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高价消费时代,中医馆如何控本增效?

 医馆界 2023-06-01 发布于广东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贾海彬   撰稿 | 桔梗

作为一名从事中药领域的中医人,我曾将足迹遍布国内一线的中药实践基地,深刻了解到中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的发展对中医馆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临床疗效是民营中医馆的核心命脉,而控制成本则是中医馆维持生存的关键。

在中药产业已进入高价消费时代的情况下,如何建立医馆自有的品控体系、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控制中药成本、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快速提高中药质量,是中医馆自救的关键。

01
当前国内饮片产业现状

1. 大健康是未来的黄金产业,中药是物质基础

中医药产业在过去五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对总体市场的分析显示,大健康产业复合增速高达19.4%到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元,数字医疗是最受关注的领域。截至2021年,与中药相关的整个产业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增势明显

反观一手中药原料市场虽呈加速增长态势,但截止2022年,常用中药材品种产能是518.52万吨,市场规模仅有约2586亿元。其规模与整个大健康产业规模相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中药是整个中医药乃至大健康产业的物质基础,牢牢卡主了整个大健康产业的源头和命门,是典型的“以小博大”、“以一缕系千均”产业


2. 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应保障能力评估:整体供大于求

2009年-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给量平均增速4.19%,低于需求增长的4.85%,但由于静态库存,整体理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缺口并不明显。

3.  饮片渠道 :传统饮片渠道消费相对下降,疫情阶段性刺激增长

过去10年,我国中药饮片(不含颗粒剂和工业渠道饮片消耗)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中药饮片销售量从2010年的98.215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113.39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5.45%,到2021年达到251.68亿元,同比增长3.11%,扣除涨价因素,整体消费实际下行(但2022年12月份,受疫情影响,消费强势反弹)。

4.中药材原料价格高涨的根本原因:产业基础薄弱,囤货炒货呈加剧态势

饮片整体供大于求,但是整体消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那为何原料价格高居不下?核心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产业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旧社会时期,中药材的流通称为商帮经济,是相对闭环的,如果有质量或者价格问题可以直接溯源找到合作伙伴解决。发展到计划经济时期闭环则更加紧密,基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大幅价格波动或者严重的质量问题。

到了全面放开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流通渠道。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销对接加快,供应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生产端上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这种情形下会优先保障粮食作物和核心农副产品。二是企业自建基地无法可持续运营相比老百姓种植的方式,企业自建基地需要的成本很高,但产能和质量却不及,这种边角经济与生产规模化之间的悖论造成了生产经济建设没法可持续进行。

接着到流通端上,现实驱动多环节参与囤货炒作。近5年,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平均振幅28.8%左右,压一个药材一年有20%以上的收益,远超资金使用成本和其它投资领域。在全行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但利润空间下降的情况下,囤积炒作成为核心赢利手段,没有多少企业真正去大规模自建生产基地,供给不稳,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

5. 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振荡回落,价格行情将逐步下调

一般来说,三年一个小周期,九年一个大周期,最长不会超过十年,现在发展到了第十一年,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因此,我认为接下来的行情会逐步下调。

从2022年的数据也可知,2023年的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呈现整体振荡回落的态势,但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

第一阶段(1-4月份):因惯性拉动,行情迎来明显上涨。此阶段,综合200指数有望突破3000点大关,并在3000-3100点区间震荡运行。

第二阶段(5-12月份):中药原料迎来产新,生长周期短的品种因产能激增,带动行情开始陆续回调;到9月份前后,中药原料迎来集中产新,整体回调情况更加明显。此阶段,综合200指数逐渐恢复至2021年2800-2900点水平。

6. 中药质量问题根本原因:中药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全脱离中医临床

价格失控是一个表面的问题,中药材行业最难的问题是质量问题,过去常见的中药掺杂假,打硫黄、重金属残留等都是表面现象,目前已得到根本性遏止。但中药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中药的整个顶层架构设计、质量评价、产品研发体系是完全脱离中医临床实践的。

02
提质控费最大障碍在于中医西化

在神学、心学、科学三大体系中,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在我们东方文明最深的体现为心学,即人的感受和悟性,哲学的高级境界为神学。

古时称神医者不仅是指医术高明,更指的是其可以达到疗愈心神的地步。真正的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累积经验逐步达到 “通心神”的高度。心神到了人的情志层面时,中医与西医相比,西医就好比“沧海一粟”,因为西医是基于数学的。而到了中医的心学高度,除了数学层面的时间、空间和能量之外,还有更高维度的情志和精神。

因此,传统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从属于中医临床实践,更多是站在“心学”维度思考问题;当前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服务于中药工业体系,是站在数学维度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三大悖论:

第一大悖论:“医药分家”与中医药整体观之间的悖论


过去坐堂医模式中诊所与药房相结合,医药是相互贯穿、相互包容、相互支撑的。中医的整体观“道法术器”对应的是“理法方药”。但如今我们将二者割裂开来,中医药创新岂不成了无源之水?例如,如今大火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如AI、远程诊疗等,如果脱离中医理论基础和“心神”的交互,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


第二个悖论:质控标准的全盘西化与中医基础理论之间的悖论


据我所了解,药典里面的标准大量是有违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

例如,我们熟知的“六陈药”中的陈皮之所以被称为陈药,是因为它需要通过陈化来降低挥发油和橙皮苷的含量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而非有些专家认为的“新会陈皮被盲目追捧,实际其挥发油含量和橙皮苷含量还不及几块钱的普通陈皮”。

再如,药典中规定瓜蒌性状为“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果梗,内表面黄白色”,岂不知成熟的黄皮瓜蒌性温,擅化寒痰;未成熟的青皮瓜蒌性寒,擅化热痰。这些都是临床中医多年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药典片面的规定,导致福建某饮片企业因向临床提供青皮瓜蒌而被罚款百万元!

第三大悖论:将中药材道地绿色的重任寄托于弱势群体农民身上

完全无重金属残留、无农药残留、无熏硫等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但中药饮片企业大多痴迷于“道地””绿色无公害”等概念的过度宣传,将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诉求,寄托于老人及孩子等弱势群体农民身上,是不现实的。


由三大悖论产生的医馆采购四大误区

(1)把主动权交给饮片供应商

采购和质管岗位当“甩手掌柜”,只管看检测报告和验收单据。岂不知,为了达到药典标准,实战中有太多“投机取巧”甚至非常手段。例如,有些供应商会给不熏硫药材加入脱硫剂以达到二氧化硫限量标准;在金银花原料上泼花生壳水,以提高“木犀草素”含量,在淫羊藿叶子上喷皂苷、黄连切片上喷黄连素等,不用枚举。

(2)片面追求卖相和外观好看

认为大的、色相好看的就是好药,这是目前精标饮片、高价饮片最常犯的错误,这种作法一方面无谓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反而可能降低药效,或浪费资源例如当归,归头片、全归片和归尾片是针对不同患者人群或不同症状灵活动用,没必要统一使用价格高昂的归头片;例如柴胡是否去掉芦头,同样是根据病程选择使用,没必要一定要全部去掉芦头。

(3)片面追求低价而降低质量

只看价格不看质量,大大降低用药质量和医生治疗效果。“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一条容易理解。

(4)与中医临床缺乏互动

品种引进和产品开发缺乏临床疗效和消费者反馈,聚焦不足,无谓增加品规和成本。医馆开发的产品宜精不宜多,有几个产品系列能打造好,就足以养住产品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纵深产品线。

03
提质控费的5个关键点

临床中医药从业者,要想快速突破质控瓶颈,建议抓住以下5个关键点:

1. 理解中医理论在中药品质的体现,核心为“象”

象思维是快速突破中药质量瓶颈的根本途径。象思维包括:

(1)整体观:天人物合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归纳。

例如,某次我在路边看到一株构树挂满果实(楮实子),第一时间就想到:色赤又为果实,定有滋补肝血之功;又多为3个果实一组,3、8属肝木,则楮实子应入肝经,有补益肝肾、明目之效,回家好一查书籍,果然!

(2)中药的药性、升降沉浮,入气血分、行走速度和加工方法等,皆可用象思维来快速理解,如土元喜挖掘干燥土墙,则必有“破干血、化癥瘕”之效,水蛭擅钻淤泥,则长于“化瘀血”;芦根居于水下擅利水,苇茎生于泥中擅排脓等。

(3)辨证观:中药的五行生克、性味归经,甚至“道地药材、遵古炮制”,都不可照搬书本僵化理解,临床中医必须学会灵活应用和“临症炮制”例如丹参,对寒性体征者为寒性药,对热性体征者为热性药;柴胡“和解少阳”,但其苗擅发汗,走气分,入肺经,宜伤寒初起使用;带芦头柴胡通达表里,走营卫之间,宜伤寒2-7日使用;去芦头柴胡擅舒肝解郁,走血分入肝胆经,入药时最好以鳖血制……。以上种种,岂可以一言而蔽之?

上述理念,除了让我们快捷掌握药性药效外,还应充分贯彻在饮片加工炮制过程中。例如黄柏走皮部经络,清下焦湿热时应双面刮皮以利行走速度;清骨蒸潮热时,单面刮皮即可。

2.  熟练掌握传统鉴别经验,掌握每个品种核心鉴别特征

(1)品质鉴别难度较高品种

川贝、蕲蛇、人参、桃仁、杏仁、巻柏、贝母、土茯苓、萆薢、藁本、大黄、通草、木通、柴胡、海风藤、石斛、白头翁、淫羊藿、山慈菇等;

(2)物种极易混淆品种

半夏与天南星、芦根与苇茎、白花前胡与紫花前胡、大小叶金钱草、苦黄精与甜黄精、甜葶苈子与苦葶苈子、柴葛根与粉葛根等。

(3)常见的掺杂使假手段

如熏硫、染色、增重药材的经验鉴别其实,绝大多数中药材都有极其简单的临床鉴别方法,通常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例如桃仁“腰粗屁股小”,杏仁“腰细屁股大”;“半夏偏一边,天南星坐中间”等等,古人早已帮我们总结出来大量实战经验。只是我们今天的中医药人,过于依赖实验室检验方法,把这些传统经验丢掉罢了。

3. 照葫芦画瓢,建立医馆采购标准体系(价格、验收指标、对照品等)

将常年采购的产地、季节时间、价格、人员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后期验收时“照葫芦画瓢”。除了药典标准把关外,还应搭建医馆自身的内控采购验收标准体系。

4. 优化采购渠道,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核心品种必须优质优价  

附子半夏细辛等“10大帅药”品种,必须采购正规渠道道地药材品种。

 药食两用品种尽量外采  

单独注册食品经营资质,药食两用品种择优购买,然后以“医瞩”方式作为辅助食品使用。既可避免触及法律红线,又能大大降低用药成本。

 加强院内制剂和自行炮制  

对炮制要求较高的中药,尽量选择道地药材和性价比最高的品规,自行炮制加工,但应走备案流程,不要违规违法。

 尽量选取区域优势品种在常用药材品种上,尽可能选择当地优势品种和道地药材的供应企业,或就地取材,以节约物流成本和流通成本。

5.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精品系列,增加存量收入

通过对不同平台渠道的爆品进行观察分析出市场需求来开发精品,如在国内电商平台销量增势惊人的国内中药保健产品,例如2022年爆款产品就是各种特色艾炙产品,防疫茶包等。


04
中医馆中药开发未来趋势

趋势一:临床中医深入基层,引导中药质量提升方向和消费主流

大量个体中医会成为整个行业核心支撑,经方派主导作用加强,从而主导消费方向。未来可能会出现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在除医院之外的多点执业机构选择中,既会有民营医院和门诊,也会有各种健康养生机构等;

二是依托于中青年中医生的个体门诊(坐堂医)、工作室等将深入社区;

三是中医生将普遍与各种新型平台合作,完成相关服务,如云药房、代煎中心、圈层交流培训等。

趋势二:前店后厂,将成为大型中医馆实现医药合一的主要方式

医药合一,将成为未来大型中医馆和中医连锁化的合理发展方式。医馆不要盲目贪大求全,要注意人气、经验、团队的基础积累,以厚积薄发的方式,从小型逐渐往大型医馆进阶。最终,品牌化大型医馆将带动关联饮片企业发展,实现“医药合一”。

趋势三:众筹模式,将极大解决中小医馆原料供应和服务

难题对于药材原料有的储备过多,有的医馆又很紧缺的情况,可采用在某个平台众筹定制的方式,解决医馆价格或者供应的难题。




趋势四:适应消费多元化,实现服务和产品的个性化

通过消费的多元化来实现服务和产品个性化,19~49岁的群体是我们应该发力创新的重点方向。

趋势五:信息化将极大改变中医业态,是挑战也是机遇

最后,在以“心学”为基础的中医药与“数学”为基础的西医之间,必然有沟通的桥梁和“连接密码”,这就是基于信息化的中医药“大数据”。这种数字化的精准导航、人群画像、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必将让我们的中医中药有规律可循,成为人类保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临床中医特别是青年中医而言,这种科技的创新同样要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从而“道生于术”,否则就将迷失灵魂,走偏发展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