缚住了手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