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明目、理气通腑、美容养颜—手三里穴

 guojizhi123 2023-06-02 发布于安徽

经穴含义】

手三里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国际编号LI10。

三,第三的意思;里,古代有把里当作寸的说法,也可以解释为邑、居的意思。本穴是手阳明经上的穴位,能通上中下三部的疾病,故命名为手三里,别名三里,鬼邪,上三里。

文章图片1

经穴定位

手三里在前臂背后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2寸。手三里穴位于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文章图片2

【精准取穴】

正坐,侧腕,伸直前臂,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简便取穴】

曲池与阳溪的连线上,上廉穴上1横指(拇指)的距离处,即为此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浅层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分布有桡神经深支,桡神经肌支,桡侧返动脉。

文章图片3

【功效作用】

手三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理气通腑、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养颜美容的功效。

【主治病症】

手三里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肩臂疼痛,治疗腰腿痛则甚少。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多以手三里穴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肘臂酸痛,屈伸难”,“中风口僻,手足不遂”等。

1、头面五官病症:如齿痛,咽喉炎,失音,面颊肿痛,面神经麻痹,眼目诸疾。

2、肠腑病症:如腹痛、腹胀、呕吐、泄泻、反酸、嗳气。

3、局部病症:如手臂麻痛、肘挛不伸、臂神经痛、肩臂痛、偏瘫

4、其他病症:如腰痛、急性腰扭伤、精神性阳痿

文章图片4

穴位配伍

1、手三里穴配足三里穴,治半身不遂、腹胀、腹痛等。

2、手三里穴配曲池、丰隆、中渚穴,治失音、咽喉肿痛。

3、手三里穴配肾俞、委中穴,治急性腰扭伤。

4、手三里穴配少海穴,治两臂顽麻、肩背疼痛。

5、手三里穴配申脉、金门穴,治头风目眩

【古籍摘要】

1、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九》:“肠腹时寒,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

2、高武·明《针灸聚英》:“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3、徐凤·明《针灸大全·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4、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手三里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颌肿,瘰(luǒ)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遂。”

文章图片5

操作方法

1、按摩疗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手三里穴,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有助于缓解腹痛、腹胀等。

指压手三里穴有精神镇定作用,治精神性阳痿;顺时针方向按揉100次有泻火、攻邪之用;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则可调补气血,有补益之功,起调养、止痛的效果。

2、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手三里穴,力度稍重,每次刮拭30~50下或以出痧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可调理肠腑、通经活络、美容养颜。

3、针刺疗法

①用毫针直刺手三里穴1~1.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留针20~30分钟或温针灸3~5壮。可治偏瘫、腰痛、腹痛、齿痛等病症。

②揿针埋针治疗,每次按压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针48小时。

4、艾灸疗法

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手三里穴进行温和灸,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

5、拔罐疗法

空气罐、药物罐、火罐均可在此穴行拔罐治疗,留罐10~15分钟,可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肩臂疼痛、网球肘、肘关节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损伤。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热力渗透为度。

4、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5、用揿针埋针治疗时,按压力度不宜过大,控制在0.7牛顿以下,以皮肤稍有下陷1mm为度。保持针刺周围皮肤干洁,避免潮湿,防止感染。

6、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文章图片6

参考文献

[1]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