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讨论《黄帝内经》中的一个观点,《藏气法时论》说:“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苦能泻火,行冬令,肾属冬,故苦能补肾,从理论上看,没错。但是,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很少用苦味的药补肾,这是为什么呢? 苦味能降火,使阳气伏藏,能使人身的气血能量向下行。比如胃痞不降,就可以考虑使用黄连。这是苦能补肾的机理。 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另外一面,因苦能伤阳,则有碍肝木之气的生发,木不能疏土,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减弱。如果化源乏竭,气血不能生长,那么苦味又收降什么呢? 事实上,如果病人肾精亏虚得厉害,因水生木,则木气也会衰弱。用苦味,无疑于雪上加霜。 补肾用苦的也不是没有,比如知柏地黄丸,但这种情况,只是肾阴不足,且相火亢盛。如果病人肾精亏虚,胃口不强,则必然要避开苦寒之品。 我们理解了苦能补肾的道理,在于苦味有伏藏之能,那么也可以不用苦,比如用酸。酸能收,“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金能收则补肾,因金能生水。或者也可以用甘凉的药物,如地黄,麦冬等,总之,只要俱有收降伏藏之性的药物,都会有补肾的作用。 这样我们来看金匮肾气丸,用地黄,山药,山茱萸这些甘酸补肾,既能充实肾体,同时又不伤阳,并且少用桂附,以助肾气的发用。 总之,关于五味的补泻,不能太过于机械死板。欲使气血收藏,如火旺则可以用苦,如阳气不足,则可以用酸,甚至于用甘,因甘补土,“土能伏火”也。一定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斟酌选药。 在实际临床中,有不少病人是肾也虚,脾也虚。那么想补肾,即使用甘酸之品,因气血向下聚集,则中气会因此更加不足,病人在补肾时会出现腹胀,腿重,乏力的现象。脾肾两虚的情况,处理起来会更加麻烦,以后再举例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