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民尽瘁的他,因何被历史埋没?

 激扬文字 2023-06-02 发布于四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被千古传诵,可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是张养浩,张养浩所处的年代是元朝,虽然是出生在一个卖菜的商人家庭中,但他的祖辈却不同凡响,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第23代孙。


图片

张养浩从小的时候就展示出高尚的品德,在5岁时跟父亲出摊卖菜,发现一个客人不小心将钱财丢在地上后,不顾父亲及周围人的劝阻,执意追上去将钱袋还给客人。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张养浩不仅品格高尚还意志坚定,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坚定地去做对的事情。

张养浩成长的时期,虽然南宋已经灭亡,但他依然刻苦儒学知识。周围的人纷纷劝他,作为商人的后代,而且元朝并不推行科举制度,即使张养浩的学问再多,也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可是张养浩并没有被这些话劝退,反而更加刻苦,白天晚上不停地学习,他的父母时常为他的眼睛和身体担心。

图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养浩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当他23岁那年离开家乡前往元朝都城大都“北漂”的时候,元朝的高官不忽木看到张养浩写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保举张养浩入朝为官。张养浩也没能辜负不忽木这个伯乐,为官清廉。有一次张养浩因生病告假,不忽木便前去探望,见到的就是家徒四壁,当时的张养浩官职并不算低。不忽木不禁脱口赞叹“此真台掾也”!

不忽木去世后,刚正不阿的张养浩受到其他大臣的排挤,于是被贬去偏远地区做了县令。张养浩去了以后发现当地秩序十分混乱,还有一个叫李虎的豪绅势力庞大,常常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慑于李虎在当地的根基,之前很多去做县令的人也都只得与李虎同流合污,否则很难继续在这里做官。因为当时元朝的朝政比较粗放,偏远地区的豪绅即便是杀掉一个县令,打点得当也不会被问罪。

图片

即使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养浩并没有退缩,而是硬碰硬,做通被李虎欺压的百姓工作之后,便集中力量先发制人彻底铲除李虎的势力。李虎的党羽也因为张养浩提前收集好的证据而被张养浩先斩后奏惩治了。当地的秩序和风气得到极大的改善。

政治能力出众一步步做到副宰相职位,但因不同流合污,便辞官回乡,面对元朝皇帝六次征召做官,张养浩也不动心。可是一场饥荒,看到百姓相食的悲惨张养浩便在第七次征召下接受赈济灾民的苦差事。一路上他不仅散尽自己的钱财,还昼夜不分地为救灾工作着,以至于最后活活累死在救灾的任上。

图片

张养浩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一生追求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心中的道义、百姓的疾苦。可这样的人大概率是因为效忠元朝而没能记载在历史上为人们熟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