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徽为何不用康乾线条,用汉唐线条?林徽因:到霍去病墓前看看

 风行阁影像 2023-06-02 发布于浙江

中国的国徽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和她的团队共同设计的,击败了当时来自全世界其他112个设计方案,最终胜出。

设计团队从1949年10月第一次提交,直到1950年最终完稿,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修改。

林徽因的团队囊括了当时顶尖的建筑师、艺术家,他们在设计时就一直强调“中国元素”、“中国精神”。

国徽的设计历经多次修改,林徽因对整体设计都很满意,只是对徽章的线条不满意。

团队采用了清代的康乾线条,不可否认它带着皇家庄严,大气的风格,但身上有着过多的修饰性元素。

于是她对团队成员说:“去霍去病墓前看看吧。”

团队成员跋山涉水去陕西茂陵,霍去病墓前观看墓碑上的线条,他们才明白,林先生之前话的意思。

汉唐线条的核心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师,诗人,建筑师,才华横溢,她在西方接受了先进的建筑学理论,美学的教育,回国后又开创了中国古建筑学的先河。

她在美国宾大,耶鲁学习,涉猎广泛,包括了当时很多新兴的舞台设计,装饰艺术等多学科。

1930年她回国任教,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职,就曾经设计了东北大学的白山黑水的校徽,被张学良校长选中。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偶然间得到了一本宋代的奇书《营造法式》,对中国的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们将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建筑学的研究。

林徽因对中国每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线条都有研究,每一种的线条的含义她更加清楚。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的的设计

康乾线条是皇家专用的,富贵精致,刻意,没有了向上的精神,而是框在条条框框之中,华美无比。

国徽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最能体现向上的时期,就是汉唐。

想想卫青、霍去病的时代,一路开疆扩土,年轻的霍去病一路向西,封狼居胥,成了武将中的神,他锐意进取,毫不退缩。

唐代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万国来朝,长安成为留学生聚集地,有容乃大。

到今天世界各地,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被称为唐人街。唐这个字在外国人的心中就是中国。

相比到了晚清,这个国家暮霭沉沉,一切都禁锢在框框中,匠气十足。统治者喜欢华美,精致,但是这些东西没有了生气。

汉唐文化可贵的地方,就是代表一种向上的精神。新的国家需要新气象,国徽需要简单的画面表达积极的意义。

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是汉唐,汉唐线条是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一种装饰线条,古朴豪放,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恢宏大气,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简单,质朴。学生终于领悟了老师的苦心。

中国有国徽的历史

中国千百年是农业社会,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出现带有将军姓氏的旗帜,印有国家名字的旗帜。

西方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大清官员发现在外交场合洋人有国旗,国徽这些新鲜玩意,大清没有。为了对等他们也必须设计出自己国旗,龙旗是大清的象征,于是大清在外交场合三角龙旗应运而生。

清朝官员开始洋务运动,开始与世界接轨。国徽,国旗都出现了。

到了北洋时期,出现了十二章国徽,花纹包含各种祥瑞,复杂不容易记住,很快就被废除了。

民国的国旗是青色底上有一个太阳形状,国徽是同款花纹,普通民众也并不关心。

1949年,新时代到来,政治协商会开始讨论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新时代需要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国徽,国旗。

国旗,国徽通过公开征集方案,国旗很快确定了下来,只是国徽的图案争议比较大。

1949年,林徽因团队提交了设计方案,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中心的图案是五角星,简洁明了,但是被否决了。

评委会觉得表达的精神内涵不够,与国旗图案相似,不能表现出我们的精神面貌和国家的内涵。

团队人员开始了新一轮创意,以天安门为中心图案,外圈的装饰图案是麦穗,齿轮。

提升了象征意义,中心的天安门代表中华民族的主权,意义深远,谷穗和齿轮则表示中国的主体是工农为主体的国家。画面言简意赅的表现了新中国的国体。

林徽因看了之后,对整体结构设计满意,只有一个细节不满意,国徽的线条是用的康乾线条,她觉得不符合国徽的精神。

在她看来,积极向上的汉唐线条,才是体现国家精神内核。

康乾盛世是中国最后一个文化高峰,它的艺术性和美感都是无法否定的,只是用在国徽上精神内核不积极。

康乾盛世离近代时间最短,大家对它比较了解,接受度也最高,但是它内在的核心精神和我们新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唐石刻已经被淹没了,大家更多喜欢皇家大气精美康乾线条,我们的设计者研读历史,了解中国,才会启用更有意义的康乾线条。

民族的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国旗,国徽中,让我们时刻看到自己上下5000年的历史,提醒着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