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

 贝叶闲持 2023-06-01 发布于江苏

什么是关税?具体是指商品的通过税,通俗理解为“买路钱”。

关税收入自清初以后逐步上升,从每年的几百万两,至清末的几千万两。因此,关税是清代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关税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各税关隶属户部、工部。 “凡榷关百货者,为户部分司;榷竹木及船钞者,为工部分司。”

清代全国48处税关中,户关占了大头。我们江南的有浒墅关、淮安关、扬关、凤阳关;

工部的税关较少,著名的有江苏宿迁关,安徽的芜湖关,湖北荆关等等。

是谁来收税呢?大部分直省的税收工作由督抚兼管,各省再委派道府州县监收。

清代一个税关的人员配置十分庞大,有经制书吏、书办、造册算书、大江查船书算、承差、丈量、进城查船书算等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仅在沿海极个别的地方设立了海关,收取洋人过往税收:江苏的云台山、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漳州、广东的澳门,共4处。

乾隆时期,外洋商人在中国的经商范围已经到了浙江的定海、宁波等地。这就使得闽、粤两总督对自己收不到洋人的关税感到不满。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定浙江海关洋船税例,高于粤关一倍,以限制洋商北上。不久干脆定制:洋商贸易归于粤东一港。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五个口岸,开设海关。这些新设的海关被称为“新关”。

当然,新设五海关的关税税率朝廷说了是不算的,必须要和英国人商量协定,也就是说,中国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但清朝海关的行政仍由中国管理。

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捣毁设在租界外滩的江海关,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能恢复江海关的正常工作。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

1854年夏,英领事阿礼国(1809~1897)提出一个中外合组海关的方案,两江总督怡良派苏淞太道吴健彰和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会晤,协议三国领事各提名一人,由中国任命为税务监督,与中国共同管理江海关的征税事宜。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

于是在1854年7月组织了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由英、美、法籍税务监督共同把持,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就此丧失,沦为“洋人治关”。

1859年9月,清政府撤消了上海海关的美、法籍税务监督,委任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为总税务司,统管全国海关。从此,外籍税务司管理中国海关便成为制度,并在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辟苏州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二年七月,苏州关即苏州关税务司署成立,地处觅渡桥堍青旸地日租界。其管辖范围为嘉兴以北,丹阳以南,昆山以西。

觅渡桥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之后,“关务活动”才被终止,建筑开始作为民居使用。2009年,关税务司署旧址改归苏州市青年商会管理,居民已全部搬迁。

目前为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几幢小洋楼为政府某金融机构。要想内部参观,保安说可以在不办公的双休日。也蛮人性话了。

青少年活动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