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离内耗,潇洒快意。”

 解语渊 2023-06-01 发布于福建

这些年以来我好像一直在琢磨很多“字词”,于是,好像运用得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我曾以此为标准强烈要求自己,我是说,做到我手写我心。
然而,也是这一点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被语言“捆绑”住了。
以前是,我尽力捕捉自己的情绪然后用“精准”去表达。现在是,我尽量不让文字包裹住我的思想和情绪,任由它自然流转,然后看剩下什么,继而把剩下的付诸笔端。意思是,省略了绝大多数的曲折弯绕,直抵现实,用现实和现实语言只展示那极其有限的部分。
以前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说我细腻,现在却越来越多人说我深刻了。我的理解是,并非我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变化,恰恰是我把最大的变化隐去了,只留下部分的恳切的确实的部分。
自然,如此一来,就好理解多了。
用同样的语言形成语言的交流,再通过语言展示出真实的部分。这样的做的结果是,看得见,听得懂,好理解。用某人的话说,这才叫说人话。
其实,偶尔我会在内心悲哀,悲哀于那些只能接收被处理过的信息的人。接收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接收得越多就越是学不会真实的表达和真正的聆听。这还不悲哀吗?
这就像吃饭,诚然嚼碎了容易下咽,可如果自己不学会咀嚼,一不小心或变胖了,吃多了,吃腻了。
因为那是不易觉察的“灌输”。久而久之,可想而知,加上身体的惯性,继而臃肿的体态变化、臃肿的思想负重……我历来是警惕不易觉察的变化多于明显变化的。
究其原因,明显变化往往是直接后果,甚至极难纠正和改善。
那么,我何以留意到语言或文字对思想的束缚呢?
知识的优越感和现实的落差感,当它俩碰撞到一起时,我得以看见一个被驯化的“我”。
我是说,好像我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好像期待就一定要落实,好像只有不断探寻新奇事物才觉得丰盈……然后,我一直在路上,而一路走来,“我”却始终停留在原地。——我只是身体动了,调动了感观,有了各种反应,却并没有一刻是在当下的,我的心不在,我的思想不在,我只是人在那而已。
我问,这样的一生到底是算一生呢?还是一件又一件事的一生?这里面的我也是假的,那不过是欲望、执念,不过是被文字、语言、思想所驯化的我。没有真实的我。
就好像一切都只剩下本能,和没有本能的一切,分裂成两个我,且还是两个不被“我”真正认可、接纳、喜欢的我。至于我喜欢什么?则好像永远无法喜欢,都不喜欢,更准确地说,是我从未真正问过自己。
是啊,知识的优越感总让我觉得必须先成为什么才能拥有什么,然后才配得上什么。而现实的落差感则告诉我,我不是,我做不到,我不知道,我不想要。于是,“需要”成了我的唯一,有且仅由它构建我的生活。
需要吃饭,需要喝水,需要喝酒,需要茶,需要咖啡,需要书,需要思考,需要行动……对的,生活,然后需要谋生,也只剩下谋生。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好像我从未有过真实的生活。我是说,正常的生活,像正常人那般过活,我不曾这样过。我没有自己。
索性,推翻重来。于是我说,我并不需要知道什么,我并不需要断论什么,我并不需要事事都明白清楚,都得懂,都得会,都得做到。包括无能为力,它不是怯懦,反而是不敢承认自己的有限、无知、无能为力才是真的怯懦。
就像我说过的,世界上没有完人,而追求不存在的完人的“完美主义者”自然不可能做到,没有且做不到却还执着于此,这并不见得是伟大,反而是一种狭隘。只执着于自己,只执着于成为理想的自己,那眼里自然处处是未完成、还不够、没做好、没做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多悲哀呢?多愚蠢呢?又多自私啊?
就像我说,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那么,无论成功与否你都还将继续热爱、继续写作,而你现在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啊!又何必总想着成功呢?又何来失败呢?你热爱的,你已经在做了,你已经是了,那就享受它。就像活着,那就享受活着,当下,那就先过好当下,未来,那就留给未来。
至于说规划、计划、反思、反省、总结、论断……本身是没见得多高贵,甚至在一切尚未“更好”之前,那也只是一种期待和一份交代罢了。
而这同样需要警惕。比如期待,如果期待得以实现,你就损失了惊喜和浪漫,甚至连带着期待也跟着“没了”;如果期待落空就更惨了,失落,失望,怀疑,否定,……何苦这样折腾自己呢?变得连原本的“好”也不再是能够享受的,“坏”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坏了却还想着如何从坏里找出好的来,找到了又如何呢?已经够坏了,一点点好又能补偿什么呢?
我是说,有这工夫完全可以去寻找更多更多的好,甚至重新出发,且真正去享受每一个当下的好。
只有自己感觉好了,当下好了,你知道它的好,你才会真正地好,且会自己想办法让它一直好下去。
如此一来,出离“内耗”,潇洒快意。何乐不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