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致敬我的中师岁月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老师好》,去了一趟上学时的地方,重温了十年前毕业十年的聚会地,唤醒了我的过往,温柔了车窗。

可能也跟这个季节有关,不冷不热,生活不紧不慢,于是怀旧的思想也就走了很多。但其实自己知道,念旧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毕竟,我们不能总是重温过去,更加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今天和明天,要过得更好。

1

一晃二十一年过去了,回头看看,的确有太多感怀。去年大家二十年聚会,又重回了一次曾经陪伴三年的学校,感叹曾经以为很大的操场,原来好小好小,曾经以为这里就是自己所有的人生,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人生短暂的一瞬。

没错,就是短暂的一瞬间,短暂到直到今天,我们认为是很远的路程,竟只须一个多小时;短暂到多年的未见,却似乎恍如隔日。旧时的教室、礼堂、宿舍仍在,师长音容笑貌仍旧鲜活面前,眼前熟悉的陌生,时间并没有留下多少的痕迹。

同学这个圈子,总有太多的情深意长,总有太多的人情冷暖。有三天两头总把曾经一起睡过的日子当作终生的感恩,有为了聚会打飞的坐高铁来回三四天,只喝一顿酒的,也有默默到似乎忘记了存在,呼唤永远不在服务区。

相聚的深情,永远会有不圆满的遗憾。我们总在期望着大团圆的画面,总在畅想重回昨日的天真无邪,总是寄托情怀的传递,总是盼望热情的辐射宽广。总有相思牵挂不断,也总有着岁月隔离太多无情的变迁。

天各一方,来时路长。其实我们都知道,团圆永远是最美好的愿景,更是知道,相聚后的别离其实并没有相思长长。

岁月是一把尺子,丈量着每个人来时路的长短,也在度量着我们人生的态度。曾经一起的三年时光,或许与你是段永远无法割舍的回忆,或是痛心疾首后决绝,而对更多的人来说,仅仅是漫漫人生路上一小段,兴不起太多波澜。你可能结下生死之交,也或者如路灯一般,照亮过那一程,更远的远方,我们就这样义无反顾,从不回头。

时间宽恕我的平凡,驱散了迷惘。于是对于相聚,我们有了重新的定义,那就是珍惜和祝福。每一次,告别着相约着再聚,明明知道心里并没有多大底气,毕竟生活都要回到自己过去的轨道。下一次,也许要等到下一次再说。

2

经常会说,已经回不去了。二十四年前,我们从湖北、河南、江西相聚在这里,全班同学有五十名左右,男男女女,口音各异,生活习惯也是各种各样。比如有喜欢吃面食的,也有喜欢吃米饭的。

中师的生活其实是人生的成长。比如初进校的时候,老实巴交,二年级学生已经翻墙出去吃四川牛肉面的时候,我们还忍住想要吐的感觉,往嘴里塞着这辈子再也不想吃的馒头,喝着在家叫粥,这里叫稀饭的米粒糊糊。

等到混熟了,大家也更会玩了,基本不进食堂门了,校门口四川老两口的油淋茄子,行吟阁啤酒配宽面是最佳搭档,方便面吃到吐,在河对岸租房子,有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还有的做起了小买卖,比如贩卖点袜子到男女宿舍里去卖,还有的专门为女生从井里打水,也成了一门营生。想想那个时候,要是做快递和外卖,现在也绝对是大发了。

十七八岁的年龄,可能是最好的时光,一切都在懵懵懂懂中。比如初看镭射录像时的面红耳赤,到宿舍里坏笑地大声探讨;从不敢正眼看女生,再到舞台上大胆牵起女伴的手;从宿舍里惊传谁谁谁跟谁谁谁晚自习跑到操场那片小树林了,再到大方地向室友介绍,新娃儿们,这是我的伙计,大家以后关照点。

一封情书可能会藏着很久,等到毕业纪念册上,那一篇篇或豪迈,或深情,或暗藏着情愫的留言,让人怦然心动,忽然发现,三年的时光,真的错过了好多,错过了等待,错过了曾经以为的明天。等到忽然毕业离去,有一种后悔叫永远来不及。

中午骗门卫,出去吃小炒,周末出去看录像,去烟厂洗澡,一解疥疮难忍的痛苦,去中山街瞎逛,到火车站数车厢,打台球,打篮球,还有上街一齐找走失的同学,去中华山、三潭春游,闲坐114的湖边让风继续吹。那个时候,每天晚自习后,夜色的校园里什么都在发生,我一般和六去篮球场边的双杠那里练仰卧起坐,相当于现在的走步锻炼。二十多年过去了,六的身材还是那么好,我却早已经扩大了N倍。

当然,正经的文娱活动也是有的。比如参加课外活动。相比现在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师还是做得很到位的,比如每周三,大家一起吹竖笛,搞合唱。吹得最多的是《友谊地久天长》,合唱有校歌,也有《红星歌》,直到现在,我老家的书柜里还珍藏着当时油印的歌谱。

3

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三年时光,学习经历其实是在快乐中进行,有太多的师长至今让人难忘。

初到学校,有着初中学习那股劲的基础,对待课堂以及作业那也是一本正经的。大胡子班主任孙佰启很是严厉,平时不苟言笑的,教物理是一套一套的,对我们作业要求是很严格的。三年一直带我们,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毕业照的那段时间,也和他照了一张合影,直到现在发黄,但还是很值得纪念的。去年聚会,不凑巧他去武汉了,也真的很想念他。

年级主任是邹守存,数学很厉害。从集合、组合再到极限,虽说现在已经记得没有多少,但是其光洁的面孔、以及总是很清秀的身形,总是给人一种不会老的感觉。听说后来师范撤了后,去武汉了,做学问了。

还有心理学老师,是位长者,当时已经大约五十多岁了,很严厉,是位值得让人尊敬的好老师。当时整个普师班就他一位心理学老师,所以经常在综合楼上大课,有点大学搞演讲的感觉,当时就很佩服的。

要说上师范时让人感觉到特别牛逼的老师,也的确有几位,比如上哲学的杜志新,从不看书,看教案,就能口水飞溅地讲一节课,把本很无趣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

还有一位的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位书法老师,本名祁少华,好像有一个笔名,是祁山,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书法也是超级厉害,带了很多弟子,也很出色,很后悔当时自己实在是悟性很差,要不然现在也不至于凭借着键盘讨饭吃了。

音乐学院毕业钢琴老师魏慧,有一次在音乐楼看我不专心练琴,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也是从那个时候才懂了小蝌蚪的含义,也学会了弹《献给爱丽斯》了。

还有生物学的叶平原、文选的郭老师、化学黄再新,几何老师,时间太久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少,也让我们真正学到了东西,比如各项技能。

4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那就是重回中师教育模式。毕竟从现在来看,高校毕业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农村基础教育。要么是心高气傲,对于农村教育忠诚度不高,要么是眼高手低,研究生教不好小学生的情况是比比皆是。而在这方面,中师教育真的可以说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典范。

首先来说一些文化课的教学,从陶行知创建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开始,中等师范有自己的课本,老师都很严格的,期末考试不及格是要补考的,也出现了未修完学业,最后没有毕业的。

其次是一些素质培养方面,学校特别在于各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如火如荼,文学社,广播站、书画社、音乐小组、合唱队、舞蹈、普通话、三笔字等等方面,每到课外活动或者周末,学习娱乐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学校的阅览室有各种各样的刊物,图书馆开放借阅,每个星期礼堂有一场电影,有《蝌蚪》社刊,每年还有文艺演出,让我们这些农村学生感觉到了大山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天空。

当然,对于定向培养老师的专业设置方面,教会了我们如何上课,如何编写教案,还有老师专门教我们做投影片,怎样在透明玻璃纸上调色,虽说现在已经有了投影仪,但在当时电化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十分拉风的,上班后,也成为一项炫耀的技能。毕业前夕还安排我们去学校实习,一两个月的时间体验了初为人师的神圣与美妙。

而反观现在的师资补充体系,大学的师范生已经很少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师范技能素养的训练了。而报考农村学校教师的,大多是二本、三本甚至是专科的非师范专业学生了。临时突击一两个月,考个教师资格证,突击培训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很初浅的面试,就成为中小学教师了。

虽说学历比我们那个时候高,甚至还有研究生,不过他们眼高手低,有些粉丝字也写不好,教案设计,以及课堂的一些环节都没有办法弄懂,不能潜心研究教书了,再加在信息社会发展太快,各种诱惑也多,也更谈不上职业的幸福感了,于是对基础教育的忠诚度也就差很多了,离职辞职也变成了家常便饭了。这也许是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办回中师教育的重要原因了。

5

我一直在等着,你却迟迟不来。在这个传统文化浸润良久的国度,聚会是习惯,也是风俗。我们冠以人之常情来解释。从激情、到平静,再到情怀,相聚或许有太多理由,也许就是想聚就聚。回头想想,从小学、初中再到师范同学的聚会,也参加了一些。总结起来,也就是三阶段:在开始的时候,参加的人比较多,AA制嘛,毕竟相处三年的时间也不容易,大家还是彼此很想念的,聚会就是怀怀旧,比如曾经喜欢某个女生,或者男生,重温下美好,再就是说说现在什么地方工作啊等等,最后就吹吹牛逼了。

等到了十年的聚会,大家一般都或娶妻生子,或嫁为人夫,大多也有了孩子,参加聚会要么是心里藏着一点猫腻,会会曾经的暧昧什么的,或者是有些厌倦家庭的琐碎,出来透透气,当然还有混得不错的,趁这个机会,露露面什么的,也是十分和谐的。

过了二十年,时间就如一把杀猪刀,磨砺了很多,比如一些暧昧的心早已经没劲了,一些凑热闹的心也没有了,房子、车子、孩子还有年老的父母都已经让中年变得太过油腻。同学聚会,也就冷清了很多,酒也不像十年前那么拼了,甚至提前过上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生活了。聚在一起,聊一聊,扯扯闲篇,等到第二天,就要赶回去,还有很多奔波在等着的。

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聚会。在国人的心理中,高调与落寞总是不能相处一室。背上所有的梦与想,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没人记得你的模样,众人喧闹叙旧,吹牛逼的,聊暧昧的,还有一个人静静喝酒的,玩手机的。你以为可以好好聊聊天,其实发现,这是个很奢侈的愿望,于是聚会就成了圈子,时间长了,也就无趣了。

于是聚会不再成为约定,说来就来,说聚就聚其实更显随性。开着车,走到曾经来往的地界,忽然很想念,就去了,没想到一下子,大家都来了,也是让人感动得老泪纵横。回程的路上想了很多,也许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少了。从当年纪念文字的一泄千里,到如今不愿意去昭告我们曾经相聚过,岁月的沉淀让我们越来越内敛,也使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坚硬。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每天都是惊天动地,感人肺腑,情怀只能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在某个时候,忽然矫情一下,就可以了,毕竟每天都有新的生活,新的压力,新的动力。曾经火爆的微信群、QQ群,早已静悄悄悄,已经成为发布各种点赞、拉票或者是水滴筹的集散地了。

6

时间其实很奇妙,不仅仅见证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在拉长着我们的回忆。多年以后,回头望望,所谓的同学、朋友犹如经过筛子一般,一次次沥出,能够聊得来的,能够多年一直保持联系的,其实并不多。从最开始的介意,到最后的释怀,年龄与心境,以及冰冷的现实在作怪。

多年以后,大家天各一方,从最初的热血约定到最后的劳雁纷飞。有的回到家乡作了乡村老师,有的从政,有的经商,还有的至今仍在漂泊。有成为领导者,也有默默无闻的平民小老百姓;有为着沪指、深指起伏焦头乱额,也有着为了学生的成功自己享受着职业的快感;有幸福的双胞胎,也有离婚再婚,人生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找到自己的生活。2003年6月,最后一批中师生毕业,中等师范学校成为历史,也注定让我们绝无仅有,无须抱怨,也不必有太多感慨。相聚有相聚的欢乐,不聚有不聚的自由,也许清醒的人最荒唐。

举起手中的酒,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每个人都在这个世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从不相信所谓山高水长,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三年时光已逝,留给我们的岁月却很多。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光,我们曾经遇见,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