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浩:参观郭亮村

 杏坛归客 2023-06-02 发布于山东

参观现代愚公——郭亮村

作者 | 吕浩

早就对郭亮村充满好奇和向往,近日有幸随团前去一睹现代愚公——郭亮村的风采,终于能够掀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郭亮村位于号称八百里太行山的南太行深处,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西面隔山与山西晋城市交界,海拔1700米,现有83户人家,329口人。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被誉为“太行明珠”、“华夏奇观”、“世界第九大奇迹”。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

历史上的郭亮村,隐藏于太行深处,四面环山,山高谷深,壁立千仞,要抵达这里,必须穿行太行大峡谷,从天梯登崖顶,天梯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有些是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这条绝壁路,是大山中唯一通往外界的古道。

郭亮人出行攀天梯,困扰着一代代山民:孩子不能上学,山货运不出去,商品采不进来,遇到生病生灾,更是苦不堪言。这样的“与世隔绝”,大大阻碍着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每逢夏季,村民还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人畜被冲走……,但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一直死守在这里,代代汲取着祖辈的先训和气息。 
穷则思变。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村干部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凭一双手,历时五年,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心比铁坚,志比钢硬,奋斗不止,感天动地,在工程最困难的第五个年头,辉县教育局250名教师助阵,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600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为此,有的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人间奇迹,彰显了现代人真正的愚公移山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旅行团行进在这绝壁长廊“郭亮洞”中,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着赞叹着,被英雄的郭亮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郭亮洞和郭亮村,展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图。 

或许有现代的“智叟”会说,他们不是“太愚蠢”了吗?按照现在扶贫的策略,搬出来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硬抗?如果是那样,也就没有今天这么惊人的景点了。再说我们学的是这种精神,这就是一种下定决心,不怕困难,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迎难而上,敢于碰硬,百折不挠,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年在日寇强敌侵华的情况下,毛主席就提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又凭着这种精神,打败了美国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我们又凭着这种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着美国的全面打压和围堵,我们仍然要凭着这种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光荣的胜利。毛主席还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应学的,就是这种精神。这也是今天我们应倡导去郭亮村参观游览的一个重要启示和体会。 
下面再简要介绍一下郭亮村的由来:
东汉末年,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买通了郭亮手下的一名将领,带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村”。 
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延续至今 。
郭亮村还是辉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多日,电影《李向阳》生活原型,传奇英雄郭兴曾在这里学习培训、接受任务,那些老房子仍然完整的保存着。 

吕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