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万历最另类的一位“角儿”——李贽

 韩知书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万历十五年》中最后一位,李贽(“志”音),说实话,此前并不知道此人是谁,也并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要写这位爷呢?

回想一下这本书的出场人物:

第一位,必然是明万历皇帝了,虽然明里暗里的讲了不少张居正的事,但这书里要是没万历可就跑题了;

第二位,讲的是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申大首府,但其中的内容暗线也是讲了不少张居正的事。从中也能看出,虽然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张居正已经死了5年了,但他的影响还是始终印在了当时的那个时代;

第三位,讲的是海瑞海青天;

第四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

所以咱一起看看,一位皇帝,一位首府,一位青天大老爷,一位民族英雄,那这最后一位应该就是一位“思想家”了吧。

整体看下来,还真是一位与当时时代有点“格格不入”的“思想大家”,书里说他是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呢,出身在知识分子的家庭,得中举人之后,在国家机关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算是吃上官粮了。但是他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仍然“不甘寂寞”,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你想啊,真正的“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李贽这人呢,也是这样,他的“光芒”就被领导所看见,希望他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给他升官加薪。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希望自己在打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他最怕的也就是受到“高官厚禄”的“诱惑”,最终走上了自己并不想走上的道路,成为自己并不想成为的人。

最后,领导的再次“升官加薪”,成为了他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贽只能在老板的桌上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最终走上自我实现的“创业道路”。

对于创业而言,首先第一道难关就是创业方向的定位选择,互联网是不错,但那时连根网线都没有,走的还是“无线”的发展路线;电动汽车极具发展的潜力,但那年发电还得等“雷公电母”上班才行;高新产业玩不转,最好的选择就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产业,而且在传统行业里能够维持百年基业,甚至千年不衰的行业,必然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最终,李贽选择了:出家为僧:建个寺庙,开个线下培训,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IP”,并且寺庙收上来的香火钱算是捐赠收入,还不用“纳税”,这商业定位,放在现在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对于创业而言,仅有定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创业成功,最缺的就是“银子”。而李贽的运气不错,在创业初期就获得一些“天使投资”,他借助靠朋友的捐赠,很快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在出家的创业道路上,基本也实现了当时的“财务自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底层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尊重都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了。

首先,像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一样,他出书,他要将他的思想、经历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认识他,并传播他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焚书》、《藏书》流传至今。而且作为一位当时拥有“超级IP”的“成功人士”,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因此,他“反八股,倡导心学”,提倡人类的平等,尊重妇女,他力推大道至简的道理,认为一个“信条”是要简单到让“文盲”都能明白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并且,他主张当时社会的政治应该是与农业有所区别的,同样的,伦理道德的“理”,也应该区别于物理与地理,还有很多......这些思想不可谓不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作为在明朝年间的一个超越现实主义的人,李贽,也活出了他应有的样子,他极力的摆脱在他身上的那副“时代枷锁”,他追求自我的实现,在当时可算得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异类”了。

在李贽的晚年,他“追求”的目标变成了“更高层次”的“飞升”,在自我“飞升”之前,他向一位他的侍者说:“七十老翁何所求?”于是他在侍者离开的间隙,选择了用剃刀自刎的方式,但是,那把刀太钝了,整个过程,用了2天,李贽才最终“脱离苦海”。

回看这本《万历十五年》,也算是看明白了,为什么要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点?

一、张居正,死了5年了;

二、申时行,接张居正的班,当首府4年了,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张居正一完,万事皆空;

四、万历为了给儿子“争宠”立业失败,和百官较劲不上朝了,皇帝从此不管事了;

五、海瑞,海青天死了,最著名的文官,没了;

六、戚继光,也死了,最能打的武将也没了;

七、李贽,旧时代的新思想家,准备出家了;

八、努尔哈赤,长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