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的将军

 韩知书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相对于汉唐,在明朝读书算是容易多了,但也不像是现在那么的容易,世间万物均已“稀为贵”,现在读书这事来的太过简单了,是不是也就造成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句经常听“旁人”絮叨的一句话,但是,转折一下,在今年4月23日读书节的新闻报道上,据官方的各个平台的数据统计,我国的人均读书量可是有所增加的。

在明朝,读书,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那不像现在,有九年义务制教育,记得曾听人说过,这九年义务制读下来,怎么也得相当于古时候的秀才了,而且,在明朝书读好了,读“对”了,那是可以“统治”天下的。

这本《万历十五年》之前也聊过,当个皇帝有啥用?啥也干不了,完全是文官体系的“枪杆子”;明朝的法律体系有啥用?有点用,但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伦理”与“道德”之下的,而明朝的官僚体系,也正是维护这套“伦理道德”的坚定磐石。尤其是在万历年间,完完全全的重文轻武,所以啊,在那个年代要是当个文官可就光宗耀祖了,要是当个武官,那可是要被“文官”给参死的。可要是来了外敌入侵还得是靠着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武将出马,上马出征时没人理你,等你打完了仗之后,接着参你,典型的“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想着,都替那些武将们憋屈。

你想啊,那些历史上流传至今的英雄好汉的那些传说演义,大部分不都是武将的天下吗?什么霸王举鼎,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五虎上将,云台大将,瓦岗英雄,哪一个不是千古名将,意气风发。可明朝好像还就真不是这么回事。想想被称为明朝护国三公的三位:郑成功死的早;袁崇焕被冤死,明朝的不认他,说他卖国,清朝的不认他,说他是敌人;还有一位就是这书中提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甭看他是多么的战功赫赫,但还是在万历十五年终于被参成功,罢免回家,最终是郁郁而终。但回看他的一生也可以算是开挂的一生了。他读过书,读过不少书,这在当时武官体系里可算得上是“另类”了,或许这也就是文官体系看他能顺眼一点的一个原因吧。他还出过书,写过诗,一手的好字,搁在现在绝对能被称上一句“戚老师”。

他领过兵,打过仗,北边打过蒙古,东边抗击倭寇打过小日本。他为民修过长城,原来咱们现在能看到的明长城,除了徐达修的以外,还有不少是戚继光修的;他也为己行过贿,要不是当时文官体系的“老大”张居正罩着他,他能做出那么多为国为民的壮举来?他能不给张居正“意思意思”?可不管他给张居正多大的“意思”,张居正也只能拿点“小意思”就当“意思意思”,反正这点“意思”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行了。但咱这位靠山首辅张居正一倒,那墙倒众人推的事,还能少了人手不成。这你一本我一本,本本都在找点“意思”出来,变成“你有什么意思?”最后实在是没意思的戚继光只能是抱憾而终。

真是像极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