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伴读红楼 2023-06-02 发布于黑龙江

贾元春被封妃,即将省亲。宁、荣两欢天喜地,宝玉置若罔闻。原来因为秦钟老父去世,秦钟也病得日重一日,宝玉心中非常不乐。姐姐封妃,即将归省,两府上下人人得意,他毫不介意。

是否以为贾宝玉如此不以为然,就想当然地认为林黛玉也不屑一顾,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细细想来,林黛玉没有理由,她不应该,也不可能不屑一顾;仔细阅读文本,发现林黛玉对元妃省亲根本没有不屑一顾,恰恰相反,林黛玉格外重视;有人不屑一顾,但不是她,你万万想不到。

林黛玉没有理由,不应该,也不可能不屑一顾

林黛玉自幼接受的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林黛玉对长辈的礼数是所有姐妹中最妥当周全的,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都亲自奉茶。她把潇湘馆打理的风雅大气,体现她大家闺秀的气派和风范,也挑不出毛病,只有夸赞的份儿。面对和自己妈妈差不多的人,林黛玉不可能怠慢甚至不屑。再说黛玉寄住在贾府,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能不给贾元春面子。

黛玉纵然清高,但也不是目中无人的狂妄之徒。黛玉骨子里有清高孤傲的文人风骨,内心渴望展示才华。毕竟贾元春选凤藻宫,凭借的也是才华,黛玉敬仰佩服个有才华的大姐姐。小女孩本来就有点持才傲物但又有些小虚荣,听说要省亲,她觉得这是她施展才华的绝好机会黛玉不但没有不屑一顾,相反十分期待

一直以来,黛玉与宝玉心心相印,互为知己,苦苦相恋。然而,他们的婚事存在着重重阻隔,不但没有父母为她作主,更有金玉横插一刀,这令林黛玉辗转难眠。林黛玉对金玉缘特别介怀,对宝钗非常戒备;甚至对有金麒麟的史湘云也有防。元春对于贾府是个重要人物,要来省亲,她不可能无动于衷。眼前这位端座高位、身着黄袍的尊贵女子,是心上人的姐姐。长姐如母,元春自幼对宝玉的厚爱,其情母子。黛玉若能引元妃注意,赢得她的好感,便可以进而争取的助力。元春省亲无疑给了林黛玉一个机会。如果林黛玉能得到元春的认可和喜爱,她和宝玉的婚事就可能得到元春的支持;黛玉怎么可能放过这机会呢?

薛宝钗表现出对元春的尊贵身份、荣耀排场的艳羡。诗中是对后宫的向往。那上头坐的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这黄袍二字,代表了宝钗的价值追求。她以为这才算实现人生价值,宝钗认为自己也应该走这条路,能够穿黄袍坐在上面。宝钗责怪宝玉不顾元妃不喜红香绿玉,偏要用绿玉二字,是有意和她争。宝钗不仅非常注意尊卑,而且善于体察别人心理,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设计

黛玉虽然并不羡慕元妃的地位和权势,也不会特意观察元妃的喜好以便迎合。但是希望元妃能够肯定她的才华。元春无意于姐妹们的才华,让她们写诗不过是走个过场。黛玉本来想在元妃面前大展身手,可惜机会只有一次,没办法施展才华,所以有点失望,甚至有点心灰意冷。她和宝玉的爱情,元妃的首肯是最重要。对她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将来,她要去拼一下

林黛玉并没有不屑一顾,恰恰相反她十分重视

从文本对于元妃省亲的描写来看,林黛玉对元妃根本没有不屑一顾相反,她让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争强好胜、急于表现、骄傲自负、又一点想要讨好元妃的林黛玉。元妃要求每人一首,黛玉完成了自己的,少,自己不得展才,又替宝玉做了一首。怎么能说不屑一顾

在元春省亲诗会上,真正体现了林黛玉诗才的,是她替贾宝玉作的《杏帘在望》。这首应制诗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最后貌似顺理成章地表达颂圣之意最后两句十分精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完全不是黛玉平时的风格,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黛玉这首诗不仅深元春之心,就是直接送给皇帝看,也能博得龙颜大悦。可见黛玉不仅没有不屑,而是一反常态的想要博得元春的好感和重视。元妃不但称其为前三首之冠,因为对这首诗的喜爱,直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提出稻香二字,原来赐名的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可见林黛玉想要将众人压倒,不是夸口与空想,而且她做到了。

贾妃称赏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自家姊妹可同列。元春薛宝钗排在前面其实无可厚非。姑表亲姨表亲更近一些,在讲话的时候,自然是远的在前。薛家与贾家亲戚比林家远,宝钗年纪又比黛玉大,理应排在前面。称呼薛林二妹不代表元春厚宝钗而黛玉

林黛玉不但没有不屑一顾,反而相当重视,甚至刻意买好。在元妃省亲时,黛玉所作的诗大失往日水那首世外仙源最后的邀恩宠、宫车两句没有半点平日作诗的灵气,甚至有些许谄媚,说明黛玉这时一改叛逆、孤傲,十分谨慎。字里行间很明显就是刻意向元妃示好。可惜她不擅于颂圣,虽然心思很强烈却在这轮较量中输给了宝钗

以黛玉的高傲,肯为盛世歌功颂德,就是在向元春表示敬意了。这首诗清新奇妙意境多彩,最后两句完成歌颂的任务显得水到渠成,不失为应制好文,又保持了自己的清高品质。黛玉没有不屑一顾,更没有反感。反而有点拍马之嫌此诗被元妃大加赞赏,黛玉的内才稍感快慰

她寄养在贾府,上无父母做主,下无弟兄帮衬她和宝玉的终身大事没有点着落。希望通过这次作诗元妃展示才华,可惜元妃只重宝玉进益与否,黛玉未得展,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何不代他作两首。于是便想施展才华。黛玉才不过十岁,这样一个品貌不俗,才华横溢的小女孩,想要在元春这贵人面前表现一番,实在可以理解

黛玉渴望与宝玉建立家庭、比翼齐飞、白头到老自然在各方面都会争强好胜,努力表现与众不同。自从宝钗进贾府,黛玉就是压抑的。宝钗的美丽健康、大方周到、稳重能干,比黛玉更讨众人喜爱。还有金玉之说,宝玉也常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能得到元妃的青睐,份量就不一般了,黛玉争强好胜之心被这位高高在上的姐姐完全彻底起来。

黛玉和宝钗帮宝玉作弊,实际上也是展示自己。这两位姑娘对元妃是非常上心的。黛玉在乎的是得到元妃的赞许,而不是元妃地位的艳羡。她心期望得到赞许,期望他们认可宝黛姻缘。

若是从黛玉清高的性格上说黛玉对元妃省亲不屑一顾,那就更说不通了,黛玉虽然自持才情高峻,孤高自许,傲视世俗,但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黛玉是很真实的人。黛玉对元妃省亲非但不是不屑一顾,而且非常积极,黛玉的想法是真实的,一个才情高峻的小女孩幼稚想借机表现自己。这是黛玉的可爱之处,宝钗就不会这么想,宝钗叫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就是迎合贵妃所好,可见宝钗的心机。

宝钗那句“自惭何敢再为辞”就有点虚伪了。她这是在恭维元春的诗作,元春当然知道自己诗作的水平;而替宝玉把绿玉改为绿蜡,更是完全从元春喜好的角度出发,宝钗完全自我。

脂砚斋在批语中说宝钗不屑为此,也不是说宝钗元妃不屑,只是说宝钗不屑写应制诗。黛玉对于写诗是很期待的,想通过写诗展示自己才情,引起元春另眼相看。她的才情,虽是信手拈来别出心裁,构思巧妙。黛玉的两首诗表明黛玉很想给元春留下好印象。黛玉知道元春对宝玉对贾府的重要性想得到的认可。黛玉的敏感和心思都是对的,毕竟元春代表权势和亲情,黛玉肯定要费尽心思获得元春的赞扬。可惜元春与众人见面只是短短的一会儿,不会研判谁更适合做她的弟媳妇。

元春是性情中人。通过龄官坚持本角戏,元春发现她有个性,很高兴。给龄官择戏的自由,表明她等级观念很淡薄。她特意叮嘱不要难为龄官。黛玉对紫鹃,甚至对雪雁以及其他婆子,也都不像主子对佣人,她和紫鹃亲如姐妹。在这方面,宝玉也有相似之处。宝玉与屋里的丫头,几乎主仆之分,尤其是晴雯被她惯得竟然不切实际地追求平等元春其实和宝玉黛玉一样,性情,甚至有平等的观念。这对身在深宫元春的身份来说,非常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弱点

黛玉并非完全不入世俗。黛玉刚进贾府,就知道处处小心在意,生怕给别人留下把柄,被人笑。在元春面前我们看黛玉完全迎合。本来她的诗是伤春悲秋,但是两首应制却蕴藏着她的智慧和人情世故。

薛宝钗帮助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因为元妃不喜欢绿玉两个字。可见其格局只够迎合细节。她只帮助宝玉改了一个字,教训宝玉,说他和元妃争驰。在后文我们还将看到,宝钗竟然拿对宝玉的这点帮助,当做嘲讽宝玉的谈资。难怪宝玉对她怎么喜欢不起来。

  黛玉之表现,不过是想在元春面前留下好印象,为自己和宝玉的争取一点加分的机会,可惜这些努力,终成一厢情愿,没有改变现实,黛玉的颂圣行为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更令人心疼。

如果说有人不屑一顾,但绝不是林黛玉

按照元春的要求,黛玉写了《世外仙园》、宝钗写了《凝晖钟瑞》、探春写了《万象争辉》、李纨写了《文采风流》等应制诗。黛玉写诗颂圣不再追求新颖别致。表明黛玉务,跟别的姐妹一样努力完成任务。

本来皇权最世俗不过,黛玉却用仙境,挖空心思直接了当《杏帘在望》的尾联,别出心裁地赞美皇权。看得出黛玉元妃感到无荣耀。毕竟元妃值得她,甚至值得整个贾府的人夸赞林黛玉除了对元妃是尊重的奉谕行事,借机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脂砚斋通过比较《世外仙园》和《凝晖钟瑞》,明确指出:宝钗不屑为此,黛玉却实不足一为。钗、黛二人虽然未能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但脂砚斋认为黛玉是能力不足,因为她不擅长写应制诗。这两首诗足以说明黛玉对元妃省亲高度重视。

脂砚斋认为作诗应制、歌功颂德,热衷功名的宝钗来说,就是小儿科,觉得不屑一为,便只求应酬敷衍。的诗风一贯典雅、庄重。因为主观上把这种写诗应制,当成不得已的应酬。诗便含蓄内敛,缺少盛赞的忠心和激情,甚至透出一种对皇家皇权敬而远之。

但是话又说回来,宝钗这不屑一为,也不是对元妃省亲的不屑一顾,而是对于写诗应制这种事情不屑一为,就算是艺高人胆大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