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行之终久,恒不可阙,故名为常。亦云五德。以此常行,能成其德,故云五德。而此五德,配于五行。 郑玄注《礼记●中庸篇》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诗纬》等说亦同。毛公传说及京房等说,皆以土为信,水为智。《汉书●天文志》云:“岁星于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仁亏貌失,逆春令,伤木气,罚见岁星。荧惑于人,五常,礼也;五事,视也。礼亏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太白于人,五常,义也;五事,言也。义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辰星于人,五常,智也;五事,听也。智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镇星于人,五常,信也;五事,思也。仁义礼智,以信为主,貌言视听,以思为正。四事皆失,镇星乃为之动。”案毛公及京房、汉史皆以土为信,可谓其当。所以然者,夫五常之义,仁者以恻隐为体,博施以为用;礼者以分别为体,践法以为用;智者以了智为体,明睿以为用;义者以合义为体,裁断以为用;信者以不欺为体,附实以为用。其于五行,则木有覆冒滋繁,是其恻隐博施也;火有灭暗昭明,是其分别践法也;水有含润流通,是其了智明睿也;金有强刚利刃,是其合宜裁断也;土有持载含容,以时生万物,是其附实不欺也。郑玄及《诗纬》以土为智者,以能了万事,莫过于智,能生万物,莫过于土,故以为智。水为信者,水之有潮,依期而至,故以水为信。此理寡证狭,于义乖也。 其于五经,则仁以配《易》,其位东方;《礼》以配火,其位南方;义以配《传》,其位西方;智以配《诗》,其位北方;信以配《尚书》,其位中央。《易》配东方仁者,《易》是创制之书,包括万有,有变易之义,东方,四时之始,仁化能生,易故就新,又帝出震,始作八卦,故以配仁。《礼》配南方者,《礼》能齐上下之法,别贵贱之差,君臣父子,莫不以礼节之,如火能成就五味,明照万物,故以南方配《礼》。《传》配西方义者,《春秋》是鲁史,褒贬得失,是时王道既衰,诸侯力争,战伐之事,靡不书之,合义者褒,失德者贬,如金以义断,裁制万物,故以配义。《诗》配北方智者,《诗》言其志,以为风刺,有阴微之辞,和润人情,动鬼神,感天地,以善恶之事,吟咏于声乐,使闻者有益于行,作者无咎于身,如水潜流,无所不润,故以智配。《尚书》配中央信者,此是上古之书,传述帝王之言,信誓之事,靡不存焉,可宗尚故,如土有信,以时生物,四时所宗,故以信配。经,即常也,亦云由也,亦云法也。述经由事,故云由也;理可法则,故云法也;常为训典,故即常也。然经体既为常法,其当体各备五常,事有所专,但以一方为主,未论文义,故不备说。五常之行,由经而明,故以配释。 白话解读 (一)何为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常”的意思是,要永远实行,恒久不可或缺,所以称为“常”。五常又称为五德。按照这五种行为准则经常实行,就能成就其自身的品德,所以,称为五德。 (二)五常与五行配合 五常与五行配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郑玄、《诗纬》的说法,即木为仁,金为义,火为礼,水为信,土为智。另一种是毛公传说、京房、《汉书●天文志》等说,都是以土为信,水为智。案毛公传说、京房、《汉书●天文志》都以土为信,可谓非常恰当。五常的本义,仁是以恻隐同情为本体,以普施遍施为作用;礼是以辨别等级为本体,以践行效法为作用;智是以明了智慧为本体,以明智通达为作用;义是以合于正义为本体,以裁决判断为作用;信是以不欺不骗为本体,以踏踏实实为作用。五行则木有笼罩覆盖、滋生繁多的特性,符合了恻隐与博施;火有消除黑暗、照亮光明的特性,符合了分别与践法;水有包含润泽、流动通达的特性,符合了睿智与明慧;金有强硬坚刚、锋利刀刃的特性,符合了合宜与裁断;土有保持承载、包含容纳的特性,通过四时变化生成万物,符合了附实与不欺。 至于郑玄以及《诗纬》以土为智,是认为能了解万事的莫过于智,能生成万物的莫过于土,所以以土为智;以水为信,是因为水有潮汐变化,按照周期到来,所以以水为信。这种说法缺乏道理,证据不足,与五行、五常的本义相背离。 (三)五常与五经配合 《周易》之所以配东方仁,是因为《周易》是创始性的书籍,涉及天地万物,包含了变易的法则,东方与春天对应,是四时的开始,有仁德能化育生成,改易旧事物,趋向新生事物,又太一(帝星)从东方震位升起,这是八卦创制的开端,由此形成后天卦位,故以《周易》配合仁。 《礼记》之所以配南方礼,是因为《礼记》能统一上下的法则,分别贵贱等差,大到君臣,小到父子,没有不用礼进行节制的,如同火能成就五味,照耀万物,故以南方配《礼记》。 《传》之所以配西方义,是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书中褒贬历史人物的行为得失,当时,周王势力已经衰微,诸侯依靠武力进行争夺,战争征伐之类的事,《春秋》没有不记载的,合于正义的事《春秋》就褒奖,违背德行的事《春秋》就贬抑,如同金以正义进行判断,裁决节制万物,故以《春秋》配义。 《诗经》之所以配北方智,是因为《诗经》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用来进行讽刺,有含蓄、隐晦、微妙的言辞,调和滋润人们的感情,激动鬼神,感染天地,把善恶的事情通过歌声乐曲吟诵咏唱出来,使听到的人助益于自己的德行,创作者自身又没有什么过错,如同水潜流暗行,润泽一切,故以智配《诗经》。 《尚书》之所以配中央信,是因为《尚书》是上古时候的书,传播叙述古代帝王的语言,诚意立誓的事情没有不记载在其中的,可以为后人所效法崇尚,如同土有诚信,依据四时变化生成万物,四时都宗法于土,故以信配《尚书》。以上各种关系见五行、五常、五经、五方配合表。 ![]() “经”的意思有三:一是“常”,即经常;二是“由”,即经过;三是“法”,即法则。讲述经典需要通过具体事件,所以称“由”;经典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后世的法则,所以称为“法”;经常作为后人训诫的典籍,所以就是“常”。然而经所述的道理既然成为恒常不变的法则,就应当每一经都各自备有五常,每一经所讲的事都各有专项,但我们这里只是讲解一个方面,没有讨论经文的意义,所以没有详细阐说。五常的实行,通过经书得以彰明,所以我们阐释了五常与五经的配合。 刘鸿玉 刘炳琳 译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